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蟠桃國小,1999|文明的進程就是漸去歧視|人口還在增長的頭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040 / 蟠桃國小 1999

.
蟠桃,在台1線國道下交流道後第一條大馬路。右轉直走就會到的一個頭份地區,學校在此。
校門右邊一短柱牽矮牆上橫書金字校名,左邊就是藍色的活動中心大樓。很少見到這樣的設計,校舍直接嵌上校門的,第一眼總覺得校門好像就是少了一邊。

...

學校新,1999年設立,想來是要解決附近建國、後庄等國小的學生數壓力,在當代見多小校、迷你校,百人小學、五十人校之後,乍見前兩者到目前班級數還達到50班、1300娃的令人咋舌人數,相當震驚。

蟠桃國小,苗栗頭份

蟠桃國小,苗栗頭份

這地方還在發展是受到竹科和竹南科學園區設立的新入就業人口影響,在少子化浪潮下反而成了一股逆潮成為人口成長區。

事實上,苗栗縣的縣治雖然在苗栗市,但真正的人口大區卻是在頭份、竹南這,特別是頭份是唯一衝破10萬關卡城市,竹南也近9萬,遠遠多於南方那多年一直維持8萬多人口的苗栗市。

..
頭份的開發受益於北邊的新竹,這蟠桃區墾民就是從新竹香山南下,越過鹽港溪後第一個墾殖區,可以說是頭份闢地之始。

蟠桃之名很美,那是三月三王母娘娘壽辰時為眾神美食。偶或有人以為這區域盛產蟠桃?不!事實上市面所見蟠桃都是大陸進口,台地只有零星種植。
這地名原是有歧視字眼的「番婆」,漢人入墾後原住民遷移,留下一些老弱婦女,漢人以此命名「(有)番婆(住的地方)」。爾後因為這不雅,在日據時改為諧音的蟠桃。

這很好,文明的進步就是逐漸的掃除歧視、給予各族平等的尊重,雖然實際上人們還是有著心底根結的優劣見解,但至少懂得形外于上不去加重這種心底意結,就是文明進化。

@苗栗頭份,信東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英華-avatar-img
2023/07/07
學生數增加,都因地區發展,新移民入住。
avatar-img
Claralk Chung的沙龍
116會員
751內容數
旅行和吃吃的囈語,走走是目的,吃吃是陪語
Claralk Chu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隔日起個大早,一路驅車往裡正角過去,想看日出。 裡正角是澎湖湖西鄉的最東側,我想在這邊留下觀日出的腳印。一大早天未亮,依據地圖204縣道開到底就可以到達目的,路上很順,我不敢開快車,這邊測速照相警報響個不停,原先以為可以把車子直接開到海邊,但是在「日軍登陸紀念碑」後已是縣道終點,路標牌顯示右邊
Thumbnail
2024/12/31
隔日起個大早,一路驅車往裡正角過去,想看日出。 裡正角是澎湖湖西鄉的最東側,我想在這邊留下觀日出的腳印。一大早天未亮,依據地圖204縣道開到底就可以到達目的,路上很順,我不敢開快車,這邊測速照相警報響個不停,原先以為可以把車子直接開到海邊,但是在「日軍登陸紀念碑」後已是縣道終點,路標牌顯示右邊
Thumbnail
2024/12/29
旅行,有時是沒目的就會有目的。 那天我們剛越過曾文溪西港大橋,才入西港時突然想起之前有規劃要去麻豆。遂轉173市道,一面請他幫忙看看沿途有啥小學? 一車子頓時一同哀鳴: 「唉啊!又是無盡的小學之旅......」 他查了地圖跟我說前方有後營、松林、紀安、安業、培文等校: 「你好像去過好幾所了
Thumbnail
2024/12/29
旅行,有時是沒目的就會有目的。 那天我們剛越過曾文溪西港大橋,才入西港時突然想起之前有規劃要去麻豆。遂轉173市道,一面請他幫忙看看沿途有啥小學? 一車子頓時一同哀鳴: 「唉啊!又是無盡的小學之旅......」 他查了地圖跟我說前方有後營、松林、紀安、安業、培文等校: 「你好像去過好幾所了
Thumbnail
2024/12/28
我喜歡色彩鮮艷、配色大膽的學校門面,其實,若是可以的話,我希望整個校園就是五彩繽紛,嗯,七彩斑斕更棒。 這樣娃們從小接受到豐富的色彩境教,一定可以讓我們的都市更有活力,就像是高第的建築作品那般。 豐年小的校門讓我駐足許久,簡單的三柱配牆,柱體粗獷的用方磚堆砌,但是用上鮮明、飽滿的黃,配以基底
Thumbnail
2024/12/28
我喜歡色彩鮮艷、配色大膽的學校門面,其實,若是可以的話,我希望整個校園就是五彩繽紛,嗯,七彩斑斕更棒。 這樣娃們從小接受到豐富的色彩境教,一定可以讓我們的都市更有活力,就像是高第的建築作品那般。 豐年小的校門讓我駐足許久,簡單的三柱配牆,柱體粗獷的用方磚堆砌,但是用上鮮明、飽滿的黃,配以基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140 / 蟠桃國小 1999 . 蟠桃,在台1線國道下交流道後第一條大馬路。右轉直走就會到的一個頭份地區,學校在此。 校門右邊一短柱牽矮牆上橫書金字校名,左邊就是藍色的活動中心大樓。很少見到這樣的設計,校舍直接嵌上校門的,第一眼總覺得校門好像就是少了一邊。 ... 學校新,1999年設立,想來是
Thumbnail
#140 / 蟠桃國小 1999 . 蟠桃,在台1線國道下交流道後第一條大馬路。右轉直走就會到的一個頭份地區,學校在此。 校門右邊一短柱牽矮牆上橫書金字校名,左邊就是藍色的活動中心大樓。很少見到這樣的設計,校舍直接嵌上校門的,第一眼總覺得校門好像就是少了一邊。 ... 學校新,1999年設立,想來是
Thumbnail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Thumbnail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Thumbnail
第041校: 頭城國小..... 我突然很好奇全台有幾所「百年老校」? * 我馬上去查資料有多少? 這一查之下發現:在2006年時教育部給的新聞稿是201所,但到了今年2022年,百年老校已經爆增到679校之多,宜蘭當地就有32所。
Thumbnail
第041校: 頭城國小..... 我突然很好奇全台有幾所「百年老校」? * 我馬上去查資料有多少? 這一查之下發現:在2006年時教育部給的新聞稿是201所,但到了今年2022年,百年老校已經爆增到679校之多,宜蘭當地就有32所。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Thumbnail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