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讀書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書影

第一篇:古之六經

  • 孔子之時,只能用周禮反推殷禮、夏禮,而關於殷、夏禮之文獻則不足徵。
    按左傳記載,春秋之時有雜用三易的例子。而桓譚新論的記載可知漢初時三易尚存。
  • 章太炎認為墨子所稱的詩書春秋,多屬太史中袐書。而孟荀韓呂諸家所引的經文則在孔子删訂六經之後。所以要了解古之六經,可從墨子入手。

第三篇:孔門之經學

  • 孔門弟子之學,傳於後世而最可考的,是子夏與曾子之學。子夏博學於文,兼六藝之傳,為荀子所繼承,是漢學之祖。曾子約之以禮,有子思和孟子繼承,是宋學之祖。

第四篇:秦火以前之經學

  • 禮樂所重在於器度聲容,尚講習而不尚解說,因此異說甚少。
  • 秦火以前,六藝傳授不絕,顯學尤推孟荀二子。

第六篇:兩漢之經學

  • 東漢光武帝開始立左傳博士,數次在朝廷上因廢立而爭論,最終又廢左傳博士。
    漢章帝特別愛好古文,請賈逵列出左傳優勝於公、穀的理由,賈逵列出三十條。
    雖然今文學在西漢興盛,但古文說未嘗不流通。今古文學的界線在東漢才劃分清楚,而東漢兼治今古文經的學者較西漢更多。
  • 何休公羊解詁多本於毛詩,兼引佚禮,實是兼治今古文。
  • 鄭玄破除今古文學的界限,注儀禮並存今古文,注周禮用王制,箋毛詩多用三家之說,注古文尚書取今文歐陽氏學說。鄭玄以今文注古文是前儒所未有。
  • 齊學尚恢奇,魯學多迂謹。齊學喜言天人之理,魯學頗守典章之遺。
  • 漢儒說經之書分成幾種:
  • 傳,傳述為義。故,通其旨意。微,釋其微旨。說及說義,即疏。注,為之解說。箋,薦成傳意。删,删定其義。
  • 又有記、章句、通、學、釋、略、問、難、解、條例、訓旨、異同。
  • 漢儒釋經的方法:
  • 以經解經,如以本經解本經,或以他經解本經。
  • 以字解經。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當為者,定為字之誤、聲之誤而改其字也。
  • 以師說解經,如毛詩、公羊引用經師之說。
  • 以事義解經,如韓嬰推詩人之意作內外傳。

第七篇:魏晉之經學

  • 吳蜀經學雖不能與中原相比,但兩漢古今學師說或間存一二。

第八篇:南北朝之經學

  • 南朝諸帝大都短祚,而梁武帝享國最久,又好儒術,蔚為風氣。但武帝晚年好佛學,代替了儒學,以致南朝經學未能大興。
  • 後魏道武帝初定中原,以經術為先,立大學、置五經博士。
  • 徐遵明得見晉永嘉所抄的服氏左傳注,後撰春秋義章三十卷。遵明師則擇良而事,書則擇善本而讀,卒要之于自得,故能博綜兼覽,不為一派一家所囿。
  • 徐遵明傳易、書、禮、春秋。劉獻之傳詩。
  • 南北朝諸儒注經,不能出於漢魏晉諸家之外,故守一家之注詮解之,或旁引諸說而證明之。於是傳注之體日微,義疏之體日起。

第九篇:隋唐之經學

  • 隋朝官學,多由南方學者掌握。
  • 陸德明《經典釋文》不止於注音,兼釋經義,因此體例獨特,能集諸家之成。
  • 李鼎祚《周易集解》集三十餘家說法,隋唐以上的易學諸書可借此觀其一二。

第十篇:宋之經學

  • 宋真宗咸平二年,五經正義才得以刊印齊全。咸平四年,又把公羊、穀梁、周禮、儀禮補全,是為九經。
  • 司馬光云:近歲公卿大夫,務為高奇之說,流及新進後生,口傳耳剽。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循守注疏者謂之腐儒,穿鑿臆說者謂之精義。
    程頤作《易傳》,專發揚義理,不觸及象數,為義理派開先河。朱子作《易本義》,首列河洛九圖,是希望合義理象數為一。
  • 程朱以倡明道學自任,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論》《孟》並行。
  • 宋之道學,象數一派,託于道士。義理一派,雜以佛學。
  • 朱子後學之中,蔡淵撰《周易經傳訓解》、蔡沉撰《書集傳》、輔廣撰《詩童子問》、黃榦撰《續儀禮經傳通解》、張洽撰《春秋集注》,皆能申述師說,自成一家。宋學有朱熹集大成,如漢學有鄭康成。
  • 邵雍精於象數易學,惟後學不顯,因此象數一派因此而息微。
  • 王昭禹《周禮詳解》用王安石《周禮新義》並詳加解說。林之奇《周禮講義》並用《新義》和《詳解》。程子肯定王安石《易解》,朱子肯定王安石《尚書新義》。
  • 宋人經學不守陳義、自闢新術:
  • 《易》有胡瑗《易解》,屬義理解經;司馬光《易說》,闢除虛無玄渺之說;蘇軾《東坡易傳》,多切近人事;李光《讀易詳說》、楊萬里《誠齋易傳》、李𣏌《用易詳解》三家皆博採史籍以相證明;耿南仲《周易講義》,因象詮理,隨事示戒;鄭剛中《周易窺餘》,兼明象數與義理;趙彥肅《復齋易說》以象數求義理;易袚《周易總義》,兼通理數,折衷眾論。
  • 《書》有蘇軾《東坡書傳》,明於事勢,長於議論,多有駁王安石《新義》;林之奇《尚書詳解》,辨析異同,貫穿史事,覃思積悟,卓然成家;夏僎《尚書詳解》,集諸儒之說,反覆條暢,深究詳釋。
  • 《詩》有歐陽修《毛詩本義》,往往得詩人本志;蘇轍《詩集傳》,不激不隨,務求持平;王質《詩總聞》,多出新意,不循舊傳;呂祖謙《家塾讀詩記》,博採諸家,先列訓詁,後陳文義,並有發明;嚴粲《詩緝》,以呂氏書為本,雜採諸說而發明。
  • 《禮》有葉時《禮經會元》,括《周禮》而立論,闡發體國經野的深意;李如圭《儀禮集釋》,以鄭注為本,旁徵博引,發舊疏未及之處。
  • 《春秋》有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本於陸淳而增添新意;王晳《春秋皇綱論》,發明筆削之旬,考辨各傳得失;孫覺《春秋經解》,本於《穀梁》和胡瑗之說,抑霸尊王;蘇轍《春秋集解》,以《左氏》為主;崔子方《春秋經解》,推尋經之本義,糾正三《傳》;葉夢得《春秋傳》,以三《傳》求《經》義,事與義互相發明,《春秋讞》、《春秋考》信《經》不信《傳》,取周之法制解經;胡安國《春秋傳》,事按《左氏》,義取《公》、《穀》,借《春秋》感懷時事;陳傅良《春秋後傳》,以所不書實其所書,以所書推見其所不書;呂祖謙《春秋左氏傳說》、《左氏博議》,隨事立義,評其得失;程公說《春秋分紀》,以傳文類聚區分,本末源流清晰可見;黃仲炎《春秋通說》,直書事蹟,不主褒貶之說;趙鵬飛《春秋經筌》,據經解經,立論平允。
  • 劉敞《七經小傳》,稍尚新奇。
  • 陸九淵於經學本無著述,而門人楊簡則有《楊氏易傳》、《尚書五誥解》、《慈湖詩傳》、《春秋解》。門人袁燮有《絜齋家塾書鈔》、《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多推本於心學。
  • 陳經《尚書詳解》近於陸九淵六經注我之說。
  • 廣甄羣言,意在存古的有:
  • 房審權《周易義海》,採鄭玄至王安石百家說法。
  • 黃倫《尚書精義》,徵引自漢至宋諸說,不加論斷。
  • 王與之《周禮訂義》,採舊說五十一家。
  • 衛湜《禮記集說》,取一百四十四家。
  • 呂本中《春秋集解》,取九家,不加議論。
  • 高元之《春秋義宗》,取三百餘家。
  • 宋人治經喜新好奇,說解異於前人,疑經改經的風氣也非常興盛。漢儒作注遇有可疑者,但存其說於注下,而不更易正文,以待學者之心通其意,則無誣古之嫌。宋儒往往喜奮私意,矜為創獲,輕肆翦伐,盡變面目。

第十一篇:元明之經學

  • 宋元之間,朱子學如日中天,猶鄭學之於漢魏間。元代科舉兼用古註疏,但元儒解經不出朱子之外。
  • 胡一桂《易本義附錄纂疏》,以朱子《本義》為宗,取諸儒之說合於《本義》。《易學啟蒙翼傳》,以朱子《啟蒙》為宗,發明朱子之說。
  • 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據朱子《本義》與諸家《易》解,折衷發明。
  •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大旨主於羽翼朱子《本義》,與《本義》異者亦頗有之。
  • 趙采《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以《程傳》、《本義》及《語錄》列之於前,附己說於後。
  • 龍仁夫《周易集傳》,反覆推闡,抒所心得。
  • 梁寅《周易參義》,以《程傳》主理,以《本義》主象,並取諸儒之說加以闡發。
  • 陳櫟《尚書集傳纂疏》,疏通蔡《傳》,纂輯諸家之說。
  • 董鼎《尚書輯錄纂注》,以蔡《傳》為宗,附以《朱子語錄》相發明。
  • 陳師凱《書蔡傳旁通》,於名物度數博引繁稱,析其端委。
  • 許謙《讀書叢說》,博考典制,不與蔡《傳》苟同。
  • 劉瑾《詩傳通釋》,發明朱子《集傳》。
  • 梁益《詩傳旁通》,為朱子《集傳》所引故實考據出處。
  • 許謙《詩集傳名物》,考據名物音訓,可補集傳的闕遺。
  • 王元杰《春秋讞義》,兼取程、朱、胡三家。
  • 吳澄為當時大儒,諸經皆有述作。《書》專釋今文。《春秋》則博採諸家傳注。《禮記》以意改併,近於删述。
  • 程端學《春秋三傳辨疑》,兼孫復、劉敞、葉夢得三派,分別為棄《傳》而不駁《傳》、駁三《傳》義例及駁三《傳》典故。
  • 陳澔《禮記集說》,淺顯簡便。
  • 敖繼公《儀禮集說》,於鄭《注》錄其所取,不攻其所不取,猶有先儒嚴謹之遺。
  • 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破陳摶之學,因古占法而推原其變通之意。
  • 明代洪武年間科舉,《四書》主朱子《章句集注》;《易》主程《傳》、朱子《本義》;《書》主蔡《傳》、夏僎《詳解》;《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及胡安國《傳》、張洽《集注》;《禮記》主陳澔《集說》,兼用古注疏。
  • 永樂十二年修《五經四書大全》。
  • 《周易大全》取材於董楷《周易傳義附錄》、董真卿《周易會通》、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疏》、胡柄文《周易本義通釋》。
  • 《書傳大全》則本於陳櫟《尚書集傳纂疏》、陳師凱《書蔡傳旁通》。
  • 《詩經大全》全襲劉瑾《詩傳通釋》。
  • 《春秋大全》全襲汪克寬《胡傳纂疏》。
  • 《禮記大全》以陳澔《注》為宗,另採四十二家注。
  • 《四書大全》取倪士毅《四書輯釋》。
  • 顧炎武謂:「當日儒臣奉旨修《四書五經大全》,頒餐錢、給筆札,書成之日,賜金遷秩,所費於國家者,不知凡幾。將謂此書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學之功、啟百世儒林之緒,而僅取已成之書抄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唐宋之時,有是事乎?經學之廢,實自此始。」
  • 胡居仁《易象鈔》,簡明確切。
  • 錢一本《像象管見》,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
  • 魏濬《易義古象通》,以理明象,取漢魏晉唐諸儒論象義,取其近正,即象通義。
  • 袁仁《尚書砭蔡編》,專糾蔡《傳》之誤。
  • 馬明衡《尚書疑義》,對蔡《傳》提出疑義。
  • 陳泰交《尚書注考》,考訂蔡《傳》之訛。
  • 梅鷟《尚書譜》,辨正古文之偽。
  • 陳第《尚書疏衍》,篤信古文,力排梅氏。
  • 朱謀瑋《詩故》,確宗漢訓,以小序首句為主,參用舊說考證。
  •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旁摭史傳,考證詳明。
  • 季本《詩說解頤》,不襲前人,多出新意,徵引頗足以自申其說。
  • 陳第《毛詩古音考》,發明古音之例。
  • 張以寧《胡傳辨疑》、《春王正月考》,徵引五經,參以《史》《漢》,頗具卓識。
  • 陸粲《胡氏傳辨疑》,主於信經而不信例。
  • 袁仁《胡傳考誤》,謂胡《傳》志在匡時,借經以申其說,其意則忠,而於經未必盡合。
  • 熊過《春秋明志錄》,多自出新意,辨駁前人,於三《傳》及胡《傳》俱有所糾正。
  • 王樵《春秋輯傳》,主朱子,博採諸家,附以論斷,大旨醇正。
  • 高攀龍《春秋孔義》,主以經解經,凡經無傳有者不敢信,傳無經有者不敢疑。

第十二篇:清之經學

  • 清之初葉,不論科舉還是御纂、欽定之經解,皆重宋儒之學。
  • 康熙《御纂周易折中》,雖不全用程《傳》及朱子《本義》,但仍以程朱居先。
  •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雖不全用蔡《傳》,但仍以蔡《傳》居先。
  • 《欽定詩經傳說彙纂》,雖不全用朱《傳》,但仍以朱《傳》居先。
  •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雖于胡《傳》多有駁正,但仍以胡《傳》高於三《傳》。
  • 乾隆之世,漸不局限於宋學。
  • 《御纂周易述義》,於漢易宋易酌取其平。
  • 《欽定詩義折中》,分章多從鄭玄,徵事多從小序。
  • 《欽定三禮義疏》,於《周禮》採掇群言,於《儀禮》多宗敖說,兼用鄭注,於《禮記》博採漢唐遺文,陳澔之說僅雜於諸儒之中。
  • 《御纂春秋直解》,揭胡《傳》傅會臆斷於序文中。
  • 康乾兩朝的御纂經解,大體不相遠,摭拾固勤,理解終少,名為折中,實持兩可。
  • 清世經學之盛在於私學,明朝遺儒以徵實之挽末俗,雖無救於宗邦之淪,實開清學風氣之始。北有孫奇逢、李顒、顏元;南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黃、顧、王始合經學理學為一。
  • 黃宗羲說經宗漢儒,立身宗宋學。
  • 顧炎武主張經學即理學,捨經學言理學,便成為禪學。
  • 王夫之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說《易》,不信陳摶之學、不信京房之術。說《書》,詮釋經文多出新意,並駁蘇軾《書傳》及蔡《傳》。說《詩》占,辨正名物訓詁,補諸說之遺。說《禮》,通其異以會其同,辨其顯以達其微,於先王窮理盡性修己治人之道尤為曲盡。說《春秋》,考證地理,糾正杜注之失。
  • 萬斯大據三禮以釋三傳,更勝空談書法者。
  • 閻若璩長於考證,《古文尚書疏證》引經據古,陳其矛盾之處,使古文之偽大白於世。
  • 胡渭精輿地之學,《禹貢錐指》對山川形勢、郡國分合同異、道里遠近平險,討論詳明。
  • 張爾歧作《儀禮鄭注句讀》,取經與鄭注章分之,定其句讀、疏其節、錄其要,取其明注而止,有疑義則以意斷之。
  • 朱鶴齡作《詩經通義》,參考諸家之說疏通序義;《讀左日鈔》詳證參考,皆稱道於世。
  • 吳派惠棟三世傳經,上承其祖惠周惕、父惠士奇之學,於諸經熟洽貫串,意在扶植微學,故以掇拾為主,不復加以裁斷。
  • 惠棟弟子江聲讀《古文尚書考》及閻氏《尚書古文疏證》有會於心,著《尚書集注音疏》,補二君所未及。余蕭客輯《古經解鈎沉》,於唐以前舊說有網羅放失之功。
  • 戴震之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研求古籍,能提要鈎玄。凡古學湮沒者,必發揮光大,使絕學復明;凡古義鈎棘者,必反覆研尋,使疑文冰釋。
  • 傳戴震形聲訓詁之學者,有王念孫、段玉裁。傳戴震典章制度之學者,有任大椿。段玉裁門下有陳奐精《毛詩》、朱駿聲精《說文》、孔廣森精《公羊》。
    惠學好博而尊聞,信古過篤。戴學綜形名,條理緊密,能斷以己之律令。
  • 常州今文之學始於莊存與,莊氏尤喜公羊家言,並雜治古文,不執守今文。自莊述祖起,說經必宗西漢,解字必宗籀文。劉逢祿、宋翔鳳皆傳其學。
  • 劉逢祿作《公羊何氏釋例》、《解詁箋答難》,論述《左》、《穀》之得失,尋條貫、正統紀,申何難鄭。又作《論語述何》、《夏時經傳箋》、《中庸崇禮論》、《議禮決獄》,皆比傅《公羊》之義。有弟子龔自珍,作《五經大義終始論》,咸通三世之義。
  • 宋翔鳳作《漢學今文古文考》,以《公羊》義說群經,以古籀證群籍,撰《論語說義》、《論語發微》,至此今文之學大明。有弟子戴望,作《論語注》,演劉氏述何之微。
  • 魏源作《詩古微》,斥毛《傳》,宗三家,作《書古微》,斥馬鄭,宗《史記》、《大傳》及《漢書》所載歐陽、夏侯、劉向遺說。
  • 皮錫瑞作《經學通論》,以《易》、《禮》皆孔子所作,其箋〈王制〉亦謂素王所定,通於《春秋》。
  • 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亦主今文學。
  • 道光咸豐以後,只有俞樾、孫詒讓守王氏父子的解經原則。
  • 丁晏作《毛鄭詩釋》、《三禮釋注》,皆宗鄭注,作《周易述傳》則用程《傳》,並謂漢儒正其詁,詁正而義以顯,宋儒析其理,理明而詁以精。
  • 陳澧雖長於聲律切韻,於經術所得甚淺,但所著《漢儒通義》及《讀書記》多采鄭玄朱熹遺說。
  • 黃式三撰《論語後案》、《尚書啟蒙》等,黃以周更謂漢學家破碎大道,宋學家棄經臆說,父子說經皆不拘漢宋,擇是而從。
  • 清儒說經之書,比前世更盛。阮元刻《皇清經解》、王先謙刻《皇清經解續編》。
  • 諸經新疏:
  • 於《易》有惠棟《周易述》,以荀爽、虞翻之說為主,以鄭玄、宋咸、干寶之說為輔;江藩《周易述補》,續惠氏之書,有過之而無不及。
  • 於《書》有江聲《尚書集注音疏》,注今文二十九篇,以別於古文二十八篇,並取《書傳》引各篇逸文、《說文》及經子各書所引《書》古文本字,輯鄭玄殘注及漢儒逸說;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意在網羅放失舊聞,錄漢魏人佚說為多,不取宋以來諸人注。
  • 於《詩》有陳奐《毛詩傳疏》,博徵古書,發明毛《傳》,又多取於《周禮注》及《說文解字》。
  • 於《周禮》有孫詒讓《周禮正義》,以《爾雅》、《說文》正其訓詁,以《禮經》及大小戴《記》證其制度,博採諸儒舊說,發明鄭注,補充賈疏。
  • 於《儀禮》有胡培翬《儀禮正義》,疏經以補注、通疏以申注、彙各家之說以附注、采他說以訂注。
  • 於《春秋》有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先取賈、鄭、服三家注,糾止杜注所排擊者,表明其勦襲者,疏證與杜注異之舊注;陳立《公羊義疏》,博考群籍,融會唐以前《公羊》古義及清代諸儒說《公羊》者。
  • 於《論語》有劉寶楠《論語正義》,蒐輯漢儒舊說、宋儒及近世諸說。
  • 於《孝經》有皮錫瑞《孝經鄭注疏》,專為鄭注疏通證明。
  • 於《爾雅》有邵晉涵《爾雅正義》,以郭璞為宗;郝懿行《爾雅義疏》,於古訓同異必詳加辨論。
  • 於《孟子》有焦循《孟子正義》,博採諸家之說為趙歧作疏。
  • 《禮記》及《穀梁傳》注疏或短促不能具大體,或義不師古,故二經無新疏。
  • 於《禮記》有朱彬《禮記訓纂》,以注疏為主,輔以古今諸說。
  • 於《穀梁傳》有鍾文烝《穀梁經傳補注》,網羅眾說,莫衷一是;許桂林《穀梁傳時日月書法釋例》,有引《公羊》互證,有駁《公羊》專主《穀梁》;柳興恩《穀梁春秋大義述》,述日月例、述禮例、述異文、述古訓等;侯康《穀梁禮證》,以《穀梁》證三《禮》。
  • 清人新注疏得益自以下各書:
  • 王鳴盛《尚書後案》,專述鄭玄之學,若鄭注亡逸則取馬、王注。
  • 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廣蒐補闕,正晉唐之妄改。
  • 惠士奇《禮說》,疏通古音古字,引諸子百家之文,或證周制,或參考鄭注之漢制以上觀周制,闡釋制作之深意。
  • 惠棟《左傳補注》,宗韋、鄭之遺,於古今文之同異辨之尤悉。
  • 凌曙《公羊禮疏》,以《春秋》之義存於《公羊》,而事之切實無過於禮,故為《禮疏》。
  • 劉逢祿《書序述聞》、《尚書今古文集解》,主要匡正馬、鄭。
  •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以全經明其義例,以古音古義證其譌互,以雙聲疊韻別其通借。
  • 胡承拱《毛詩後箋》,主於申述毛義,於唐宋元諸儒之說無不廣徵博引,於毛《傳》本文前後會其指歸,又能於西漢以前古書中反復尋考,貫通詩義,證明毛旨。
  • 張惠言《周易虞氏義》,求其條貫,明其統例,存一家之學。
  • 孔廣森《公羊通義》,以《公羊》通於諸經義,兼採《左》、《穀》,擇善而從,又守於《公羊》師法不墜。
  • 焦循《易通釋》,不拘守漢魏各師法,觸類而長,所到冰釋。
  • 李貽德《春秋左氏賈服注輯述》,援引甚博,義有未安者加以駁難。
  • 黃式三《論語後案》,廣收眾說,以鄭玄、朱子為主。
  • 江永《禮經綱目》,引據諸書,實足終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未竟之緒。
  • 凌廷堪《禮經釋例》,分通例、飲食例、賓客例、射例、變例、祭例、器服例及雜例,以明異同。
  • 黃以周《禮書通故》,博學詳說,去非求是,足以見先王制作之堂奧。
  • 秦蕙田《五禮通考》,徵引尤富。
  • 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謂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當作當為者,字誤聲誤而改其字也。三例定而漢注可讀。
  • 陳壽祺《尚書大傳箋》,專箋伏生《大傳》。
  • 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集眾家之說,正其訓詁、詳其名物。
  • 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博考群書,參會眾說。
  •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專守古本為家法,義精語潔。
  • 清世經學之所由盛,在於考證。考證之所由精,在於深通小學。
  • 王念孫、段玉裁專以小學名家,然小學通而精力已竭,無暇及於經學。王引
  • 《經傳釋詞》、《經義述聞》仍小學之餘緒,於經之大義無當也。
  • 說經以識字為貴,而非識《說文解字》之字為貴。
  • 廖平謂:「江段王朱諸家,以聲音訓詁校勘提倡天下,經傳遂遭蹂躪。不讀本經,專據書鈔、藝文、隱僻諸書,刊寫誤文,據為古本,改易經字,白首盤旋,不出尋丈。諸家勘校,可謂古書忠臣,但畢生勤勞,實未一飽藜藿。」又曰:「如段氏《說文》、王氏《經傳釋詞》、《經義述聞》,即使全通其說,不過資談柄繡槃帨,語之政事經濟,仍屬茫昧。國家承平,藉為文飾休明之具,與吟風嘲月之詩賦,事同一律,未為不可。若欲由此致用,則炊沙作飯,勢所不行。」
    諸儒既運而往,後來者有轍可循。自當體諸儒津逮之苦心,以蘄至於通經畜德之大道。
閱讀時間:2021年9月20日至2022年3月1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863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復古讀古書回憶大學時期至今 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大一已讀畢至今五十次。 圖註難經脈訣王叔和脈經李瀕湖脈學已讀五十次。 易經周易大三閱畢至今五十一次。 古文本就是我的專業。 易經周易。周易參同契。老子帛書。莊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道貫。千字文。三字經。菜根譚。 增廣昔時賢文。醫宗金鑑正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復古讀古書回憶大學時期至今 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大一已讀畢至今五十次。 圖註難經脈訣王叔和脈經李瀕湖脈學已讀五十次。 易經周易大三閱畢至今五十一次。 古文本就是我的專業。 易經周易。周易參同契。老子帛書。莊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道貫。千字文。三字經。菜根譚。 增廣昔時賢文。醫宗金鑑正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