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 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般而言,被害人家屬都希望加害人誠心道歉,也想了解為何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然而加害人及其家屬之間往往關係斷裂、無法溝通,自然難以完成被害人家屬的心願。」
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加害者家族)
作者: 鈴木伸元
譯者: 陳令嫻
出版社:台灣商務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李大芝與她的父母在劇中的經歷為加害者家族帶來了很渾厚的演繹,深深地影響了我。無論在世界的何處,發生加害與事件時,總是不乏對於細節關切的民眾。在資訊如此快速流通的現代,更是有各種網路足跡與資源可以流通他人的消息與八卦,本書便是探討較少被人顧及的族群:加害者的家屬。
當家人成為了犯罪者與加害人時,同一家族裡面的其他人,究竟需要為這個加害人扛起什麼樣的責任與代價?許多人在第一時間內最先想到到,可能就是:「為何家人沒有防範與阻止這樣的悲劇發生?」然而,這真的是家人可以阻止的嗎?
本書第一章便用了一個案例說明,有的時候加害人的家屬對於事件根本毫不知情,甚至一直到家人被逮捕後才發現有這樣的事件。經歷一連串的司法過程中,即使是加害者家屬也很有可能在家人被逮捕後的數年間,都難以知悉案件裡的詳細資訊,對於整起事件的瞭解與看媒體報導的民眾無異。
但日本社會並沒有給加害人家屬太多的理解與空間,透過許多日本知名的案件,作者描寫了加害者家屬常面臨的窘境,在知道消息後除了要消化驚愕的感受之外,生活也會以非常急切的速度爆發出一連串的考驗:隱私、住處、工作、經濟、婚約、子女等人生要事無一倖免。加害者家屬從古至今經常遇到各種遭遇:被記者包圍毫無隱私、被鄰居與陌生人唾棄和攻擊、在網路上毫不留情的批評與威脅、原本有的人生規劃(婚姻、工作、升遷、財產、房產等)灰飛煙滅、子女與親人被霸凌等⋯⋯更不用提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是加害人的心情。
除了家屬之外,相關的人士也很有可能會涉入其中。書中的案例不乏加害者的鄰居、同事、同學被騷擾甚至攻擊的案件,為了減少影響,在日本許多相關的家屬(即使是遠親)也會自動辭職、離婚以更改子女姓氏以免被波及等。若犯下案件的是未成年的子女,父母的角色無可避免會遇到更強烈的抨擊,而年幼的子女很可能在家人還難以解釋自己身為加害人的爸爸或媽媽生了什麼事的情況下,就被迫轉學或遭到霸凌,甚至以最糟的方式知道真相。但身為家人的人,真的有辦法察覺家庭中是否有加害人的角色,並且預警處理嗎?
本書探討了各式各樣的影響與帶來影響的管道,關於社會風氣及媒體報導方式如何撻伐加害人家屬,無論家屬再怎麼道歉,也難以有被原諒的一天,甚至道歉的用詞、態度、衣著都會被放大檢視。
另外一群被討論到的族群則是冤獄者,當一個人被媒體認定是嫌疑犯時,即使還沒定案,那個人的傷害就已經開始了,就算後續證明了他是無辜的,也可能會被檢討為何被當成嫌疑犯。甚至還可能需要付出多年的代價才能重獲自由。
而受害人也常常在過程中變成被檢討的一方,尤其涉及大筆金錢的賠償時,也會被攻擊是貪圖於金錢。看完這些例子真的覺得無論是哪一方都非常痛苦。
作者在書中說明了他認為可以加以注意,以判斷家人是否具有高風險加害者的影響因素。而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舉列歐美文化與日本文化下社會面對加害人家屬截然不同的反應這點:在日本,加害者家屬幾乎都是被檢討與抨擊的對象,而在美國,則會有許多民眾同理加害者家屬的痛苦並表現支持的反應。這也跟社會價值觀中個人主義與群體主義以及該國家司法機制的理念有關。
此外,作者也搜集了日本與其他國家真的加害人家屬所設立的協助組織及團體目前的運作方式,也可以感覺到建立這樣的團體雖有必要,卻非常不易。光是同理加害人家屬,就很有可能會變成被民眾抨擊的一方,而團體本身也很容易遭受攻擊。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份是,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有時候甚至是劃分不開的。暴力、性侵、殺害出現在自己熟識的人甚至家庭中的機率其實是更高的,光是出現在家人間的殺害就可能佔據殺人案件的四成左右,而這類型的人在尋求團體的支持與協助時難以被歸類於加害者或受害者家屬的一方,在求助方面又更加的困難。
而有的時候成為加害人的過程也不是當事者心甘情願的,書中舉的例子包含只是想糾正偷書賊的書店店長,在追逐小偷的過程中引發逃跑的小偷沒注意車輛導致被撞死的事件,因而遭受大量的攻擊,又或者養雞的農民因沒注意到自己的雞並非生病而是禽流感,未能即時撲殺,最後被與論大量抨擊等。
讀完這本書,覺得無論是身處於哪一方,都非常的痛苦。也提醒了我未來在面對各種社會事件的發生時,心中可以對減少一些對於這樣的族群應該要怎樣的假設、減少言語的攻擊或隱私的侵犯、增加對於加害人本身與加害人關係者之間的界線,並對於兩方所承受的經歷多一些理解。
avatar-img
15會員
35內容數
忙裡偷閒寫下閱讀心得。為生活與閱讀留下一點足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寫閱讀 | Lu's Note 的其他內容
「一個人要有多幸運,才能像諸位一樣,坐在舒服的位置上,認定這世界十分溫柔,而我們擁有絕對的權力,對罪犯殘忍?」
「愛情並非可有可無,它不是一種選擇,不是生活中可捨去之物,而是生理需要。」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一個人要有多幸運,才能像諸位一樣,坐在舒服的位置上,認定這世界十分溫柔,而我們擁有絕對的權力,對罪犯殘忍?」
「愛情並非可有可無,它不是一種選擇,不是生活中可捨去之物,而是生理需要。」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憾,與等待父母的道歉。」 「我們都活在現在,卻試圖用未來去解救過去的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有天我很悶對於原生家人欺騙故意騙取金錢 回想起來這一切都是早就鋪好的稉 因為家人知道我的收入加上他常常請吃飯都是聊他的公司營業額跟成功的模式 我跟先生都是聽聽加上這位兄長孝順媽媽都讓我沒有任何警戒 跟先生結婚到美國渡蜜月兄長還特別安排 一直住進他們的家我數十年未見的大嫂跟我哭訴兄長的外遇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有天我很悶對於原生家人欺騙故意騙取金錢 回想起來這一切都是早就鋪好的稉 因為家人知道我的收入加上他常常請吃飯都是聊他的公司營業額跟成功的模式 我跟先生都是聽聽加上這位兄長孝順媽媽都讓我沒有任何警戒 跟先生結婚到美國渡蜜月兄長還特別安排 一直住進他們的家我數十年未見的大嫂跟我哭訴兄長的外遇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