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比較

2023/07/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M+幕牆,圖片來源:https://www.mplus.org.hk/tc/the-building/design/

M+幕牆,圖片來源:https://www.mplus.org.hk/tc/the-building/design/

此次訪港的行程中,花最多時間、也最想再度訪問的是M+博物館(以下簡稱M+),我安排了一整個下午參觀,但待到閉館時都尚未看完整個館的展覽,或許十點開館時就前來才能以最悠哉的步調觀看。以下的評論僅限於我個人的觀察,不代表任何立場,且缺乏強力的資料佐證,充斥主觀臆測和推斷。


|地理位置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圖片來源:https://www.westkowloon.hk/tc/artpark#overview

坐落於西九文化區的M+,獨具先天的地理位置優勢,旁邊的藝術公園與鄰近的故宮文化院、戲曲中心形成一大藝文聚落,並且有免費的穿梭巴士供民眾自由來往地鐵站和其他場館。另一側的M+面對的是維多利亞港的海風,許多遊客坐在咖啡廳、階梯上方談天,時不時出現帶著一家大小和寵物的旅人,與繁忙的香港市中心相較起來,轉瞬間恍若來到了一個異空間。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與之亦同,鄰近圓山捷運站,美術館緊鄰開闊的花博園區,每逢週末就能看見市集裡摩肩擦踵的人潮,以及在草地上散步放鬆的民眾。北美館另一側就是河濱公園,若穿越台北故事館,就能來到河濱的自行車道上,遠離台北市區的嘈雜。

這兩個場館都處於交通方便的地點,開闢出都市人休閒的天地,兩者皆有廣闊的草地,僅管M+在實際佔地面積上更勝北美館,可北美館比起M+更要處於交通樞紐上,且有多處分散的花博園區可供前來的民眾休憩。一個有海、一個有河,M+以其規模和壯闊的港口景致吸引了不少遊人,相反地,參觀北美館的民眾鮮少繞到提防後面去河濱散策,因此M+在視野開闊度和多元性上更勝一籌,多元性也不單指周遭的地理環境,這點待到後文硬體設備上去分解。


|硬體設施

這項指標或許有失公允,因為M+是2021年才全新開放的博物館,甚至位在填海造陸出的土地上,並且經歷長時間的計畫,與旁邊的藝術公園一同呈現嶄新的風貌,和1983年建成的北美館相較之下,近兩年落成的M+具有許多創新的設備,建築也相當新穎,且有外側的幕牆設計吸引遊客視線,館內更結合了三個戲院和供遊客住宿的會館,除這兩個空間之外,餘下的研究中心、辦公室、餐廳等是北美館也具備的。


|開銷

在香港遊玩時就或多或少感受到,但在M+尤甚 — — 香港的物價水準相當高。相較於北美館的普通票新台幣30元,櫃檯置物不需花費、投幣置物櫃也只需要可以拿回的10元硬幣,M+的標準門票要價港幣90元,以目前匯率換算過來約是新台幣的350元,置物空間亦是一小時港幣10元,相當於台北捷運站標準計時置物櫃的兩倍。且館內沒有飲水機,與北美館樓層內多處設置紙杯和飲水機不同,M+的訪客若口渴難耐只能在商店買水。

身為台北人的我,認為這是相當高昂的價格,可多方查詢後,我發現台灣的票價特別便宜:譬如說,羅浮宮要價17歐元,相當於新台幣600元左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25美元,約是新台幣770元,不過美國的美術館普遍都比其他國家貴上許多,與台灣較相近的是日本的價錢,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是420日幣,約為新台幣90元。

這些資料整理下來後,我覺得M+在國際美術館間不屬於特別高價的,綜合下來,台灣的官方藝文空間可說是票價最親民的。相信這也與政府投注藝文產業的預算有所相關,背後牽涉的因素過多,本文並無深入探究,只是就這次在香港的親身經驗整理了一些數字,若有錯誤和偏頗,歡迎指正。


|展覽時間規劃

林明弘,《無題 (休息抽根菸)》,1999。本文作者拍攝。

林明弘,《無題 (休息抽根菸)》,1999。本文作者拍攝。

與台北的美術館不同,M+有許多常設展區,能夠使遊客迅速了解香港和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狀況。主要的常設展有「個體.源流.表現」和「物件 · 空間 · 互動」,和展期兩年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更替較為頻繁的是「焦點空間」和「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前者目前是陳佩之的作品;後者現正展出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回應展。

北美館的展期通常都是半年或半年不到,就立刻撤換下一檔展覽,這次在M+參觀之後,我深深感受到M+館方的用心,並且也通過這幾個常設的展覽看了一輪經典的代表作,相較之下,台灣缺少一個代表性的美術館或是常設展 — — 到台灣的遊客大多都會選擇造訪台北,台北裡又屬北美館為最具代表性的公家美術館,但北美館展覽是三四個月換一輪,沒有一個能令對台灣歷史一隻半解的遊客了解這座島嶼美術史發展的常駐空間。

我認為這是美術館的職責之一。


|展覽內容簡要評析

由於參觀時間有限,我沒有參觀到「物件 · 空間 · 互動」這一展廳,因此不就此書寫。這部分主要是針對M+展覽的簡易評賞,不會與北美館進行比較。

草間彌生的展區於我而言僅是淪於商業化的噱頭炒作,充斥著在無限反射的鏡面中與圓球合照的遊客,或許這是藝博會現象的一再輪迴,但我也不得不承認她對待作品的堅持和高品質的產出,若不是周遭的旅客過於吵雜,並無視他人觀展路線,想必會是不錯的體驗。

周綠雲,《激霰二》,1977。本文作者拍攝。

周綠雲,《激霰二》,1977。本文作者拍攝。

「個體.源流.表現」這一展區主要針對的是抽象藝術的發展,裡頭有許多只有在課堂上看過的名作,能親眼欣賞實在令我雀躍不已。謝德慶、林明弘的作品也都位在這個展間內,看到這些耳熟能詳的台灣作品以另一種樣貌出現在香港的白盒子中,令我悸動異常。此外,蔡國強、呂壽琨等人的作品亦給我帶來新的刺激,我也在這裡遇見許多先前孤陋寡聞而沒有聽聞過的藝術家,重新學習了一番。

吳山專,《錯別字旗幟》,1988/2005。本文作者拍攝。

吳山專,《錯別字旗幟》,1988/2005。本文作者拍攝。

最給我當頭棒喝的仍是「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很榮幸能在快要撤展前一睹其內容。這個展區主要著重在70年代初至2000年,中國的文化發展,有200件左右的藏品,橫跨各式媒材和風格,可以在這裡看到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改革開放時的藝術實驗運動原件,感受到當時中國社會躍躍欲試的氣氛,是相當完整且珍貴的展覽。

誠如前文所說,我心目中優秀的常設展範例就是希克藏品這個展覽。作為一個外地人,我在短短幾天待在香港的時間中選擇了造訪美術館,試圖了解當地的當代藝術發展,這個展覽也完全回應了我的期待,甚至超越之,不僅是文化觀察,更是一場藝術的盛宴。

這個主題的展覽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中國政府開始限縮香港人各式各樣的自由,我作為旅客不太有感覺,頂多是發現瀏覽器裡某些特定內容被屏蔽掉了,但相信生活於此的港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感到畏手畏腳。這種時期下,在官方經營的美術館裡頭,竟然還能看到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藏品,並且有溫普林的《七宗罪 — — 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完整紀錄下事發經歷,看完這部影片再去看館內的作品,不由得驚起雞皮疙瘩。

香港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度較高的舞台,可是隨著2019年反送中運動被迫劃下句點,我感受到社群媒體上的風向變化,人人自危,風聲鶴唳,我不願去想像幾年後若再度來M+參觀,是否還能看到這樣的內容?我不贊同「藝術歸藝術」的說法,畢竟當代藝術與社會局勢是如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若極權政府的爪牙伸進美術館中,那想必我看到的希克藏品也不會以這種主題進行陳列了,甚至諸多作品會被篩選掉。但我終究沒有很深入了解當地藝術創作的情況,或許這些預警都只是存在我腦內的捕風捉影罷了。

延伸閱讀:〈香港即將開館的M+ Museum其中「M+希克藏品」是否違反了國安法?〉

溫普林,《七宗罪 — — 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1989–2009。本文作者拍攝。

溫普林,《七宗罪 — — 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1989–2009。本文作者拍攝。

|小結

僅管針對了地理位置、硬體設施、開銷、展覽時間規劃等面向進行了香港M+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比較,可我不打算提供任何一方較為優秀的結論,僅管港台連結密切,但這兩者仍相差甚遠,以北美館進行對照僅是希望台灣的觀眾能夠對於M+的規模和多樣性有更深入的體悟。我比較想批評的是,如前文所述的,北美館缺乏一個常設展覽。

我認為M+提供了很全面的藝術觀,適合第一次來訪香港的旅客觀賞,並且兼具教育、休息和娛樂的功能,是不容錯過的複合式空間。M+的藏品以及藝術家的創意也相當震撼,國際化程度相當高,每個展區都緊緊跟隨著世界藝術變化而流動。在這裡可以看到過去和現在的交會,完整領略香港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歷史,並且通過為期較短的展覽,捕捉現今香港藝術的脈動,譬如此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徐世琪就帶來了相當震撼的虛構作品。期望未來M+能繼續推陳出新。

《徐世琪隆重呈獻:宇宙最強之懸浮者──Lauren O》。本文作者拍攝。

《徐世琪隆重呈獻:宇宙最強之懸浮者──Lauren O》。本文作者拍攝。

|相關連結

香港M+博物館:https://www.mplus.org.hk/tc/

西九文化區:https://www.westkowloon.hk/tc/

台北市立美術館:https://www.tfam.museum/index.aspx?ddlLang=zh-tw

15會員
43內容數
主要在台北看展覽,以藝術大學理論組學生的身份做一些簡單的評論。希望能跟喜歡看展覽的人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