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 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般而言,被害人家屬都希望加害人誠心道歉,也想了解為何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然而加害人及其家屬之間往往關係斷裂、無法溝通,自然難以完成被害人家屬的心願。」
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加害者家族)
作者: 鈴木伸元
譯者: 陳令嫻
出版社:台灣商務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李大芝與她的父母在劇中的經歷為加害者家族帶來了很渾厚的演繹,深深地影響了我。無論在世界的何處,發生加害與事件時,總是不乏對於細節關切的民眾。在資訊如此快速流通的現代,更是有各種網路足跡與資源可以流通他人的消息與八卦,本書便是探討較少被人顧及的族群:加害者的家屬。
當家人成為了犯罪者與加害人時,同一家族裡面的其他人,究竟需要為這個加害人扛起什麼樣的責任與代價?許多人在第一時間內最先想到到,可能就是:「為何家人沒有防範與阻止這樣的悲劇發生?」然而,這真的是家人可以阻止的嗎?
本書第一章便用了一個案例說明,有的時候加害人的家屬對於事件根本毫不知情,甚至一直到家人被逮捕後才發現有這樣的事件。經歷一連串的司法過程中,即使是加害者家屬也很有可能在家人被逮捕後的數年間,都難以知悉案件裡的詳細資訊,對於整起事件的瞭解與看媒體報導的民眾無異。
但日本社會並沒有給加害人家屬太多的理解與空間,透過許多日本知名的案件,作者描寫了加害者家屬常面臨的窘境,在知道消息後除了要消化驚愕的感受之外,生活也會以非常急切的速度爆發出一連串的考驗:隱私、住處、工作、經濟、婚約、子女等人生要事無一倖免。加害者家屬從古至今經常遇到各種遭遇:被記者包圍毫無隱私、被鄰居與陌生人唾棄和攻擊、在網路上毫不留情的批評與威脅、原本有的人生規劃(婚姻、工作、升遷、財產、房產等)灰飛煙滅、子女與親人被霸凌等⋯⋯更不用提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是加害人的心情。
除了家屬之外,相關的人士也很有可能會涉入其中。書中的案例不乏加害者的鄰居、同事、同學被騷擾甚至攻擊的案件,為了減少影響,在日本許多相關的家屬(即使是遠親)也會自動辭職、離婚以更改子女姓氏以免被波及等。若犯下案件的是未成年的子女,父母的角色無可避免會遇到更強烈的抨擊,而年幼的子女很可能在家人還難以解釋自己身為加害人的爸爸或媽媽生了什麼事的情況下,就被迫轉學或遭到霸凌,甚至以最糟的方式知道真相。但身為家人的人,真的有辦法察覺家庭中是否有加害人的角色,並且預警處理嗎?
本書探討了各式各樣的影響與帶來影響的管道,關於社會風氣及媒體報導方式如何撻伐加害人家屬,無論家屬再怎麼道歉,也難以有被原諒的一天,甚至道歉的用詞、態度、衣著都會被放大檢視。
另外一群被討論到的族群則是冤獄者,當一個人被媒體認定是嫌疑犯時,即使還沒定案,那個人的傷害就已經開始了,就算後續證明了他是無辜的,也可能會被檢討為何被當成嫌疑犯。甚至還可能需要付出多年的代價才能重獲自由。
而受害人也常常在過程中變成被檢討的一方,尤其涉及大筆金錢的賠償時,也會被攻擊是貪圖於金錢。看完這些例子真的覺得無論是哪一方都非常痛苦。
作者在書中說明了他認為可以加以注意,以判斷家人是否具有高風險加害者的影響因素。而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舉列歐美文化與日本文化下社會面對加害人家屬截然不同的反應這點:在日本,加害者家屬幾乎都是被檢討與抨擊的對象,而在美國,則會有許多民眾同理加害者家屬的痛苦並表現支持的反應。這也跟社會價值觀中個人主義與群體主義以及該國家司法機制的理念有關。
此外,作者也搜集了日本與其他國家真的加害人家屬所設立的協助組織及團體目前的運作方式,也可以感覺到建立這樣的團體雖有必要,卻非常不易。光是同理加害人家屬,就很有可能會變成被民眾抨擊的一方,而團體本身也很容易遭受攻擊。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份是,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有時候甚至是劃分不開的。暴力、性侵、殺害出現在自己熟識的人甚至家庭中的機率其實是更高的,光是出現在家人間的殺害就可能佔據殺人案件的四成左右,而這類型的人在尋求團體的支持與協助時難以被歸類於加害者或受害者家屬的一方,在求助方面又更加的困難。
而有的時候成為加害人的過程也不是當事者心甘情願的,書中舉的例子包含只是想糾正偷書賊的書店店長,在追逐小偷的過程中引發逃跑的小偷沒注意車輛導致被撞死的事件,因而遭受大量的攻擊,又或者養雞的農民因沒注意到自己的雞並非生病而是禽流感,未能即時撲殺,最後被與論大量抨擊等。
讀完這本書,覺得無論是身處於哪一方,都非常的痛苦。也提醒了我未來在面對各種社會事件的發生時,心中可以對減少一些對於這樣的族群應該要怎樣的假設、減少言語的攻擊或隱私的侵犯、增加對於加害人本身與加害人關係者之間的界線,並對於兩方所承受的經歷多一些理解。
avatar-img
15會員
35內容數
忙裡偷閒寫下閱讀心得。為生活與閱讀留下一點足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寫閱讀 | Lu's Note 的其他內容
「一個人要有多幸運,才能像諸位一樣,坐在舒服的位置上,認定這世界十分溫柔,而我們擁有絕對的權力,對罪犯殘忍?」
「愛情並非可有可無,它不是一種選擇,不是生活中可捨去之物,而是生理需要。」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一個人要有多幸運,才能像諸位一樣,坐在舒服的位置上,認定這世界十分溫柔,而我們擁有絕對的權力,對罪犯殘忍?」
「愛情並非可有可無,它不是一種選擇,不是生活中可捨去之物,而是生理需要。」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早起,看到賢三傳來的訊息。他的咖啡廳是早上六點開到下午三點。他會在凌晨五點起床準備。每天起床,傳一段語音祝福給我,希望我今天順利開心。還有他很想念我。 我都是帶著一種被呵護的甜蜜感起床,和他在一起到現在,幸福感到不真實,甚至我很害怕這樣的幸福是虛假跟暫時的。不過今早我竟然冒出一個念頭:
出發吧!鎌倉!沒有手機的日本獨旅— 我在「海街」寫「日記 」! 時間回到2022年末,對於日本文化相當憧憬的我,總算有機會安排一趟屬於自己的獨旅,除了旅行外,更想給自己的25歲後留下點足跡,目的地理所當然就是日本,這也是人生首度踏上日本,回想正式愛上日本,是因為電影《海街日記》與日劇《喜劇開場》,
這趟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日航JL37航班,感謝座艙長森重桑,山田桑與齋藤桑親切貼心又無微不至的服務,完美詮釋了日式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的高雅精神,再加上米其林級別的餐飲。整趟飛行無論在細節處或是服務品質上都讓人印象深刻,感受到極致的舒適,讓這趟空中旅程宛如一場難忘的饗宴!
從賢三那裡得知,我有幾個「台灣人沒有,只有日本人有」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聽完覺得神奇,想跟訂閱制的大家分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是「日系體質」。 首先第一個,我從小到大都不喝水。 記得過去為督促自己,在 IG 發起我要天天喝水的事,但這個習慣沒有堅持一個月就打回原形。 我發現自己
今天值飛JL37航班的是2003年離廠的 B777-300ER,註冊編號為 JA732J,8個頭等艙,49個商務艙,40個豪華經濟艙,147個經濟艙,共244個座位。這架JA732J別看已經22歲,她可是波音777-300ER首架試飛機,對波音與最早決定引進777-300ER的日航來說都別具意義。
你知道嗎?光統計 2019~2025 年,日本郵局的年賀狀印刷數量就超過 500 萬張,可說是非常可觀!雖然近年來,年輕人大多透過手機貼圖、SNS 訊息傳達新年祝福,但對於公司行號、長輩或是喜歡手寫溫度的人來說,每年寄年賀狀給廠商客戶、朋友同事仍是非常重要的傳統。
早起,看到賢三傳來的訊息。他的咖啡廳是早上六點開到下午三點。他會在凌晨五點起床準備。每天起床,傳一段語音祝福給我,希望我今天順利開心。還有他很想念我。 我都是帶著一種被呵護的甜蜜感起床,和他在一起到現在,幸福感到不真實,甚至我很害怕這樣的幸福是虛假跟暫時的。不過今早我竟然冒出一個念頭:
出發吧!鎌倉!沒有手機的日本獨旅— 我在「海街」寫「日記 」! 時間回到2022年末,對於日本文化相當憧憬的我,總算有機會安排一趟屬於自己的獨旅,除了旅行外,更想給自己的25歲後留下點足跡,目的地理所當然就是日本,這也是人生首度踏上日本,回想正式愛上日本,是因為電影《海街日記》與日劇《喜劇開場》,
這趟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日航JL37航班,感謝座艙長森重桑,山田桑與齋藤桑親切貼心又無微不至的服務,完美詮釋了日式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的高雅精神,再加上米其林級別的餐飲。整趟飛行無論在細節處或是服務品質上都讓人印象深刻,感受到極致的舒適,讓這趟空中旅程宛如一場難忘的饗宴!
從賢三那裡得知,我有幾個「台灣人沒有,只有日本人有」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聽完覺得神奇,想跟訂閱制的大家分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是「日系體質」。 首先第一個,我從小到大都不喝水。 記得過去為督促自己,在 IG 發起我要天天喝水的事,但這個習慣沒有堅持一個月就打回原形。 我發現自己
今天值飛JL37航班的是2003年離廠的 B777-300ER,註冊編號為 JA732J,8個頭等艙,49個商務艙,40個豪華經濟艙,147個經濟艙,共244個座位。這架JA732J別看已經22歲,她可是波音777-300ER首架試飛機,對波音與最早決定引進777-300ER的日航來說都別具意義。
你知道嗎?光統計 2019~2025 年,日本郵局的年賀狀印刷數量就超過 500 萬張,可說是非常可觀!雖然近年來,年輕人大多透過手機貼圖、SNS 訊息傳達新年祝福,但對於公司行號、長輩或是喜歡手寫溫度的人來說,每年寄年賀狀給廠商客戶、朋友同事仍是非常重要的傳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有天我很悶對於原生家人欺騙故意騙取金錢 回想起來這一切都是早就鋪好的稉 因為家人知道我的收入加上他常常請吃飯都是聊他的公司營業額跟成功的模式 我跟先生都是聽聽加上這位兄長孝順媽媽都讓我沒有任何警戒 跟先生結婚到美國渡蜜月兄長還特別安排 一直住進他們的家我數十年未見的大嫂跟我哭訴兄長的外遇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有天我很悶對於原生家人欺騙故意騙取金錢 回想起來這一切都是早就鋪好的稉 因為家人知道我的收入加上他常常請吃飯都是聊他的公司營業額跟成功的模式 我跟先生都是聽聽加上這位兄長孝順媽媽都讓我沒有任何警戒 跟先生結婚到美國渡蜜月兄長還特別安排 一直住進他們的家我數十年未見的大嫂跟我哭訴兄長的外遇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