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比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M+幕牆,圖片來源:https://www.mplus.org.hk/tc/the-building/design/

M+幕牆,圖片來源:https://www.mplus.org.hk/tc/the-building/design/

此次訪港的行程中,花最多時間、也最想再度訪問的是M+博物館(以下簡稱M+),我安排了一整個下午參觀,但待到閉館時都尚未看完整個館的展覽,或許十點開館時就前來才能以最悠哉的步調觀看。以下的評論僅限於我個人的觀察,不代表任何立場,且缺乏強力的資料佐證,充斥主觀臆測和推斷。


|地理位置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坐落於西九文化區的M+,獨具先天的地理位置優勢,旁邊的藝術公園與鄰近的故宮文化院、戲曲中心形成一大藝文聚落,並且有免費的穿梭巴士供民眾自由來往地鐵站和其他場館。另一側的M+面對的是維多利亞港的海風,許多遊客坐在咖啡廳、階梯上方談天,時不時出現帶著一家大小和寵物的旅人,與繁忙的香港市中心相較起來,轉瞬間恍若來到了一個異空間。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與之亦同,鄰近圓山捷運站,美術館緊鄰開闊的花博園區,每逢週末就能看見市集裡摩肩擦踵的人潮,以及在草地上散步放鬆的民眾。北美館另一側就是河濱公園,若穿越台北故事館,就能來到河濱的自行車道上,遠離台北市區的嘈雜。

這兩個場館都處於交通方便的地點,開闢出都市人休閒的天地,兩者皆有廣闊的草地,僅管M+在實際佔地面積上更勝北美館,可北美館比起M+更要處於交通樞紐上,且有多處分散的花博園區可供前來的民眾休憩。一個有海、一個有河,M+以其規模和壯闊的港口景致吸引了不少遊人,相反地,參觀北美館的民眾鮮少繞到提防後面去河濱散策,因此M+在視野開闊度和多元性上更勝一籌,多元性也不單指周遭的地理環境,這點待到後文硬體設備上去分解。


|硬體設施

這項指標或許有失公允,因為M+是2021年才全新開放的博物館,甚至位在填海造陸出的土地上,並且經歷長時間的計畫,與旁邊的藝術公園一同呈現嶄新的風貌,和1983年建成的北美館相較之下,近兩年落成的M+具有許多創新的設備,建築也相當新穎,且有外側的幕牆設計吸引遊客視線,館內更結合了三個戲院和供遊客住宿的會館,除這兩個空間之外,餘下的研究中心、辦公室、餐廳等是北美館也具備的。


|開銷

在香港遊玩時就或多或少感受到,但在M+尤甚 — — 香港的物價水準相當高。相較於北美館的普通票新台幣30元,櫃檯置物不需花費、投幣置物櫃也只需要可以拿回的10元硬幣,M+的標準門票要價港幣90元,以目前匯率換算過來約是新台幣的350元,置物空間亦是一小時港幣10元,相當於台北捷運站標準計時置物櫃的兩倍。且館內沒有飲水機,與北美館樓層內多處設置紙杯和飲水機不同,M+的訪客若口渴難耐只能在商店買水。

身為台北人的我,認為這是相當高昂的價格,可多方查詢後,我發現台灣的票價特別便宜:譬如說,羅浮宮要價17歐元,相當於新台幣600元左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25美元,約是新台幣770元,不過美國的美術館普遍都比其他國家貴上許多,與台灣較相近的是日本的價錢,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是420日幣,約為新台幣90元。

這些資料整理下來後,我覺得M+在國際美術館間不屬於特別高價的,綜合下來,台灣的官方藝文空間可說是票價最親民的。相信這也與政府投注藝文產業的預算有所相關,背後牽涉的因素過多,本文並無深入探究,只是就這次在香港的親身經驗整理了一些數字,若有錯誤和偏頗,歡迎指正。


|展覽時間規劃

林明弘,《無題 (休息抽根菸)》,1999。本文作者拍攝。

林明弘,《無題 (休息抽根菸)》,1999。本文作者拍攝。

與台北的美術館不同,M+有許多常設展區,能夠使遊客迅速了解香港和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狀況。主要的常設展有「個體.源流.表現」和「物件 · 空間 · 互動」,和展期兩年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更替較為頻繁的是「焦點空間」和「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前者目前是陳佩之的作品;後者現正展出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回應展。

北美館的展期通常都是半年或半年不到,就立刻撤換下一檔展覽,這次在M+參觀之後,我深深感受到M+館方的用心,並且也通過這幾個常設的展覽看了一輪經典的代表作,相較之下,台灣缺少一個代表性的美術館或是常設展 — — 到台灣的遊客大多都會選擇造訪台北,台北裡又屬北美館為最具代表性的公家美術館,但北美館展覽是三四個月換一輪,沒有一個能令對台灣歷史一隻半解的遊客了解這座島嶼美術史發展的常駐空間。

我認為這是美術館的職責之一。


|展覽內容簡要評析

由於參觀時間有限,我沒有參觀到「物件 · 空間 · 互動」這一展廳,因此不就此書寫。這部分主要是針對M+展覽的簡易評賞,不會與北美館進行比較。

草間彌生的展區於我而言僅是淪於商業化的噱頭炒作,充斥著在無限反射的鏡面中與圓球合照的遊客,或許這是藝博會現象的一再輪迴,但我也不得不承認她對待作品的堅持和高品質的產出,若不是周遭的旅客過於吵雜,並無視他人觀展路線,想必會是不錯的體驗。

周綠雲,《激霰二》,1977。本文作者拍攝。

周綠雲,《激霰二》,1977。本文作者拍攝。

「個體.源流.表現」這一展區主要針對的是抽象藝術的發展,裡頭有許多只有在課堂上看過的名作,能親眼欣賞實在令我雀躍不已。謝德慶、林明弘的作品也都位在這個展間內,看到這些耳熟能詳的台灣作品以另一種樣貌出現在香港的白盒子中,令我悸動異常。此外,蔡國強、呂壽琨等人的作品亦給我帶來新的刺激,我也在這裡遇見許多先前孤陋寡聞而沒有聽聞過的藝術家,重新學習了一番。

吳山專,《錯別字旗幟》,1988/2005。本文作者拍攝。

吳山專,《錯別字旗幟》,1988/2005。本文作者拍攝。

最給我當頭棒喝的仍是「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很榮幸能在快要撤展前一睹其內容。這個展區主要著重在70年代初至2000年,中國的文化發展,有200件左右的藏品,橫跨各式媒材和風格,可以在這裡看到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改革開放時的藝術實驗運動原件,感受到當時中國社會躍躍欲試的氣氛,是相當完整且珍貴的展覽。

誠如前文所說,我心目中優秀的常設展範例就是希克藏品這個展覽。作為一個外地人,我在短短幾天待在香港的時間中選擇了造訪美術館,試圖了解當地的當代藝術發展,這個展覽也完全回應了我的期待,甚至超越之,不僅是文化觀察,更是一場藝術的盛宴。

這個主題的展覽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中國政府開始限縮香港人各式各樣的自由,我作為旅客不太有感覺,頂多是發現瀏覽器裡某些特定內容被屏蔽掉了,但相信生活於此的港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感到畏手畏腳。這種時期下,在官方經營的美術館裡頭,竟然還能看到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藏品,並且有溫普林的《七宗罪 — — 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完整紀錄下事發經歷,看完這部影片再去看館內的作品,不由得驚起雞皮疙瘩。

香港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度較高的舞台,可是隨著2019年反送中運動被迫劃下句點,我感受到社群媒體上的風向變化,人人自危,風聲鶴唳,我不願去想像幾年後若再度來M+參觀,是否還能看到這樣的內容?我不贊同「藝術歸藝術」的說法,畢竟當代藝術與社會局勢是如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若極權政府的爪牙伸進美術館中,那想必我看到的希克藏品也不會以這種主題進行陳列了,甚至諸多作品會被篩選掉。但我終究沒有很深入了解當地藝術創作的情況,或許這些預警都只是存在我腦內的捕風捉影罷了。

延伸閱讀:〈香港即將開館的M+ Museum其中「M+希克藏品」是否違反了國安法?〉

溫普林,《七宗罪 — — 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1989–2009。本文作者拍攝。

溫普林,《七宗罪 — — 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1989–2009。本文作者拍攝。

|小結

僅管針對了地理位置、硬體設施、開銷、展覽時間規劃等面向進行了香港M+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比較,可我不打算提供任何一方較為優秀的結論,僅管港台連結密切,但這兩者仍相差甚遠,以北美館進行對照僅是希望台灣的觀眾能夠對於M+的規模和多樣性有更深入的體悟。我比較想批評的是,如前文所述的,北美館缺乏一個常設展覽。

我認為M+提供了很全面的藝術觀,適合第一次來訪香港的旅客觀賞,並且兼具教育、休息和娛樂的功能,是不容錯過的複合式空間。M+的藏品以及藝術家的創意也相當震撼,國際化程度相當高,每個展區都緊緊跟隨著世界藝術變化而流動。在這裡可以看到過去和現在的交會,完整領略香港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歷史,並且通過為期較短的展覽,捕捉現今香港藝術的脈動,譬如此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徐世琪就帶來了相當震撼的虛構作品。期望未來M+能繼續推陳出新。

《徐世琪隆重呈獻:宇宙最強之懸浮者──Lauren O》。本文作者拍攝。

《徐世琪隆重呈獻:宇宙最強之懸浮者──Lauren O》。本文作者拍攝。

|相關連結

香港M+博物館:https://www.mplus.org.hk/tc/

西九文化區:https://www.westkowloon.hk/tc/

台北市立美術館:https://www.tfam.museum/index.aspx?ddlLang=zh-tw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致布魯斯》在整個展覽中尤其是把焦點放在了自然的錯位,以及人與山林之間多變的動態,在水面平坦的搖晃中,攝影師(藝術家本人)隱匿了蹤跡,似乎等待著布魯斯、又或是任何一位觀眾,踏進這片迷濛的水波裡,隨閃爍的陽光,載浮載沉。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致布魯斯》在整個展覽中尤其是把焦點放在了自然的錯位,以及人與山林之間多變的動態,在水面平坦的搖晃中,攝影師(藝術家本人)隱匿了蹤跡,似乎等待著布魯斯、又或是任何一位觀眾,踏進這片迷濛的水波裡,隨閃爍的陽光,載浮載沉。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藝術愛好者的聖地 台北市立美術館是一個藝術愛好者的聖地,每次來這裡參觀總能發現新的驚喜。館內的展覽常常讓人目不暇給,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創作者的心血與靈魂,因此在長時間的觀賞後,難免會感到些許疲憊。這時,走到館內的餐廳坐下來,點一杯咖啡,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 休息片刻 今天,和朋友看完展到美術館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美術館不會是「不知道要去哪所以去一下」的地方,但經驗體感上,30元的成人票價、不限時、交通方便,鄰近的圓山和民權西路也有不少餐廳,天氣沒有太熱還能逛逛花博公園(也常常有週末戶外擺攤可以逛),幾次安排體驗都非常好!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逛美術館一直都不是我們這一輩出遊的首要目的,不過最近這幾年,吹起一陣行政機關親民風,南美館不僅打者成為全民的美術館的頭號,更在2019年新建了二館,白色透明的建築物吸引了更多人去朝聖,現在參觀門票一張兩館通用,裡面不只有上千件藝術品可參觀,還有兒童藝術中心,參觀藝術其實一點都不無聊!
Thumbnail
牯嶺街位於台北城南區域內,台北城南區域又是白北市博物館密度最高區域。大致上可分為兩個大的範圍。一個是南海路周遭和一個是台北植物園內。牯嶺街小劇場就在南海路周遭位置。 牯嶺街小劇場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營業時間: 周三-周五 PM12:00-PM20:00
Thumbnail
台南市立美術館館舍分成兩個,一個是位於南門路與友愛街口、原本是台南警察署的1館,一個是座落在府前路與忠義路交接處的2館。致力於透過在地藝術的梳理與詮釋,活化文化記憶,回應台南數百年積累的豐碩人文資產。
10/28/2015 中央公園   第五大道旁的大都會美術館和中央公園。 在我行程的規劃中,算是同一區的景點。 可以自由的調整美術館及公園的參觀時間。 可以針對自己的喜好來作決定。   參觀完大都會美術館後,我去館前的餐車買了個雞肉便當。 七塊美金,好大一盒。 走到中央公園前的水
Thumbnail
整修好長一段時間的歷史博物館,終於又盛大開幕了,乘著非假日,和周靜宜來趟充滿文藝氣息的風雅之旅。 原本80元的門票,這段時間優待只要40元,進了展場,我們直奔4樓餐廳,先飽口福再來飽眼福。 餐廳的用餐環境舒適寧靜,接近400元的簡餐,加點150元的飲料和茶點,剛剛好的飽足感,Tea Time時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藝術愛好者的聖地 台北市立美術館是一個藝術愛好者的聖地,每次來這裡參觀總能發現新的驚喜。館內的展覽常常讓人目不暇給,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創作者的心血與靈魂,因此在長時間的觀賞後,難免會感到些許疲憊。這時,走到館內的餐廳坐下來,點一杯咖啡,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 休息片刻 今天,和朋友看完展到美術館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美術館不會是「不知道要去哪所以去一下」的地方,但經驗體感上,30元的成人票價、不限時、交通方便,鄰近的圓山和民權西路也有不少餐廳,天氣沒有太熱還能逛逛花博公園(也常常有週末戶外擺攤可以逛),幾次安排體驗都非常好!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逛美術館一直都不是我們這一輩出遊的首要目的,不過最近這幾年,吹起一陣行政機關親民風,南美館不僅打者成為全民的美術館的頭號,更在2019年新建了二館,白色透明的建築物吸引了更多人去朝聖,現在參觀門票一張兩館通用,裡面不只有上千件藝術品可參觀,還有兒童藝術中心,參觀藝術其實一點都不無聊!
Thumbnail
牯嶺街位於台北城南區域內,台北城南區域又是白北市博物館密度最高區域。大致上可分為兩個大的範圍。一個是南海路周遭和一個是台北植物園內。牯嶺街小劇場就在南海路周遭位置。 牯嶺街小劇場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營業時間: 周三-周五 PM12:00-PM20:00
Thumbnail
台南市立美術館館舍分成兩個,一個是位於南門路與友愛街口、原本是台南警察署的1館,一個是座落在府前路與忠義路交接處的2館。致力於透過在地藝術的梳理與詮釋,活化文化記憶,回應台南數百年積累的豐碩人文資產。
10/28/2015 中央公園   第五大道旁的大都會美術館和中央公園。 在我行程的規劃中,算是同一區的景點。 可以自由的調整美術館及公園的參觀時間。 可以針對自己的喜好來作決定。   參觀完大都會美術館後,我去館前的餐車買了個雞肉便當。 七塊美金,好大一盒。 走到中央公園前的水
Thumbnail
整修好長一段時間的歷史博物館,終於又盛大開幕了,乘著非假日,和周靜宜來趟充滿文藝氣息的風雅之旅。 原本80元的門票,這段時間優待只要40元,進了展場,我們直奔4樓餐廳,先飽口福再來飽眼福。 餐廳的用餐環境舒適寧靜,接近400元的簡餐,加點150元的飲料和茶點,剛剛好的飽足感,Tea Time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