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高收入帶來自信與自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坦白說,讀到這篇研究讓我感到很哀傷。但是,卻也帶來更大的動力,督促我繼續往目標前進。請聽我娓娓道來。
本研究刊載於三月初的《Emotion》,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 )出版的心理學雜誌之一,Impact factor為3.039。
國立新加坡大學的研究者,整理、分析(meta-analysis)了5篇過去的研究,研究對象來自162個國家、超過160萬人,是截至目前為止,類似分析研究中最大型、最完整的。
令我感到難過的研究結論如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1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2會員
968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疫情期間,基於防疫考量,外出活動、與親友見面的機會大大減少,有許多時間必須待在家裡。 而即使在平時,除非你正好是喜歡每天安排社交聚會的個性,否則也有不少機會必須獨自在家。 雖說有些人的個性是喜歡一個人「獨處」(比如我),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與自己相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獨處時的孤單感
父母的支持對子女很重要,這應該不用懷疑。但是光有支持自己的雙親(supportive parents),是否就足以讓小孩「不會學壞」?這就很值得討論了。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某罪犯落網後,父母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很照顧小孩,鄰居也表示他們家庭向來互動很正常,不明白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
不論是在家庭、職場、學校、社交、法院等場合,只要討論到「對話」,就會牽涉到「可信度」的問題。大家只要稍加回想,一定能想到某些人讓你覺得很誠懇,而某些人卻讓你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抱持懷疑。其間的差異究竟在哪裡?
「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這個觀念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早已有太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在面對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大自然的「力量」還能不能發揮?最新研究不但回答了這個問題,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光是「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如果你常為了看到與自己立場不同的新聞而生悶氣、血壓飆高,如果你常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發生爭執、衝突,那你絕對應該仔細閱讀本文。 這篇二月初發表的論文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是第一篇透過實證研究確認:透過「訓練」可以提高「生活智慧」,進而更為成熟、更有智慧的面對生活中種種衝突場面。
「自制」是個很正面、力量也很強大的個人特質,這應該很容易理解。既然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結論,為什麼還有必要做研究,我又為什麼要寫一篇文章加以討論?
疫情期間,基於防疫考量,外出活動、與親友見面的機會大大減少,有許多時間必須待在家裡。 而即使在平時,除非你正好是喜歡每天安排社交聚會的個性,否則也有不少機會必須獨自在家。 雖說有些人的個性是喜歡一個人「獨處」(比如我),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與自己相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獨處時的孤單感
父母的支持對子女很重要,這應該不用懷疑。但是光有支持自己的雙親(supportive parents),是否就足以讓小孩「不會學壞」?這就很值得討論了。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某罪犯落網後,父母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很照顧小孩,鄰居也表示他們家庭向來互動很正常,不明白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
不論是在家庭、職場、學校、社交、法院等場合,只要討論到「對話」,就會牽涉到「可信度」的問題。大家只要稍加回想,一定能想到某些人讓你覺得很誠懇,而某些人卻讓你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抱持懷疑。其間的差異究竟在哪裡?
「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這個觀念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早已有太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在面對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大自然的「力量」還能不能發揮?最新研究不但回答了這個問題,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光是「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如果你常為了看到與自己立場不同的新聞而生悶氣、血壓飆高,如果你常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發生爭執、衝突,那你絕對應該仔細閱讀本文。 這篇二月初發表的論文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是第一篇透過實證研究確認:透過「訓練」可以提高「生活智慧」,進而更為成熟、更有智慧的面對生活中種種衝突場面。
「自制」是個很正面、力量也很強大的個人特質,這應該很容易理解。既然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結論,為什麼還有必要做研究,我又為什麼要寫一篇文章加以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擁有大量的金錢財富,能夠帶來美好的人生,但,這卻不是必要的條件。要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富人,會被憂鬱、疾病,以及各種的痛苦給纏身。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幸福在不同地區和年齡段的評估和理解。 它透過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幸福指數排名的分析,以及對15歲到24歲年齡組對Happiness的評分,探討了快樂幸福的影響因素,最終難以回答問題。
Thumbnail
幸福感受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追求富足而非物質將帶給我們內在滿滿的幸福感。滿足和內心豐富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錢的奴隸」反而會讓生活失去掌控感。基本需求滿足後,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開始減弱,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管理期望,感恩而不抱怨,正念思想活在當下,這是建立幸福人生的基石。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覺得只有努力付出才能獲得回報。然而,世界並不是只有一種情況,世界是有很多種信念,你可以選擇想要的信念過生活。我們可以改變信念。 收入與自己認同的自我價值成正比,自己認可的自我價值越高,就能夠得到相對的高收入。也就是說,富足程度、安全感甚至是這些結果表現出的現金都會變得更多。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我們對於幸福的太多標準都是被別人塑造的,而一旦升起「比較心」,就會痛苦、焦慮、自我懷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窮人和富人在投資理財和創業上的不同資源調動,以及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社會翻轉現象。作者從統計學角度出發,帶出對悲觀與樂觀價值觀的思考。在認清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最後呼籲樂觀面對生活,進行冒險,以便帶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什麼是配得感? 一個人希望達成、想得到、喜歡的任何人(例如一個值得付出愛情的對象)、事(例如一份高薪的工作或成就)、物(例如足以達成財富自由的金錢)之後,表示自己「值得擁有」或「應該得到」這些心之所向。 假設一個問題,如果你現在生病住院了,你覺得自己不工作一個月,戶頭會增加多少錢?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滿足的時代,人們往往將財富與金錢等同起來。然而,真正的財富並不僅僅局限於金錢,它還包括人際關係和幸福。在這篇部落格中,我們將探討財富的不同方面,並試圖揭示其重要性和價值。 1.財富和人際關係之間存在著雙向的關係。 一方面,財富可以對人際關係產生影響。擁有足夠的財富可以提供穩定的生活和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擁有大量的金錢財富,能夠帶來美好的人生,但,這卻不是必要的條件。要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富人,會被憂鬱、疾病,以及各種的痛苦給纏身。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幸福在不同地區和年齡段的評估和理解。 它透過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幸福指數排名的分析,以及對15歲到24歲年齡組對Happiness的評分,探討了快樂幸福的影響因素,最終難以回答問題。
Thumbnail
幸福感受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追求富足而非物質將帶給我們內在滿滿的幸福感。滿足和內心豐富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錢的奴隸」反而會讓生活失去掌控感。基本需求滿足後,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開始減弱,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管理期望,感恩而不抱怨,正念思想活在當下,這是建立幸福人生的基石。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覺得只有努力付出才能獲得回報。然而,世界並不是只有一種情況,世界是有很多種信念,你可以選擇想要的信念過生活。我們可以改變信念。 收入與自己認同的自我價值成正比,自己認可的自我價值越高,就能夠得到相對的高收入。也就是說,富足程度、安全感甚至是這些結果表現出的現金都會變得更多。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我們對於幸福的太多標準都是被別人塑造的,而一旦升起「比較心」,就會痛苦、焦慮、自我懷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窮人和富人在投資理財和創業上的不同資源調動,以及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社會翻轉現象。作者從統計學角度出發,帶出對悲觀與樂觀價值觀的思考。在認清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最後呼籲樂觀面對生活,進行冒險,以便帶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什麼是配得感? 一個人希望達成、想得到、喜歡的任何人(例如一個值得付出愛情的對象)、事(例如一份高薪的工作或成就)、物(例如足以達成財富自由的金錢)之後,表示自己「值得擁有」或「應該得到」這些心之所向。 假設一個問題,如果你現在生病住院了,你覺得自己不工作一個月,戶頭會增加多少錢?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滿足的時代,人們往往將財富與金錢等同起來。然而,真正的財富並不僅僅局限於金錢,它還包括人際關係和幸福。在這篇部落格中,我們將探討財富的不同方面,並試圖揭示其重要性和價值。 1.財富和人際關係之間存在著雙向的關係。 一方面,財富可以對人際關係產生影響。擁有足夠的財富可以提供穩定的生活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