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失控的匿名正義》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現代生活總不缺網路霸凌。時不時就在出征,就在行俠仗義。將一件不怎樣的小事浮誇、接力頻繁報導,網路新聞就是元兇之一。加上「言論自由」這塊長久被誤用的免死金牌,讓許多網友肆無忌憚地發表個人高見,不論是否真實,是否被過度渲染,是否夾帶私以為的正義感想主持公道(但說真的,那又關誰事了)。網路生態緊密與日常連結,民眾的網路素養更應當普及。在自以為做對什麼之前,Rethink要送出的內容是否錯用詞彙,以免跨越不應跨越的那道線。

 

先說結論,我很推薦大家讀這本《失控的匿名正義》,內容易讀,許多時事案例作為借鏡,大家將會從中找到既視感。完成本書的日本媒體《每日新聞》採訪組,先就發生於2020年參加實際秀,受網友霸凌自殺的參與者木村花事件,開展網路霸凌的嚴重性。緊接二三章深入剖析形成加害者動機,並描摹最近在網路以惡意言論霸凌他人者,有什麼共通特性。最後是檢視目前各國採取什麼應對措施,以及回顧網路本身發展至今的整個生態為人們帶來什麼深不可及的影響。應對措施比較多還是在討論擬法階段,沒有什麼特別鼓舞人心戲劇性的案例,相對來說前三章會比較精彩。

 


網路需要這麼多正義人士嗎?

「他們(加害者)無從想像自己基於一股扭曲正義感所寫下的留言,對別人造成了何等嚴重的傷害。(81)」多半時候,只憑一篇沒有足夠證據以去支撐論述的內容,就受文字牽動情緒或個人加總以往經驗的偏頗想像,及會輕易為文章留下個人想法,甚至是損及個人名譽的指罵,多餘加工,以滿足憤慨情緒,獲得履行正義感的滿足。在本書,許多對加害者的受訪,追究為什麼要對素未謀面者留下惡質言論,清一色不僅加害者與被害者是毫無關係的,加害者的回答也只會讓人百般無言:「我只是看不慣他那麼做!」十分荒謬地,偶爾看類似的新聞亦或影片,我總對這種把別人事瞎管成自己的事那樣憤慨覺得只剩可笑。或許更直白點說法,人生是閒到什麼程度才會把別人的人生也背負來瞎關心。

 

而針對這些喜歡熱衷他人事務的加害者,書中也會他們整理共通點「溝通能力差,身邊很少人真正了解他們,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這當然不是絕對,只是針對這樣的人,會更容易將網路視為歸屬,也會因為剔除真實性,更容易放心放開自我。「其實討論主題或攻擊對象是誰都無妨。他們並不是對我這個人有興趣,只不過是把一個眾所皆知的『符碼』,拿來當作討論的素材罷了。(96)」這說明,正義感不是為了要貫徹內心所把持的信念核心,不是為了表現付出自我協助誰脫離險境這種遠大情操,它不過是為了滿足相對粗劣的慾望,不過是想在一堆支持自己的讚數中找到成就。

 

 

冰山一角的創傷遠不及想像

這是大家都必須掌握的現況,我相信不只是日本,台灣也是如此。那些習慣出征,讓事件引爆,構成實質上霸凌情形的作為只限於一部分特定人士。讓整件網路霸凌看起來像海嘯鋪天蓋地而來,是連恐懼也追不上的擴展速度。就我們所見的霸凌帳號多數都是看起來沒什麼內容的假帳號,而我們也不能肯定這些帳號是否為一帳一人頭。當然,惡意是不能被量化的,不是加害的人少,情節就不嚴重。

 

那些懷有正義成癮症者「反映出他們都懷抱著一份想望——想透過『不原諒』來肯定自己,進而讓人承認他們是對的。(129)」亟欲想要證明自己什麼,如前所述受害者是誰並不重要,而是他繼承了被攻擊的『符碼』,即是受害者真有那麼一絲一毫犯錯的地方,所承受的也往往遠超乎他應該承擔的(而要求他承擔的再怎樣也輪不到這些與他毫無瓜葛的網路霸凌者)。

 

書裡提到「公正世界信念」,所指的是貫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會淪落到田地往往是有因而導致此果。因此熱衷於成為正義魔人者,在看到他人遭逢災禍,往往會將結論歸因於「這人本身就有問題」。非黑即白並不存在犯下滔天大罪依然安然無事的壞人,但這種絕對的劃分在判斷上會有所失準。之於我們從小教育當然也是奉勸多多行善,見義勇為,許多社會面向總要等到長大才會發現這世界從不出現公平。而隨之重要的並非知曉這真相後而就此擺爛。「事實上,這個社會既不公正也不和平。不過,只要能建立一份信任感,讓這些人願意相信問題改善之後,日子一定會過得更好,那麼即使社會不公正,他們在網路上的行為舉措,應該也會隨之改變吧。(135)」

 

 小結

這本書紀錄的種種事件,就算放在台灣也十分適切。即使不去區別不同民族相處差異性,高度發達的網路基本上也讓每支帳戶無差別扁平化。我們從現實的個體在遁入網路後成為群眾,這時候,眾人行徑趨向原始,只會依循本能行事。我相信理解現狀,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那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正負影響相形相隨。網路讓討論無遠弗屆,也讓公開養成被公審的心態,發文都必須先預做心理準備。看起來像是更能輕易接納不同意見,實則讓討論圈更原子化。

 

之於網友們的是一串串立場不同的文字,之於當事人,那可能是一把把錐心刺痛的攻擊。多點同理心,世界會更美好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4會員
173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今社會紛擾,重度社群黏著的現代人,是否常因為社交軟體上的各種消息、各種言論、各種紛擾而焦慮著? 誰人設翻車? 誰侵害過他人? 誰表裡不一? 誰待人接物的方式惹議? 誰教育方式不合理? 種種大至足以危害社會秩序、足以犯下法律刑責,或小至他人事務、不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
Thumbnail
如今社會紛擾,重度社群黏著的現代人,是否常因為社交軟體上的各種消息、各種言論、各種紛擾而焦慮著? 誰人設翻車? 誰侵害過他人? 誰表裡不一? 誰待人接物的方式惹議? 誰教育方式不合理? 種種大至足以危害社會秩序、足以犯下法律刑責,或小至他人事務、不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不缺網路霸凌。時不時就在出征,就在行俠仗義。將一件不怎樣的小事浮誇、接力頻繁報導,網路新聞就是元兇之一。加上「言論自由」這塊長久被誤用的免死金牌,讓許多網友肆無忌憚地發表個人高見,不論是否真實,是否被過度渲染,是否夾帶私以為的正義感想主持公道(但說真的,那又關誰事了)。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不缺網路霸凌。時不時就在出征,就在行俠仗義。將一件不怎樣的小事浮誇、接力頻繁報導,網路新聞就是元兇之一。加上「言論自由」這塊長久被誤用的免死金牌,讓許多網友肆無忌憚地發表個人高見,不論是否真實,是否被過度渲染,是否夾帶私以為的正義感想主持公道(但說真的,那又關誰事了)。
Thumbnail
紛紛擾擾的me too曝料事件,在網路上沸沸揚揚的燃燒起來,這是拜科技所賜,但也是科技最大的敗筆。科技可以成為社會及個人成長的動力,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是科技也可以成為腐敗人心的起點,從me too 爆料事件來看,台灣科技未能成為台灣社會進步的動力也就算了,反而成為整個台灣社會腐朽多年的人心而不自知。
Thumbnail
紛紛擾擾的me too曝料事件,在網路上沸沸揚揚的燃燒起來,這是拜科技所賜,但也是科技最大的敗筆。科技可以成為社會及個人成長的動力,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是科技也可以成為腐敗人心的起點,從me too 爆料事件來看,台灣科技未能成為台灣社會進步的動力也就算了,反而成為整個台灣社會腐朽多年的人心而不自知。
Thumbnail
當你聽到「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什麼?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正義的霸凌:主管、熱心鄰居、好心同事、家人…這些人的「好意」反而讓我很受傷,我該怎麼回應反擊?唯有對人性有足夠的洞見,才能不跳進「受害者」的角色,重拾人生的自立與自由。
Thumbnail
當你聽到「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什麼?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正義的霸凌:主管、熱心鄰居、好心同事、家人…這些人的「好意」反而讓我很受傷,我該怎麼回應反擊?唯有對人性有足夠的洞見,才能不跳進「受害者」的角色,重拾人生的自立與自由。
Thumbnail
網路霸凌的生成源自於人們愛嚼舌根的天性,在聽聞流言蜚語,或面對不喜歡的人事物時,人們透過茶餘飯後話家常時將批評傳入他人耳中,形成口耳相傳的謠言;而如今因網路的普及,網民能透過發文傳播個人的想法,觀看者只需按個鍵,便能再度轉發貼文,在極短時間內將謠言散布給幾萬人,誹謗、批評漫天飛,進而成了網路霸凌。
Thumbnail
網路霸凌的生成源自於人們愛嚼舌根的天性,在聽聞流言蜚語,或面對不喜歡的人事物時,人們透過茶餘飯後話家常時將批評傳入他人耳中,形成口耳相傳的謠言;而如今因網路的普及,網民能透過發文傳播個人的想法,觀看者只需按個鍵,便能再度轉發貼文,在極短時間內將謠言散布給幾萬人,誹謗、批評漫天飛,進而成了網路霸凌。
Thumbnail
網路本身不是罪,有罪的是將他當作傷害工具的人
Thumbnail
網路本身不是罪,有罪的是將他當作傷害工具的人
Thumbnail
鄉民公審、小粉紅出征和各種刷評行為,是近幾年新興的網路現象。鄉民的正義乃至於帝吧出征、寸草不生,公民的集體行為有了新的樣貌。喜的是分散式的意見表達打擊了過去治理邏輯下自上而下的訊息發布,但也帶來新的問題,諸如名人乃至於炎上當事人不堪社會壓力尋短自戕的悲劇。
Thumbnail
鄉民公審、小粉紅出征和各種刷評行為,是近幾年新興的網路現象。鄉民的正義乃至於帝吧出征、寸草不生,公民的集體行為有了新的樣貌。喜的是分散式的意見表達打擊了過去治理邏輯下自上而下的訊息發布,但也帶來新的問題,諸如名人乃至於炎上當事人不堪社會壓力尋短自戕的悲劇。
Thumbnail
關於Hater,酸民 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由於「匿名性」的方便,有了一個虛擬的個人帳號,就可以在網路上輕易發表自己的言論,多方的探討與交流,讓許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這個虛擬的網路世界裡聚集,也同時造就了所謂Hater與酸民,用不尊重的言語抨擊批評,甚至集結起來帶出風向,進而形成了「網路霸
Thumbnail
關於Hater,酸民 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由於「匿名性」的方便,有了一個虛擬的個人帳號,就可以在網路上輕易發表自己的言論,多方的探討與交流,讓許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這個虛擬的網路世界裡聚集,也同時造就了所謂Hater與酸民,用不尊重的言語抨擊批評,甚至集結起來帶出風向,進而形成了「網路霸
Thumbnail
何謂網路行為? 透過連網設備(電腦、手機等)所做出的每一個動作皆屬於網路行為,其中又可概略分為非社交性及社交性兩個區塊,前者包括網頁瀏覽、網站註冊等,後者則包括社群留言、線上聊天、視訊交談等,本篇要談談社交性之網路行為,亦即網路上人與人的互動。
Thumbnail
何謂網路行為? 透過連網設備(電腦、手機等)所做出的每一個動作皆屬於網路行為,其中又可概略分為非社交性及社交性兩個區塊,前者包括網頁瀏覽、網站註冊等,後者則包括社群留言、線上聊天、視訊交談等,本篇要談談社交性之網路行為,亦即網路上人與人的互動。
Thumbnail
常在想這些在網路上人身攻擊、霸凌人的人, 到底生活過得有多糟需要這樣 ? 完全只顧自己一時爽快,打完鍵盤的爽快罵完人就跑.....留下不負責任的言論。
Thumbnail
常在想這些在網路上人身攻擊、霸凌人的人, 到底生活過得有多糟需要這樣 ? 完全只顧自己一時爽快,打完鍵盤的爽快罵完人就跑.....留下不負責任的言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