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需要被教育──《我跟蹤》

吳患-avatar-img
發佈於觀望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我跟蹤》(I am a stalker)相當精緻。

節目呈現加害者、受害者,以及巡警、檢察官或學者、非營利組織等第三方,這也確保事件能夠從各種角度被觀眾思考。亦即它令人沉浸。你能同理受害人飽受動輒經年的跟蹤、電話或訊息騷擾、散布裸照、侵入、盜竊,死亡威脅,或確實有人傷亡等手段折磨。有時這折磨甚而不僅針對個人,也波及被害者的親友。於是被害者或者遁走,失卻工作、學業及社交關係,或勉力在被監視、尾隨,恐慌被殺傷的壓力下支撐生活,直到憾事發生,或者歹徒入監。

入監充其量是個逗號。有些犯人刑期較長,能判斷或者死於獄中,或出獄後垂垂老矣;但有些犯人則在可預期的將來,能活蹦亂跳,重獲自由,屆時犯罪會否持續,只能和命運對賭。作為受害者,你會終生憂悒,因形似身影膽戰心驚,難以信任生活中的嶄新關係,害怕自己只因善意,或發展中的愛,就雪上加霜,讓自己的生命更惡化。你的過往爛透了,又阻擋你有新的可能,即令犯人暫且不可能在場,也仍舊宛若鬼魂般侵祟,就如他們的犯案方式。

猶如台灣《跟騷法》上路後的思辨和結論,此作品形同輔助教材,告訴你:是的,這類行為有限制的必要,立法之必要,因為人有拒絕被糾纏的權利和必要。司法不必非得等到對方到來,做些什麼事,才合理但遲緩地介入。求偶、交友的能力受限,又或真衰被確實濫訴等代價,想來不比誰終生憂懼,或毀傷人身更為嚴重。如果對自身行為有所疑慮,就不要執行,或節度頻率,因為法條不會阻擋社交,分不清什麼會觸法才會。

另一方面,不論加害者或為假釋、減刑,洗刷自我形象而可能表演,此作品尤為可貴的是,確實令其能自陳,得以辯駁、否認,或懊悔自己的行為。這個過程,寬和一些,你就能感到悵惘。那種悵惘並非道德評價,否認受害者的痛苦,站到那邊認同加害者,而是當你目睹加害者說:「我見過母親被父親毆打」、「我在不同學校被霸凌」、「我在不同寄養家庭度過童年,我希望她當我母親」、「她傳別的女人的不雅照給我丈夫」云云,就會令人感到,我之所以能為我,只是幸運罷了。

我需要提及,首先,劇組顯然清楚觀眾的思慮流動,因此會在特定時刻,插入第三方說法,強化犯行的嚴重性;或倒轉時序告知觀眾,這名貌似其情可宥的加害者,其實業已犯過案了。次之,理性成人可以曉得,法律不為個體,而為社會所服務,無論如何顛沛、惹人同情的背景和動機,代價或可輕重,犯罪就是犯罪。最後,多數案例除跟蹤、騷擾,也有恐嚇、暴力,預謀或確實殺人等,亦即有些能輕易判斷,而我想討論不易判斷的部分。

案例隨著集數推展,會變得愈發複雜。你可以看見一律被塞進「犯罪者」標籤的個體們,如何矯飾,或確實有所坦誠地描述自己犯案的心態。他們不安、憂懼,患得患失,恐懼被遠離,受困於孤獨、被受暴、霸凌史或幫派思維箝制,又或因伴侶背叛跡象,喪子和酒精及藥物成癮的因素。進而產生強大的情感,然後慢慢、慢慢的過界。這些罪人,有一個剪影,可以撼動人:我們或許從未練習過與失去共處。

失去,意圖留挽。關係中某些困惑和疑慮殘留。不甘心。生活原有重心消失,儀軌遭到破壞。崩解。陷入內心陰影。感到被放逐,離棄。我毫無價值。那樣的瘋狂,或可稱為深情,你看見了,構成問題,觀影經驗始終縈繞:關心或者控制?親密或者佔有?是不捨關係還是耽溺自尊受損?這名加害者,究竟將受害人,視為摯愛,或只是病態發作,或更進一步,是我們都有可能成為令對方畏怖的對象,不自知。

直男如我,畢生也未有誰開宗明義,理論而系統地向我說明了,如何體面,有序,面對並闡釋失去及分離的痛苦。如何「正確」的修復,召喚,彌補關係的破損。如何放棄。如何應對如火炙,意象、事件及情感混雜難析離的,大塊的憤怒與痛。當我懵懂,沒有足夠的知識,理解那些戮壞自我的念頭;當我還不能掌控自身,當我不夠有經驗,能夠自行敲打建造出安全而合理的處世方針。我是否也那樣行動過,埋首在自我的感情,沒有抬頭看見對方驚駭的五官?

《追憶似水年華》裏,有一段,被命為《斯萬之愛》。我的意思是,當我們也歌頌激情、誠摯,將伴侶神格化的忠貞,或恆久被對方悸動,抵禦歲月和世俗的侵蝕。當我們讚揚,我們是讚揚真情,抑或慫恿瘋狂?我們如何分辨這一切。如何寧息自身,目擊曾仰仗的如蜃影消散,能解懷迎向不牢靠的未來。

那些,這些,就是我認為需要被教育的。我們不只需要不犯法,也需要調節自我的方式;不只需要服膺外界的規訓,也要部署內心的竅門。愛情也好,其他關係也罷,有它的艱險,那艱險偶爾是穿透性的創痛,偶爾卻是令人無法自控,行差踏錯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患的沙龍
12會員
40內容數
集成曖昧、模糊,不能簡略陳述的情感。
吳患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06
《幽暗偶遇》如同它微妙的譯名,它描述一個空間,兩個世界,不同向度的互動及反思。它試圖包裹許多議題,偶爾看來凌亂,但恰恰合乎它的要旨:家不是由倫理或秩序隔出,而是不將誰刪除,定義誰錯誤,不讓誰恐懼,允諾且支持人們共享、共榮,彼此追求幸福的場所。
Thumbnail
2024/06/06
《幽暗偶遇》如同它微妙的譯名,它描述一個空間,兩個世界,不同向度的互動及反思。它試圖包裹許多議題,偶爾看來凌亂,但恰恰合乎它的要旨:家不是由倫理或秩序隔出,而是不將誰刪除,定義誰錯誤,不讓誰恐懼,允諾且支持人們共享、共榮,彼此追求幸福的場所。
Thumbnail
2024/05/13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2024/05/13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2024/04/19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2024/04/19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海斗坐直身體,接過茶杯,輕輕啜飲一口,溫暖與甜美滑入喉嚨,像一股熟悉的慰藉。他深吸了一口氣,終於放下心防,低聲開口:「阿爾克斯,我搞砸了……我讓她哭了。」 阿爾克斯的笑容收斂了一些,語氣柔和下來:「你沒追上她?」 「我追上她,但留不住她。」海斗眼神空洞,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我甚至不敢碰她……因為
Thumbnail
海斗坐直身體,接過茶杯,輕輕啜飲一口,溫暖與甜美滑入喉嚨,像一股熟悉的慰藉。他深吸了一口氣,終於放下心防,低聲開口:「阿爾克斯,我搞砸了……我讓她哭了。」 阿爾克斯的笑容收斂了一些,語氣柔和下來:「你沒追上她?」 「我追上她,但留不住她。」海斗眼神空洞,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我甚至不敢碰她……因為
Thumbnail
「可以哦,海斗,做你想做的事吧⋯⋯」她拉住海斗的手,將他的掌心貼在自己的胸口上,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這樣⋯⋯或許就能讓我忘記那件事・」 海斗的瞳孔驟然放大,難以置信地看著維拉,喉嚨乾澀得像是堵住了,他艱難地開口:「維拉⋯⋯妳真的?」 維拉用哽咽的聲音回答:「拜託你,海斗⋯⋯我、我想要⋯⋯」
Thumbnail
「可以哦,海斗,做你想做的事吧⋯⋯」她拉住海斗的手,將他的掌心貼在自己的胸口上,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這樣⋯⋯或許就能讓我忘記那件事・」 海斗的瞳孔驟然放大,難以置信地看著維拉,喉嚨乾澀得像是堵住了,他艱難地開口:「維拉⋯⋯妳真的?」 維拉用哽咽的聲音回答:「拜託你,海斗⋯⋯我、我想要⋯⋯」
Thumbnail
維拉好奇地在書架前徘徊,嘴裡嘀咕:「海斗,你都不看娛樂性的書嗎?」她的手指滑過那些艱澀難懂的書脊,嘴角帶著一抹狡黠的笑意,「比如黃色小說,還是……美女寫真集之類的?」 海斗挑了挑眉,平靜地反問:「妳覺得我像是那種人嗎?」 維拉瞥了他一眼,毫不猶豫地回答:「嗯,不像。但就是因為這樣,如果有,那種反差感
Thumbnail
維拉好奇地在書架前徘徊,嘴裡嘀咕:「海斗,你都不看娛樂性的書嗎?」她的手指滑過那些艱澀難懂的書脊,嘴角帶著一抹狡黠的笑意,「比如黃色小說,還是……美女寫真集之類的?」 海斗挑了挑眉,平靜地反問:「妳覺得我像是那種人嗎?」 維拉瞥了他一眼,毫不猶豫地回答:「嗯,不像。但就是因為這樣,如果有,那種反差感
Thumbnail
「現在我明白,如果我只在心上堆積廢土,那就無法開出繁花。」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清理舊物和修剪人際關係中所獲得的啟發,並闡述瞭如何釋放那些「有毒」關係,從而更輕鬆地面對生活和未來的挑戰。透過靈氣療癒的角度,作者學會了接受變化和成長,讓心靈創造更多空間來迎接新的機會與相遇。
Thumbnail
「現在我明白,如果我只在心上堆積廢土,那就無法開出繁花。」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清理舊物和修剪人際關係中所獲得的啟發,並闡述瞭如何釋放那些「有毒」關係,從而更輕鬆地面對生活和未來的挑戰。透過靈氣療癒的角度,作者學會了接受變化和成長,讓心靈創造更多空間來迎接新的機會與相遇。
Thumbnail
不過代價是,我也因此失去「投入」帶來的收穫,亦先預設了個案或家屬是怎麼樣的人,也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預設案家的一切都會傷害我,因此我要著裝上陣去應對。
Thumbnail
不過代價是,我也因此失去「投入」帶來的收穫,亦先預設了個案或家屬是怎麼樣的人,也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預設案家的一切都會傷害我,因此我要著裝上陣去應對。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