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看,到底是要看什麼?

2023/06/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前幾篇所說,我從大學就開始有出國夢,只要逮到可以出國的機會我也不會放過。
當時我們去華航的雅加達辦公室實習,出發前被華航的經理很用力的指(打)點(臉): 為什麼要出國?出國看看到底是要看什麼?
但我回答不出來。而我也問了很多人,你們這麼想出國是想做什麼,而很多人的回答也是: 想出國看看,但要看什麼?
前幾天看到柯文哲的演講一片,他說了一句話讓我超有感:
出國要學的不是技術,是外國人做事的方式。
出國後真的讓我受到了許多文化和和價值觀衝擊,是在出國前沒有預想過的,而衝擊所帶來的火花,也使得我現在看待事情的眼光,不再只有平面的非黑即白。
不同的價值觀在求同的華人社會裡可能很抽象,我們很難真的去想像我們價值觀以外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出國前說不出來要看的是什麼,因為我們無法去想像我們認知以外的事。

美的定義可以更廣闊

就以審美的標準來說吧,這裡有很多文化背景的聚集,中美南美中亞南亞南非北非,或是大西洋上我們不熟悉的小島聚在一起,這麼多種族和文化的人,你怎麼用單獨一種"白長瘦"來衡量美不美?
美的定義可以更廣闊 (https://www.pexels.com/)
我之前在花店打工時,也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買的花也不一樣,印度人給他螢光撞色最好,東亞人則是偏好淡色的花 (我們都稱他沒重點的花)+多層但典雅的包裝,當地人喜歡自然野性一點,要放很多葉子然後羊皮紙包一包即可。
所以沒有人可以只用他的審美觀,來評判你好不好,而是多讚美你的不同。

道不同不相為謀?

有句古語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深刻的體現在台灣人的心裡。我們常說"我跟xxx是不同世界的人,所以無法當朋友"
而在加拿大,即便大家很不同也會試著找common ground or common topic,因為每個人、每個個體本來就是不同的宇宙,我們本來就不一樣。
劉軒的一集節目在討論紐約的多元,裡面說到-如果有外星人在紐約地鐵也沒人會太驚訝,因為每個人都太特別了。
而在台灣社會中,較注重社會凝聚力和共享價值觀,這使得個體的不同顯得相對突出。
根據某心理學研究報告,亞洲許多國家的人民在默契度和治安方面通常表現良好,並且更容易達成共識。然而,與自己不同的人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來建立接納和理解。相比之下,西方許多國家注重個體差異,這可能導致更高的創造力和更大的異議包容度。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觀察是一般性的,具體情況可能因個人和文化差異而異。

比起天賦、有沒有用,有沒有興趣更重要

我同事的兒子在玩樂團,最近玩到開始在酒吧駐唱。她說她兒子不愛讀書,成績也不好,但她也沒有要她兒子停止玩樂團、好好讀書,她只擔心她兒子找不到自己的熱忱。後來她兒子終於找到了熱忱,要去唸radio相關的科系。
比起天賦、有沒有用,有沒有興趣更重要
這個故事在台灣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不禁這麼想。
可能在成績不好的時候,父母就會出手禁止兒女玩樂團,也或者在找不到熱忱是什麼的時候,就被推去唸"熱門+有用"的科系。但我絕對不是說西方的父母就比較好,而東方的父母就是愛自己,而是他們比起控制,更多的是鼓勵和多嘗試,就算不在主流的洪流上也沒關係。
大部人很勇於追求自己的興趣,身邊很多人也都有副業,像是某工程師的副業是Fashion stylist,某個做行銷的朋友假日是攝影師,還有平日工程師假日足球員,還有白天是SVP、晚上在做EDM。
你想要做什麼比你天賦是什麼更重要,也比別人喜歡什麼重要。

加拿大的平等與多元:拋開外貌和年齡的偏見

我知道大家一定會說西方國家才歧視!白人最愛歧視人! 但各位客官,先來看看加拿大BC省政府對歧視的定義,如此廣泛:
對於種族、身心狀態、年紀、婚姻狀態、性取向的差別待遇,都會被視為"歧視"。
我記得坊間有一句話: 不放照片的履歷,直接不看。履歷上也得放年齡,好似你的外型跟年齡都是需要被"面試"的一環。那這對年紀比較大或小、不上相的人,是不是在第一關就會被刷掉呢?
在加拿大,你不能放個人資訊,例如年齡、婚姻狀況、性別、宗教、政治傾向或移民狀況,就算從你的簡歷可以略知一二,但這也避免再未審先斬的情況。甚至也有些人認為,第一次的面試應該透過電話面試,才能個專注在經驗和技能上。
這層保護也提供一些大齡的人保障,我常跟周遭想出國的朋友說,30歲一點也不老,而且老外根本看不出來我們亞洲人的年紀,一堆人看到我都以為我才20歲 (不要噓我)。

知道這些對我又有什麼幫助?

首先,對自我成長上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發現"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The Known-Unknowns Matrix 將已知未知分為四個象限,它可以被利用在各大專業領域,而在life lesson上我也覺得很適合:
The Known Unknown Matrix
而這是我對這四個象限的解度:
  • 已知的已知 - 就是一件事實,也或許是自我感覺良好
  • 已知的未知 - 可以學習
  • 未知的已知 - 理論上不存在,但也有可能是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 未知的未知 - 因為沒有意識我們不知道的事,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有可以進步的事,這很常就是盲點,而如果我們可以去探索 "未知的未知" ,讓它變成 "已知的未知",我們就可以繼續進步。
以心靈層面來說,也會比較放過自己。在你看到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標準時,你也不會太完難自己要變成其中一種標準裡100分的人。
看待和解讀事情的角度,也會變得更廣泛,而不是用單一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你也更能理解,人的不同很複雜,人所造成的現象也很複雜,並不是可以一言蔽之、一分為二,戾氣也會相對的少一點。
23會員
19內容數
Elsie's univers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