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能買到幸福嗎?──你追求的是「相對幸福」,還是「絕對幸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覺得錢,能不能帶來幸福呢?

直觀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錢當然能夠帶來幸福──如果可以選,我們都想選「有錢的人生」;但你一定也聽過另一種說法,說錢無法帶來幸福。

所以,錢跟幸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幸福經濟學》(An Economist’s Lessons on Happiness)[1],完全刷新了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它也是我今年到目前為止,看過最有啟發的書。

raw-image

這篇文章,將透過「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視角,來帶你「重新認識」這個議題。

錢能買到的幸福上限

​關於「金錢與幸福」這個問題,最有名的研究,我相信你可能也看過,就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2010年所做的研究[2]。

​研究發現,「收入」和「幸福感」之間,存在一個「臨界值」──7萬5千美金,相當於台幣220萬左右。在年收入7萬5千美金以下,收入越高,的確幸福感就越高;但是當年收入超過了7萬5千美金,更高的收入,就沒有辦法帶來更高的幸福感了。

這個現象很容易用經濟學的「邊際效益遞減」來理解。就像是吃一塊你很喜歡的蛋糕,你覺得很開心;吃第二個的時候,你也會開心,但開心的強度就下降了;當吃到第五個時,你可能就不會有開心的感覺了,只會覺得膩到不行。

美國有一家公司的執行長(Dan Price),就是因為看到了這份研究,決定將公司員工的「最低」年薪,調高到7萬美金,而他自己的年薪,則是砍了超過9成,從110萬美金,砍到7萬美金[3]──哇!這樣的老板,我也好想要啊!

​幸福臨界值也「通膨」了?

​而就在今年3月,有份最新研究[4],又調整了7萬5千美金這個「幸福臨界值」。研究發現,即便對於「最悲觀」的人來說,年薪在10萬美金以下時,幸福感都還是會隨著收入增加而提高。(順帶一提,這個研究的其中一個作者,還是康納曼喔!)

​所以,看起來結論很明顯,如果你的年收入在300萬台幣以下,那麼不斷提升收入,的確能增加你的幸福感。

​說到這,如果這篇文章只是要帶給你這樣的結論,那就太普通了。我對自己撰文的期待是:文章要能帶給讀者「啟發」和「新觀點」。

​那關於「金錢與幸福」這個問題,還有什麼新觀點呢?

​幸福—收入悖論(伊斯特林悖論)

​有「幸福經濟學之父」之稱的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他的研究,給出了很不一樣的結論。

​伊斯特林在研究收入與幸福的關係時,發現到一個矛盾的現象:

​如果你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點」,調查社會上不同收入的人的幸福感,那的確會發現,收入越高的人,越幸福。

​但是!

關鍵就在於這個「但是」,如果你追蹤「特定的某群人」,調查他們收入和幸福感的關係,會發現到,隨著時間的前進,他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幸福感卻沒有上升。(註: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這兩種數據,前者被稱為「橫截面數據」,後者則被稱為「時間序列數據」。)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對「一群人」來說,收入越高的人,的確越幸福;但是對「你自己」來說,隨著時間的前進,你的收入變高了,但你卻沒有變得更幸福。

​這樣的現象,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

raw-image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產生呢?

​心理學可以給出很好的解釋。因為,金錢所帶來的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而它的比較基準有兩個: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

​也就是,當一個人收入變高時,跟自己比,那的確會讓他更幸福;但同時,如果他身邊的人,收入也跟著變高了,那他的幸福感就會下降。所以,一個人的幸福感,會不會隨著收入增加而提高,主要是看這兩股力量競爭的結果。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如果你明天到公司,突然發現你的月薪被調高了1萬,你會不會有一種超開心、幸福來得好突然的感覺;但同時,你發現到,公司所有的員工,月薪都加了10萬,只有你一個人加了1萬。這時候,你是不是馬上會從開心,變成失落,甚至是憤怒。這就是一個例子,你的收入雖然增加了,但你卻感到不幸福。

​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統計結果顯示,一個人的收入雖然變高了,但幸福感卻沒有上升。

​因為在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收入變高了,那他的生活水準和消費水平,也會跟著改變──他會住更貴的房子、買更好的車子、交更有錢的朋友。他的比較對象,從原本年薪100萬的同事們,變成年薪300萬的高階主管們。

​所以,「跟自己比」,他變快樂了;但「跟別人比」,他又不快樂了。兩種比較的力量相互抵銷,最終結果就是,大部分的人收入雖然變高了,但幸福感卻沒有提高。

​你追求的是「相對幸福」,還是「絕對幸福」?

​對岸作家,萬維鋼,發明了一個詞,叫做「相對幸福」,來形容這種需要「跟別人比」,才能帶來的幸福。

​追求「相對幸福」,就像是你在一個跑道上拚命的奔跑,你盯著眼前的終點線,當快抵達這條線時,它卻往前移動了好幾百公尺;你不放棄地往前追,當終於要抵達時,它又移動了,這次還前進了好幾公里。所以,想要靠追求錢,來到達幸福這條終點線,它勢必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跑道。

​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我們不應該追求「相對幸福」,而是應該追求「絕對幸福」。

​什麼是「絕對幸福」?就是不需要跟別人比,跟「自己比」就能獲得的幸福感。

​那有哪些幸福,是跟自己比就能獲得的呢?研究發現,像「健康」、「家庭」,都屬於這種幸福。

​以健康為例,經濟學家發現,如果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調查一群人,會發現身體越健康的人越幸福;而如果再進一步追蹤某個「特定的人群」,他們的幸福感隨時間的變化,會發現,這些人的幸福感和健康狀況是有正相關的。也就是,當一個人有運動的習慣、有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他感受到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健康,那麼,他就會感到越來越幸福。

​而有趣的是,因為健康帶來的幸福感,是絕對幸福感,它不是跟別人比較而來的,所以,當你身邊有很多比你健康的人的時候,你可能會羨慕,但你不會有忌妒、不快樂的感覺。你更有可能期許自己,要健康一點,向他們看齊。

​同樣的,家庭和幸福感的關係也是如此。你只要花時間經營和家人、伴侶的關係,好好溝通,多陪陪他們,你也能獲得滿滿的絕對幸福感。

​所以,幸福經濟學之父,伊斯特林說到,家庭生活和健康,是通往幸福的「捷徑」,而且這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對「每個人」都適用。

​總結

​最後,幫你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

​幸福有兩種:一種是「絕對幸福」,另一種是「相對幸福」。

​相對幸福是需要透過跟別人比較,才能獲得的幸福,你要贏過周圍的人,才會讓你有幸福的感覺,像金錢帶來的幸福感,就屬於這種;而絕對幸福,是跟自己比較,就能獲得的幸福,只要發現自己變得比以前好,就會有幸福的感覺,像健康、家庭,都屬於這種。而一個人想要獲得持久且穩定的幸福,就應該盡量花時間在能夠帶來絕對幸福的事物上。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說,「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運動,少花點時間追逐名利」,這建議感覺很老套、沒有什麼新意。

​我同意,這個「結論」的確是滿老套的,但我們的「推論」過程,不是根據什麼老祖宗的智慧、不是根據個人的經驗談,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研究上。

​所以,雖然結論也許沒有帶給我們太多的意外和驚喜,但基於這些研究的推論,讓我們對這個「老生常談」的結論,更有「信心」了。


參考資料

[1] 理查德·伊斯特林(2022)。《幸福的經濟學》。中譯出版社。

[2] Kahneman, D., & Deaton, A. (2010).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38), 16489-16493.

[3] CBS News. (2021, August 9). Money and happiness: Study says ideal income is $500,000, not $75,000. https://www.cbsnews.com/news/money-happiness-study-daniel-kahneman-500000-versus-75000/

[4] Killingsworth, M. A., Kahneman, D., & Mellers, B. (2022). Income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 conflict resolv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1), e2208661120.








參考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彥廷的沙龍
103會員
34內容數
劉彥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Thumbnail
2025/04/05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Thumbnail
2025/03/21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2025/03/21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2025/03/15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
Thumbnail
2025/03/15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錢賺得越多越開心似乎很容易理解, 但錢賺越多,人的幸福感真的會不斷增加嗎?
Thumbnail
錢賺得越多越開心似乎很容易理解, 但錢賺越多,人的幸福感真的會不斷增加嗎?
Thumbnail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在2010年發表的論文中表示,在一定程度後,隨著收入水平提升,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但對於幸福度的感受卻不再提升。 但在2023年三月 Daniel 和持有反對意見的學者 Killingsworth 合作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乍看似乎推翻了之前的論述
Thumbnail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在2010年發表的論文中表示,在一定程度後,隨著收入水平提升,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但對於幸福度的感受卻不再提升。 但在2023年三月 Daniel 和持有反對意見的學者 Killingsworth 合作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乍看似乎推翻了之前的論述
Thumbnail
你覺得錢,能不能帶來幸福呢? 直觀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錢當然能夠帶來幸福──如果可以選,我們都想選「有錢的人生」;但你一定也聽過另一種說法,說錢無法帶來幸福。 所以,錢跟幸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Thumbnail
你覺得錢,能不能帶來幸福呢? 直觀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錢當然能夠帶來幸福──如果可以選,我們都想選「有錢的人生」;但你一定也聽過另一種說法,說錢無法帶來幸福。 所以,錢跟幸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Thumbnail
曾經我以為只要賺越多,就會越快樂。然而近五年,我的年薪增長幅度超過200%,而我卻好像更經常沮喪。
Thumbnail
曾經我以為只要賺越多,就會越快樂。然而近五年,我的年薪增長幅度超過200%,而我卻好像更經常沮喪。
Thumbnail
人人都想更有錢,那麼多少才夠?更多的錢就能保證你的人生幸福美滿?這本由澳洲理財規劃顧問撰寫的書,如其簡短直白的標題,以淺白易懂的方式,提供幾個核心的觀點與方向,發人省思。
Thumbnail
人人都想更有錢,那麼多少才夠?更多的錢就能保證你的人生幸福美滿?這本由澳洲理財規劃顧問撰寫的書,如其簡短直白的標題,以淺白易懂的方式,提供幾個核心的觀點與方向,發人省思。
Thumbnail
在書店看到這一本書,光是書名「花掉的錢會自己流回來」,就足以讓我產生好奇心,到底是什麼才會讓花掉的錢流回來,而答案是什麼?大家可以在腦中先回答,故事要看到最後才知道答案,且聽我慢慢道來。 每件事情背後有它的底層邏輯,關於花掉的錢會自己流回來,答案很簡單嗎?但卻在中間執行會遇到一些難題,接下來就看我整
Thumbnail
在書店看到這一本書,光是書名「花掉的錢會自己流回來」,就足以讓我產生好奇心,到底是什麼才會讓花掉的錢流回來,而答案是什麼?大家可以在腦中先回答,故事要看到最後才知道答案,且聽我慢慢道來。 每件事情背後有它的底層邏輯,關於花掉的錢會自己流回來,答案很簡單嗎?但卻在中間執行會遇到一些難題,接下來就看我整
Thumbnail
最近持續紀錄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學習筆記,偶爾也轉換一下文章類型,轉換心情一下! 那幣圈有不少暴富、短期致富的例子,他們是不是會感到最快樂、最幸福呢? 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富人,他們的財富超越我們一般人可以想像的程度,他們會是一群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從論文的研究數據圖來跟大家解釋一下 研究發現
Thumbnail
最近持續紀錄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學習筆記,偶爾也轉換一下文章類型,轉換心情一下! 那幣圈有不少暴富、短期致富的例子,他們是不是會感到最快樂、最幸福呢? 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富人,他們的財富超越我們一般人可以想像的程度,他們會是一群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從論文的研究數據圖來跟大家解釋一下 研究發現
Thumbnail
坦白說,讀到這篇研究讓我感到很哀傷。但是,卻也帶來更大的動力,督促我繼續往目標前進。請聽我娓娓道來。 本研究刊載於三月初的《Emotion》,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 )出版的心理學雜誌之一,Impact factor為3.039。
Thumbnail
坦白說,讀到這篇研究讓我感到很哀傷。但是,卻也帶來更大的動力,督促我繼續往目標前進。請聽我娓娓道來。 本研究刊載於三月初的《Emotion》,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 )出版的心理學雜誌之一,Impact factor為3.039。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