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報導|誰說金錢買不到快樂?

2023/09/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情提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在2010年發表的“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論文中表示,在一定程度後,隨著收入水平提升,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但對於幸福度的感受卻不再提升1

跟幸福度的感受與人際互動與自我感受相關,而非單純物質需求

故其得出,在金錢達到略高於平均水準,即75,000 美金後就,金錢的增加就無法再帶給人在進行維持健康的情感活動時,等比例的滿足,若要讓滿意度上升,就須就幾何對數型的收入增加,舉例來說,要達到50萬年收入兩倍的快樂,可能需要200萬的年收入,而並非100萬。


這可能跟幸福度的感受與人際互動與自我感受相關,而非單純物質需求,例如與自己喜歡的人共度時光、避免痛苦和疾病以及享受休閒。

但這不意味著人們會對從 100,000 美元加薪到 150,000 美元感到不滿意,或者他們對收入下降無動於衷。收入的大幅變化肯定會影響情緒。2020年時研究團隊認為,在收入達到一定穩定水平之後,個人的情緒健康受到性格和生活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會遠大於收入變化

收入達到一定穩定水平之後,個人的情緒健康受到性格和生活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會遠大於收入變化

研究進展:

但在2023年三月 Daniel 和持有反對意見的學者 Killingsworth 合作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乍看似乎推翻了之前的論述,發現人們的快樂會隨著收入提升2

即時回饋

造成這樣的研究差異,主要在於當時對於幸福度的感受主要透過回憶與二分法進行,因為人類在回憶時容易減弱當時對於痛苦的感受,而以一個時段總體的感受給予評分,故無法充分反映對單一事件的反饋,故因此,在新的研究中採用手機APP的方式達到即時回饋。


不開心的族群

此外,他們的研究也發現,個體間存在差異,約有15%的族群本身就不快樂,故即使獲得更高的收入也不會增加其幸福感;但若本身是感受快樂的族群,那麼在擁有金錢刺激後,確實會提升幸福感。

所以說錢不是快樂的唯一泉源,但是如果心情不好,多給點錢對絕大多數的人內心撫慰確實是有幫助。


高薪真的能讓人快樂

這是基於金錢能讓人獲得一定程度的掌控感、減少焦慮,並可以更輕鬆的對應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但是壓力這項因子無法完全消除,越後面能用金錢消除的痛苦需要支付的成本越高,且越高的薪資往往也意味承受更高的壓力,導致即便是高薪族群仍時常認為時間不夠用。

越高的薪資往往也意味承受更高的壓力,導致即便是高薪族群仍時常認為時間不夠用

金錢固然可以滿足購買奢侈品、帶來社會地位等在同儕間獲得關注的機會與尊重,甚至能夠帶來更好的醫療、教育和居住條件,讓人感到安適。但是除了財富,人們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感、社交聯誼與自我實現,才能構建起需求金字塔。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Stephen Covey所認為,幸福的生活講求平衡性,需要健康、財務、家庭、人際全方位立體的成功,人才能獲得滿足

事實上,親子、手足、愛情與友誼這些人際關係,更需要的是付出時間與心力與之交流,而並非仰賴金錢,他們雖然是無價之寶無法購買,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幾乎無須花費額外金錢。

親子、手足、愛情與友誼這些人際關係,更需要的是付出時間與心力與之交流,而並非仰賴金錢


收入水平低於平均,增加收入或許是最迫切的事,但是若以達平均以上,或許專注改變心態、提升對幸福的感受力,避免落入為無法感受到喜悅的人群,這可能會比單純追求薪資增長更有效率

但是若是因為時間不夠而焦慮,甚至感覺匱乏,或許就要考慮外包瑣事和避免沉迷於社交軟體或娛樂節目等時間黑洞,重新掌握生活的節奏


即便我們能活到八十歲,換算下來生命也就四千多個禮拜,除了去賺取更多的財富,我們更該專注於此時此刻、此地,因為現在是唯一能掌握的,所以需要留有餘裕的去體驗它。


Reference:

  1.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2010
  2. Income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 conflict resolved,2022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