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 華人正念減壓中心 的podcast聽到了這集「深切感受別人遭遇的痛苦,你也是『共感能力』高的人嗎? 」,聽凱莉老師和怡君老師分享,負向情緒來臨的時候,如何與自己相處,感觸相當深刻。
隨著傳播媒體的發達,人們獲取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元,感染或被別人感染情緒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有些藝術或商業作品以情緒的渲染為主題,讀者或觀眾尚有選擇是否參與的機會,然而每日喧囂、無孔不入的新聞與社群媒體,各式各樣大悲大喜的情緒,往往伴隨各種驚悚獵奇的事件,闖入你我的生活,令人猝不及防。
無論是自己的,或者從親友、從新聞或社群媒體沾染到的情緒,如果真的覺得down down的,或者覺得很生氣、很沮喪的時候,怎麼辦呢?
在這集podcast中,凱莉老師和怡君老師真誠而細膩分享,如何運用正念, #覺察 那個不開心的自己:生氣的當下,身體的感覺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覺察到情緒之後,「怎麼辦」呢?當年剛開始接觸正念的時候,我總以為,當我覺察到情緒之後,我便與憤怒、恐懼、傷心拉開了距離,我很快就會「好」了。……曾經有過這段經驗的朋友一定知道:才怪!
所以,允許自己「有情緒」,是可以的嗎?
在這集podcast中,兩位老師也談類似的經驗,身為助人工作者,有時候似乎會覺得「我怎麼可以生氣?」但,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覺察到它的存在之後,它不會立刻消失。我們那個「期待它消失」的心理,也不會讓它消失。
進一步想,這個「期待(負面)情緒趕快過去」的心理,說穿了,不也正是對這個情緒的批判、否定、抵抗,而在批判、否定、抵抗的當下,我們助長了它。當我想著,「我怎麼可以生氣!」「這明明是小事啊,我怎麼氣這麼久!」「我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有口無心,為什麼我還是這麼生氣?我不能包容他嗎?」每一個自我質疑,無非是更強化一分了憤怒的念頭,更助長了一分情緒在腦中牢牢駐扎的力量。
有趣的是,通常我們說「有情緒」,指的都是「負面情緒」。一般人不太在意快樂、開心、喜悅、興奮這類的情緒,是否在我們心中「停駐了太久」,對嗎?但是,有時候,我們還是會覺得,這些情緒停駐得「不夠久」,或者當它們離去時,感覺到有些空虛寂寞,有些寂寥。
其實,有光就有暗,當陽光照耀大地時,帶來了光明,萬物也因此有了陰影。
學習正念的道路上,我一次又一次的在生活經驗和老師們的分享中反芻、思索、練習,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覺察到情緒之後,正如同聖嚴法師的名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過去的我,以為我發現它,就是面對跟接受,於是它就可以被處理、被放下。
然而,情緒有它的過程。我的新體悟是,覺察到情緒之後,承認它的存在,辨知它的來由,了解它,然後,與它共處一陣子。它不會立刻消失,但也不會繼續在心裡瘋狂滋生或小人打架了。或者,我可以試著練習,能不能欣賞那些在心裡打架的小人?在與情緒共處的過程中,帶著覺知,與它和解,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自己的事情,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才會漸漸遠離。
外觀上,有時候這跟我過去做的逃到小說世界、逃到電玩世界裡的過程很像。但其實仍有些不同。
不同之處在於,我覺知到我的情緒,而我清楚知道,它跟我在一起。
今天這則貼文寫了許久,因為正好就在聽到節目的這一天,我因為工作上的瑣事,走了一段這樣的過程。過程中,我一開始以為自己不在意、不生氣,或者很快氣完就好了。但事實上是,當情緒在的時候,我如同一杯被擾動的水,捲動不休,有些覺察、有些領悟,但往往片段、雜亂,難以成章。直到今天,煩躁發洩得差不多了,最重要的是,原本預計處理的事情也告了一段落,在與同事將事情說開的過程中,我清楚感覺到,胸口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胸口鬆了一口氣之後,對同一個人的所有抱怨、批評,都開始有了一分(好吧,也許是0.5分)寬容,炎熱的天氣,變得沒有那麼惱人,就連昨天跟今天吸引我不少注意力的網頁遊戲,似乎也變得不那麼好玩了。
我覺得,心念鬆開了,世界似乎真的也變得寬廣一些。
你也有類似經驗嗎?或者你都怎麼應對情緒呢?感謝閱讀到這裡的你,也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