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查邦(Apichatpong)《致布魯斯》(For Bruce)評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北市立美術館TFAM
此次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無垠之森》展覽的錄像作品《致布魯斯》(For Bruce),是2022年創作的新作,根據標題應為追悼布魯斯.貝利(Bruce Baillie)之作。
作品中,都是樹林及溪畔的自然景觀紀錄,觀者先是觀察到溪邊水面的震盪,在光影渲染下和草木融為一塊,可細睛凝視後,能發現漣漪泛得不大自然 — — 幾乎所有畫面都由兩個影像重疊構成。最初的困惑過後,就能迅速融入這如詩似畫的景色裡頭,阿比查邦也適時地切換影像的重疊位置,使得不同影片的疊合產生錯位,並因拍攝視角的不同,而導致觀看時強烈的分隔感。
拍攝水面上搖曳的樹影時,將直接拍攝草木的影像疊於其上,清晰的影像與水面的倒影合而為一,乍看之下彷彿岸上的植物確實生長於水中,可隨著岸上的鏡頭角度轉移,這份幻想又被打破;拍攝橋映射在水上的姿態,刻意將另外一個波瀾陣陣的影像放於上頭,製造出類似兩片玻璃不規則表面重疊、移動的效果,橋的影子顯得搖搖欲墜,似乎下一秒就要被推翻。
阿比查邦也將樹林間的吊橋和水面的影像直接疊合,在畫面左下角有水光粼粼,可整體又是拍攝山中的景色,勉強能通過吊橋下一小片空地看出溪谷之所在,此番視角的抽移和重構在這件作品中出現了數次,在遠遠遙望的同時又能看見低頭凝視才能得到的細節,看著水面時,亦能看見岸邊的石頭,一隻蝴蝶輕巧地覆於其上,翅膀的震動和溪水的流淌築出和諧的共振。
這裡的疊合除了影像內容以外,畫面比例也值得注意:單一影片時多為3:4的比例,可當兩個3:4的影片疊起、又稍稍移開時,中間便製造出1:1的影像夾層,兩種光在同一個矩形上互相試探、彼此增減,而此時,整體的影像比例變成9:16,最接近目前電影拍攝和網路平台上流通的長影音比例。從底片時代懷舊的3:4和1:1想像到數位影像的9:16,阿比查邦巧妙地運用比例堆砌出觀者對於畫面本身的想像,並且隨著每一次的黑幕不斷地變換。
作品中的聲音處理能令人迅速沈浸於山林的環境中,蟲鳴、水流聲和風聲都被清晰地再現,偶爾出現的咳嗽聲令我不禁轉頭看看是不是周遭觀眾發出的聲音,回去查資料後才發現是阿比查邦遭受新冠病毒侵擾時所做,此種連結在觀影當下實在無法扣合,可我認為咳嗽聲仍在作品中製造出一大缺口,使得觀眾感到不安,下意識地重新確認周遭狀況,並且延伸出後疫情時代的忐忑,此種侵擾實在與安寧的山谷呈現極大反差。
回到整個《無垠之森》展覽,可以發現關於自然風景的作品不在少數,不論是純粹對於大海或山谷的描摹及轉化,或是加上對於宗教信仰和薩滿(shaman)的挖掘,都能看出作品與作品間構築的「在之間」(in-between)狀態和不穩定的曖昧情緒,《致布魯斯》在整個展覽中尤其是把焦點放在了自然的錯位,以及人與山林之間多變的動態,在水面平坦的搖晃中,攝影師(藝術家本人)隱匿了蹤跡,似乎等待著布魯斯、又或是任何一位觀眾,踏進這片迷濛的水波裡,隨閃爍的陽光,載浮載沉。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薄影像」的概念應為藝術家挪用杜象「次薄」一詞而自創的,主要體現在同名的《薄 影像》中,我猜測所謂薄影像應是那一小塊從鐵板上反射而出的二手影像吧,不完整、被識破的紋理幻象,嫁接自投影機的光源,看上去像一場精心安排的意外,當我們如此思考時,便已進入藝術家難言的影子和影像中。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薄影像」的概念應為藝術家挪用杜象「次薄」一詞而自創的,主要體現在同名的《薄 影像》中,我猜測所謂薄影像應是那一小塊從鐵板上反射而出的二手影像吧,不完整、被識破的紋理幻象,嫁接自投影機的光源,看上去像一場精心安排的意外,當我們如此思考時,便已進入藝術家難言的影子和影像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心靜為尋找創作空間來到東勢,開啟了與山林的連結。四年間,在這片山水間漫步,與自然共舞,感受雲霧和生態的變化。把感受轉化為詩與畫,並在當地咖啡店展出,與鄉親共享這份山居之美。這是一段尋找創意與自我實現的旅程,也是一次心靈與自然對話的體驗。在這裡,每一個善念都可能引發無限的可能。
Thumbnail
張秀亞向來鐘愛書寫和水有關的意象,大海、湖泊、小溪。她說「一道淺水、清溪,一片澤地、泥沼,只為了閃爍著一點清瑩的水光,也得到我無限的愛戀。 」她的生活仿佛總是和水有關,水是她一輩子的眷戀。
Thumbnail
布萊德利.庫柏的鑽石般的明眸,亦成為啟動歷史文本虛構化的樞紐,賦予指揮大師更多的陰柔特質,望向妻子、愛人、子女,擺動壓抑的慾望,縱情一生、為愛而愛。情感熱烈的藍眼睛,讓角色在虛構化的電影媒介中生出血肉,使「伯恩斯坦」這個人物從公眾眼中、音樂史上的「他」徹底裂解,浸入劇情片的敘述模式中。
Thumbnail
『這種情況,就像拍人像一樣呢。』 看著眼前的畫面,不禁如此想到。   婆羅洲,斗湖,第三日,明天就要離開此處,前往下一個地點探索。 午時,雨滴開始落下,不一會兒便轉為傾盆大雨。我們折返回到住處木屋,想待雨勢漸弱之際再繼續漫步。有人打盹,有人休息整理相片,有人不放棄任何機會,在木屋周圍四處亂晃
Thumbnail
一些東西總是遲滯,後又消散。 《本是同根生》是本雙開並行翻頁的攝影書,是邦的首個出版品,更是邦凝視自身的開始。 書中有不少拼貼重組的趣味概念,隨著並行翻動,會依序出現「他們」、「他」、「我」、「我們」等語境,既能片面地視作阿邦或阿賢的小傳,又能透視出創作者意欲進行驗證的想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心靜為尋找創作空間來到東勢,開啟了與山林的連結。四年間,在這片山水間漫步,與自然共舞,感受雲霧和生態的變化。把感受轉化為詩與畫,並在當地咖啡店展出,與鄉親共享這份山居之美。這是一段尋找創意與自我實現的旅程,也是一次心靈與自然對話的體驗。在這裡,每一個善念都可能引發無限的可能。
Thumbnail
張秀亞向來鐘愛書寫和水有關的意象,大海、湖泊、小溪。她說「一道淺水、清溪,一片澤地、泥沼,只為了閃爍著一點清瑩的水光,也得到我無限的愛戀。 」她的生活仿佛總是和水有關,水是她一輩子的眷戀。
Thumbnail
布萊德利.庫柏的鑽石般的明眸,亦成為啟動歷史文本虛構化的樞紐,賦予指揮大師更多的陰柔特質,望向妻子、愛人、子女,擺動壓抑的慾望,縱情一生、為愛而愛。情感熱烈的藍眼睛,讓角色在虛構化的電影媒介中生出血肉,使「伯恩斯坦」這個人物從公眾眼中、音樂史上的「他」徹底裂解,浸入劇情片的敘述模式中。
Thumbnail
『這種情況,就像拍人像一樣呢。』 看著眼前的畫面,不禁如此想到。   婆羅洲,斗湖,第三日,明天就要離開此處,前往下一個地點探索。 午時,雨滴開始落下,不一會兒便轉為傾盆大雨。我們折返回到住處木屋,想待雨勢漸弱之際再繼續漫步。有人打盹,有人休息整理相片,有人不放棄任何機會,在木屋周圍四處亂晃
Thumbnail
一些東西總是遲滯,後又消散。 《本是同根生》是本雙開並行翻頁的攝影書,是邦的首個出版品,更是邦凝視自身的開始。 書中有不少拼貼重組的趣味概念,隨著並行翻動,會依序出現「他們」、「他」、「我」、「我們」等語境,既能片面地視作阿邦或阿賢的小傳,又能透視出創作者意欲進行驗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