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讀書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書影

第二章:古今出土簡帛大觀

  • 1930年4月20日,在古居延舊地發掘出近一萬一千枚漢簡,輾轉到過北平、上海、香港、美國,最後存放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曾出版《居延漢簡考釋》和《居延漢簡補編》。
  •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戰國竹簡一百多枚,包含遣策和書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出版《信陽楚墓》可參考。
  • 1959年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四百六十九枚竹簡,內容為三個《儀禮》寫本和部份雜簡。《考古》1960年第5及第9期均有介紹。
  •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約九千枚竹簡,內容包括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 1972年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中出土醫藥簡牘九十二枚,是首次發現大批而成系統的醫藥簡牘。《文物》1974年第2期有介紹。
  • 1973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大批簡牘,內容包括《論語》、《儒家者言》、《哀公問五義》、《文子》等。《文物》1981年第8期有介紹。
  •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帛書和簡牘,漢墓下葬時間為文帝前元十二年。帛書包括五十種古籍。《文物》1974年第7、9期、《考古》1975年第1期均有發掘簡報。
  • 1972年至1982年間,原居延漢簡出土地點再出土近兩萬枚簡牘,內容與居延漢簡相近,稱為新居延漢簡。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居延新簡䆁粹》及《文物》1978年第1期可參考。
  •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近一千二百枚竹簡,內容主要為秦朝法律文獻。參考《文物》1976年第5、6期。
  • 1975年底到1976年初,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秦代士兵所寫的家書。參考《文物》1976年第9期。
  • 1977年甘肅酒泉漢代遺址中發現木簡九十一枚,內容為武帝遺詔、字書《蒼頡篇》等。收錄於《敦煌漢簡》及《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
  • 1977年安徽阜陽漢墓出土一千多枚木簡,內容包括《蒼頡篇》、《詩經》、《周易》等。參考《文物》1978年第8期、1983年第2期。
  • 1978年青海大通漢墓出土近四百枚木簡,內容主要為軍事訓練的規定,並有《孫子兵法》的佚文。參考《文物》1981年第2期。
  • 1981至1989年湖北江陵九店東周墓出土竹簡兩百多枚,內容主要為農作物數量記錄、日書和《季子女訓》。收錄於中華書局出版《九店楚簡》。
  •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秦簡四百六十枚,包括重要日書和墓主記。參考《文物》1989年第2期、1990年第4期。
  • 1987年湖南慈利楚墓出土竹簡四千五百多枚,殘壞嚴重。內容以記載吳越二國史事為主。參考《文物》1990年第10期。
  •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八百餘枚竹簡,主要為儒家道家著作。可參考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簡》。
  • 1994年上海博物館購入兩批分別七百多枚和四百多枚楚簡。
  • 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古井出土十萬多枚三國時期吳國簡牘,稱為「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內容包括吳國的歷史資料。
  • 1999年湖南沅陵虎溪山出土一千餘枚竹簡,墓主為長沙王吳臣之子吳陽,約為漢文帝時人。竹簡包括日書、美食方等文獻,日書記載了秦末漢初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參考《文物天地》1999年第6期。
  • 2002年湖南龍山里耶出土兩萬多枚秦簡,內容主要為秦行政文書,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注文化各個方面的情況,並提到數十處秦代地名。簡文紀年多為秦始皇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之間,最後為秦二世元年。
  • 九店楚簡的日書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選擇時日吉凶的數術著作。
  • 包山楚簡是1987年1月在荊門包山崗所得,有竹簡四百多枚,竹牘一枚,主要為司法文獻、卜筮祭禱和遣策。參考文物出版社的《包山楚簡》和陳偉的《包山楚簡初探》。
  • 郭店楚簡的《太一生水》主要論述太一與天、地、四時、陰陽的關係。
  • 郭店楚簡中的儒家著作包括《茲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及《語叢》四篇。
  • 《茲衣》可與《禮記.緇衣》對讀。
  • 《魯穆公問子思》是子思回答魯穆公關於忠臣的問題。
  • 《窮達以時》記載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時與子路的對答。
  • 《五行》可與馬王堆漢墓帛書對讀,同為思孟學派的作品。
  • 《唐虞之道》讚揚堯、舜的禪讓,著重敘述知命修身和仁、義、孝、悌的品德。
  • 《忠信之道》列舉忠與信的各種表現。
  • 《成之聞之》闡述儒家的君子德行。
  • 《尊德義》談為君之道。
  • 《六德》討論「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種身份應盡的責任。
  • 《語叢》則是類似格言的文句。
  • 《上博簡》合計一千二百餘枚,字數達三萬五千字,其中內容涉及哲學、文學、歷史、宗教、軍事、政論、音樂、文字學等領域。
  • 《孔子詩論》分別有概論《訟》、《大夏》、《少夏》、《邦風》及論各篇詩的具體內容。
  • 《緇衣》可以與郭店本和傳世本對讀。
  • 《性情論》提出了天降命、命出性、性生情、情始道的相承關係。
  • 《民之父母》可與《禮記.孔子閒居》及《孔子家語.論禮》對讀,內容記載了子夏向孔子請教的五個問題。
  • 《子羔》記述孔子答子羔所問堯、舜、禹、契、后稷之事。
  • 《魯邦大旱》記載魯哀公十五年發生大旱,哀公請教孔子禦大旱之策。
  • 《從政》分甲篇和乙篇,強調從政所應具備之道德及行為標準。
  • 《昔者君老》記述國君從衰老至亡故,太子的朝見過程及其行為規範。
  • 《容成氏》記載了上古帝王的傳說。
  • 《睡虎地秦簡》對了解秦漢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編年記》由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逐年記述統一全國的戰爭過程和大事。
  • 《秦律十八種》內容廣泛,是抄手對十八種秦律的摘錄。
  • 《效律》記載規定檢驗物資帳目的制度,對於重要軍事裝備的規定尤為詳盡。
  • 《封診式》共二十五節,包括對官吏審案的要求、案件調查和審訊的文書程序等
  • 《為吏之道》多為對官吏的要求。
  •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多種先秦著作。《孫子兵法》分上下兩編,上編是《孫子》十三編殘簡,下編是《孫子》佚文四篇等。《孫臏兵法》十六篇的出土,證明先秦確有孫臏其人其書。
  • 定縣漢簡本《論語》的性質主要有四說:
  • 1.整理小組提出「古本《論語》說」,認為它是時代最早、保存最多的古本《論語》。
  • 2.李學勤提出「《齊論》說」。
  • 3.劉來成提出「《魯論》說」,因竹簡與《魯論》傳授者蕭望之的奏議放在一起。
  • 4.王素提出「融合本說」,認為《張侯論》是為成帝編撰,而簡本《論語》是為中山懷王編撰。
  • 《儒家者言》上述商湯和周文王的仁義,下記樂正子春的言行。
  • 馬王堆帛書之《五行》主題是先秦儒家的五行,即仁、義、禮、智、聖。
  • 馬王堆帛書之《春秋事語》記春秋時事而以語為主。
  • 馬王堆帛書之《戰國縱橫家書》類似《戰國策》,屬《戰國策》的原始資料之一。
  • 馬王堆帛書之《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均為古經脈學著作,只講十一條經脈。《脈法》、《陰陽脈死候》都是古診斷學著作,成書年代早於《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為已發現之最古醫方著作。《養生方》、《雜療方》為方劑書,講養生方術、時雜房中、咒禁內容。《十問》、《合陰陽》和《天下至道談》屬房中術類醫學著作。
  • 馬王堆帛書之《周易》根據陰陽學重新排列卦序,而《繆和》、《昭力》為傳《易》經師的言論。
  • 阜陽漢簡本《蒼頡篇》為未經漢人修訂的本子,較敦煌簡本及居延簡本更珍貴。
  • 阜陽漢簡本《詩經》為漢志未著錄的另一家詩說。
  • 江陵張家山漢簡之《脈書》可與馬王堆帛書之《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相補足。《脈書》亦是《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的祖本。
  • 江陵張家山漢簡之《算數書》是一部數學問題集,由題文、答案、術構成。書中保存了一些不見於《九章算術》的數學史資料,非常珍貴。

第三章:簡帛制度

  • 絹由較細的生絲織成,質地輕薄。繒由粗絲織成,質地較厚而呈暗色,經久耐用。縑是雙絲織成,質地較厚呈黃色,精密細整不透水。
  • 簡牘的製作:
  • 1.選材
  • 竹質書寫材料多選用竹節之間的部份來書寫,而上博簡則使用長簡書寫,部份文字會寫在竹節處。
  • 2.析治
  • 將簡牘修治平整,邊棱分明,書寫的一面打磨光滑。簡牘上下兩端修治成平頭形、梯形或弧形,使簡的兩端在受到外力時不易破裂。
  • 3.殺青
    把竹筒中的水份烤乾,防止竹簡腐朽以及使文字寫上去不至暈開。
  • 4.編聯
  • 編聯竹簡成册,分別有一至五道編之別。
  • 遣策的長短是由墓主身份地位的高低來決定,身份地位高的用長策,低的用短策。
  • 戰國時期楚地書籍用長2尺的竹簡為常制。
  • 楚、漢簡皆有袖珍本短簡,皆不足當時的0.7尺。
  • 武威漢簡本《儀禮》,甲乙本簡長都超過當時的2尺,是因為經書地位尊貴,特別用長簡。
  • 簡牘有關名稱:
  • 札:指木簡,用於寫一行字的一般木簡。
  • 兩行:指可寫兩行字的簡。
  • 方:指寬度和長度相等或近於方形的木牘。
  • 觚:指把圓木條削成多面體,將文字寫在平面上的木質書寫材料。
  • 檢:指夾在文書外面的木牘,可用繩索綑紮,便於防止寄送途中被拆閱,用途相當於今天的信封。
  • 符、傳、棨的作用都是身份憑證,符用於軍事人員,傳用於一般官吏和百姓,棨用於高級官吏。
  • 出土的漢代紙質文獻中,有從左往右寫的例子,但簡帛文獻由右向左寫的習慣卻影響後代的書寫模式長達兩千年。
  • 簡的長度多數為二十三公分,約為常人前臂的長度,後來的雕版印刷書籍版面,一般也是在二十公分左右。

第五章 簡帛研究價值(上)

  • 文獻學上補充文獻、校正文獻、辨證真偽。
  • 歷史學上補充第一手史料。
  • 語言學上證明古聲十九紐在秦漢之際的齊、楚兩大方言中確實存在;簡帛材料可以褲充詞語用例,幫助研究詞源,也能證明漢語語法中的補充成份以及複音詞「可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產生。
  • 文字學上可以為隸、楷書訂立比較明確的產生時間,如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有準楷書字體。另外,簡帛文獻中不少字型可與《說文》對照,本在傳世文獻中缺乏例證,今以簡帛文獻可證成《說文》的解釋。《說文》有些字只見於兩漢文獻,有人懷疑它們不是上古字,簡帛文獻可以提供先秦用例,反映這些字不是後人妄增。
  • 哲學方面,簡帛文獻出土,為先秦哲學史帶來全新的材料。如《繫辭》和《老子》皆有「大桓」的觀念,顯示兩者有相通的哲理義蘊。
  • 簡帛文獻出土大量日書,是研究古今吉凶擇日術演變的重要材料。

第六章 簡帛研究價值(下)

  • 武庫兵車器集簿提供了漢代武庫完整的統計報告,為研究漢代武器裝備的類別提供了系統而詳細的資料,在武器演變史及戰術演變史方面有重要價值。
  • 出土秦簡漢簡中顯示秦漢時期的律文有很多種類,而且法律制度健全,法規也很詳細,為中國法制史的研究提供寶貴資料。
  • 包山楚簡的法律文獻則反映楚國司法狀況,並有不同案件的紀錄。
  • 簡帛文獻與《黃帝內經》對讀,可以補充中醫經脈學的發展歷程。與《神農本草經》對讀,則可以補充更多種類的藥物資料,而且簡帛醫籍中有很多藥名不見於傳世文獻,借此可以重新審視傳統的中醫本草史。
  • 張家山《算數書》保存了不少不見於傳世文獻的數學史資料,且比《九章算術》還早三世紀。
  • 出土簡帛中有秦漢曆譜,其中的朔閏資料與後世推算的結果頗為不同。
閱讀時間:2020年9月12日至2021年10月24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857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文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二版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漢.劉向所編《楚辭》有十六卷,王逸註《楚辭》時,又加上一卷自己作品〈九思〉,今傳《楚辭》共十七卷。其中有些是漢人擬作,有些是屈原弟子作品,傳統認為是屈原作品的,只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文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二版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漢.劉向所編《楚辭》有十六卷,王逸註《楚辭》時,又加上一卷自己作品〈九思〉,今傳《楚辭》共十七卷。其中有些是漢人擬作,有些是屈原弟子作品,傳統認為是屈原作品的,只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