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教師甄試經驗分享|讀書會篇

2022/08/22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前言

教甄是一條漫漫長路,我也是跌跌撞撞地好不容易才上岸,所以想說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或許可以幫助到後來者。
預計會將我這兩年考教師甄試過程的心得(或是吃過的教訓)分幾個篇章寫出來,大致上會分:談組織教甄讀書會利弊作法的「讀書會篇」、分析國文教甄筆試題型與作答策略的「筆試篇」、分享教案設計與試教(and口試)技巧的「口試篇」。
在正式進入我的讀書會經驗之前,或許還是有必要交代一下我的應考歷程。

應考歷程

開始教書是碩班時邊上學邊兼課,正式開始代理後其實並不曾下多少死力氣準備教甄,前幾年基本上就是裸考,108年在代理的學校其他科的代理會約一起坐車什麼的,所以那一年報考非常多學校(也因為要進108課綱了缺額有釋出比較多),有時距離筆試門檻都差在5分以內(大概率還是爆死XD),雖然除了新北聯招我一間複試都沒有進,還是對自己的筆試有很盲目的自信XD,隔年依然沒怎麼考也沒怎麼在準備(因為去私校了)。到了110、111這兩年我與網路上遇到的戰友們組讀書會,才開始對於應考比較有概念。
以下不免俗地附上歷年成績。

歷年成績

107年:(裸考)
中山女高(54.5/60)、內湖高中(54/60)、師大附中(50/59)。
108年:(裸考)
樟樹實中(48/52)、新竹高中(41/44)、中壢高中(57.3/60.1)、麗山高中(42/52)、北一女中(53/70)、中山女高(35.5/70)、成功高中(36.5/50.5)、內湖高中(47/52)、武陵高中(30.5/35)、板橋高中(52/54)、桃園高中(32/51.5)、西松高中(57/64)、永春高中(75/81)、松山高中(31/46),新北聯招(分數忘了,有去考複試)。
109年:(裸考)
北一女中(72/71,複試試教74.8、口試75.6)、中山女高(55/59)、北市陽明(17/24)、台北聯招(分數忘了)、延平中學(分數忘了,備取)。
110年:(有參加讀書會)
高雄女中(57/53,複試74.3)。
111年:(有參加讀書會)
台南一中(39/43)、新竹高中(初試57/53,複試試教70.2,口試84.33,總分70.48沒上)、台北聯招(76/67,沒去考複試)、文華高中(44/58)、高雄女中(64/56,複試81.17備取一)、新竹女中(42/54)、台中女中(初試30%:47.5[門檻34.5],複試試教50%:81.40,口試20%:85.83,總分72.12正取一)、中壢高中(64.5/52.7,複試沒去考)。
暫時根據以上成績單作個總結,我是屬於擅長筆試的那一型,畢竟當年也考過兩次研究所,我會常常裸考也是自認自己的學養足以應付這種門檻型的考試;事實上,如果筆試題目側重測驗學養的話我的確是會考得比較理想,這會留在「筆試篇」再來談。

書目推薦

先說在前面,平時備課的確會用備課用書為自己抓重點走一下捷徑,但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備課用書補充的資料不夠、不是我要的、然後自己去讀論文或專書。我本身是不贊成只讀出版社備課用書來為教甄筆試做準備的,包括我自己寫的擬答或網路上、坊間相關業者提供的參考書,都只是拿來參考而不是背。別人消化過的知識是別人的,我相信有志成為好老師、想要通過教甄筆試的老師,都會找到途徑去促進個人專業的成長。以下再來談談「讀書」這回事。
我本來並不怎麼想開什麼書單之類的,但這前提是我畢竟考過研究所、已經取得碩士學位,對我來說自己已經有一套內化了的中國文學史系統,教甄筆試思想史也只考到先秦,常見的幾家學說平時備課我就會拿原典來看、參酌學者的哲學史著作,所以我的確是沒有為了教甄再重新把書找來看,都是遇到什麼筆試考古題、再去找相關的資料,考場上遇到純粹考學養的文學史或思想史題目,就是靠自己的底子(老本XD)去作答,有時候僥倖考題正中我擅長的好球帶而已。
不過我自己是這麼回事,但來參考我的意見的網友背景百百種,我的經驗也不能複製給每個人,所以以下我還是針對有需要的人推薦書目。
來到這裡參考我分享的經驗、並且有志於教師甄試的考生,如果是碩士在學生或者已經碩士畢業(博士級的大神應該不會有吧XD請無視我XD),當初自己為報考研究所讀過的書應該都能評估適不適合自己、發現自己的短板在哪裡。如果是大學生、大學畢業生,本科系或非本科系的學弟妹,以下書目或許可以參考一下,具體教甄筆試會怎麼樣,請到時候再去參考我的「筆試篇」。

文學史書目推薦

先說,具體「為考研究所念書準備」的歷程我N年前是有寫過,指路PTT研究所版: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331881453.A.5C4.html ,裡面有稍微詳細一點的書目介紹跟考研究所申論題的作答技巧心得。
我當年為了考研究所讀的中國文學史有:葉慶炳、劉大杰、袁行霈、王國纓、台靜農,翻了翻龔鵬程。本科系的應該知道這兩行字一個人名就是一套書,自己在大學時中國文學史作為必修應該也用過其中一套當教科書,我會建議大學程度的考生以自己學生時期的教科書為底本做完整套筆記,然後挑另一套參看。非本科系或是想把文學史砍掉重練的學弟妹,我建議以王國纓那套為底本,因為她比較新、以文體分類順時序敘述也很有條理。不過份量上她比葉慶炳那套多,時間心力負荷不來的話依然建議用葉慶炳那套。
另外,高中國文教甄有時也會遇到現代文學史、臺灣文學史的題目,相關的書自然也存在著XD,但我自己是都買了沒看過,我是比較投機地在平時備課時把重要的那些作家好好認識一番、其他一些小咖或者上學時沒學過的作家作品就擺爛了XD。這時候就體現了團體讀書會的重要,在分配作考古題的時候可以運用群體的力量為自己學識的漏洞做補強,畢竟教甄會考的現代文學史、臺灣文學史不多,專門為此找教科書來念是CP值不高的。
列一下我買來擺著好看的這些書:王德威編《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寫法特殊,建議不要把這本當底本教科書用)、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太老了)、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可以當教科書用)、鄭慧如《臺灣現代詩史》(可以用來查詩人簡介,我自己是有把斷代緒論都看過;這兩年另外有孟樊與楊宗翰老師合著的另一套《臺灣新詩史》,我也是買來放著參考)、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太老了,但學界沒有更新且公認權威的作品,現代小說我只針對魯迅和張愛玲分別去找專書跟論文來看)。

思想史書目推薦

依然列一下當年為了考研究所念過的書:勞思光、王邦雄、韋政通、蔡仁厚、張麗珠,當年上學是用勞思光,考研究所是用王邦雄當底本;為教甄準備的思想史的話,我會認為用張麗珠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就夠了XD,而且真的不用唸完,把先秦階段的諸子學說認識好就好。我相信本科系的大學生在上學時會有相關的學分修過,以前有好好上課的話都有打好底子基礎。教甄跟研所的思想史筆試非常不同——研究所的思想史是刷人門檻,先秦諸子思想那叫基本題,搶分關鍵都在後面理學心學那些;教甄的思想史基本上不會超過先秦時期,常考的都是儒家道家法家,考基本的思想特徵或者會直接給你文本要求分析,所以我會認為考生針對自己的狀況(大學時修過哪些專書學分、欠哪些學派比較不熟),再去作針對性的加強,甚至依靠讀書會就好,花死力氣去準備思想史是真的CP值不高啦。非本科系的考生的話,用王邦雄+張麗珠看到先秦為止就好。碩士生的話,像我專業在史學,很沒有哲學腦,就是這樣靠老本過的;因為專業分化所以想補一下思想史的,參考前述;專業是哲學思想的⋯⋯那還看我的意見幹嘛Orz,作思想的都走開啦跟你們這些人合不來。XD

其他學科書目推薦

另外一提,高中國文要求的是廣度而非深度,所以偶爾也會出現跨到外國文學、哲學、社會學的相關題目,甚至經濟學、心理學的東西也會有;我自己是因為大學時雙主修英語系、研究所時跨史學,所以針對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這類理論尚算有點底子,有時候可以憑著自己的女性主義知識硬拉高筆試分數;對這種學科外的理論,考生也不用太驚慌,畢竟你不會、大多數的「別人」也不會,平時自己有興趣看什麼書就多看多反芻,備課期間多留意議題融入可以用什麼東西、專門性地找資料找書來看,然後在讀書會為考古題作準備時遇到相關的題目去了解了解,上了考場盡量言之有物地回應不要留白,我認為也就夠了。
這種可以說是課外書的東西,要開書單我覺得挺奇怪的,但就簡單交代一下我的一些歷程:
我曾經開過「文學中的經濟學」這樣的多元選修,為此自學經濟學,把人家經濟系的教科書拿來硬啃、上網看經濟系的開放式課程,自己評估程度大概在一般商管學院大一學生那邊,等於有修過「個體/總體經濟學」、「經濟學原理」這樣的學分。我這樣的都行,相信你也可以,挑一個別的學院的基本學科去自學,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跨領域專長。
女性主義相關的話,真的就是歷年看過的書去累積,近期的話是與臺大碩班的學弟妹組中國性別史讀書會(用書是日本學者們的論文集《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但不推薦非專業者看),完全沒概念的我反而會建議去youtube搜尋「女性主義」去看人家的科普,然後自己擴而充之去找書看。女性主義我認為不只是理論更是生活態度的一種實踐,有沒有性別意識、那個sense就像是個on/off的開關一樣,新課綱時代因為性別平等教育的議題融入,我想應該老師們或多或少有些概念(吧?),只是差別在教甄時怎麼在申論時show出來而已。這就筆試篇有機會再談。
現代主義、存在主義這類理論,我建議在平常備課時翻一翻相關的論文或者參考教科書,爭取能夠對一個知識點有概念就好。舉例來說,為白萩〈雁〉備課,看看備課用書的補充、翻《臺灣新詩史》的介紹、用「白萩〈雁〉+存在主義」丟google看出來什麼東西,即使是網路上人家的部落格都沒關係。
我們活在網路的世代,學生將來會碰到許多跨領域學科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身為老師自己也要示範遇到知識盲點時該怎麼辦,反正google、wiki就在那裡。扣回到教甄,本科系以外的知識能力就是你在考場上的那「兩把刷子」,我相信有志者都會為自己儲備武器。沒有的話⋯⋯就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擴而充之,even娛樂也行啊,我一個臺大的學長還是研究流行音樂歌詞的、都拿到博士學位了XD,世上無難事的。

讀書會經驗分享

終於要講到我這兩年的讀書會經驗了,以下分別討論:讀書會的利弊優缺、我的讀書會運作模式簡介、給不參加讀書會的考生的建議。

讀書會利與弊

籌組讀書會大家一起為教甄準備、共享資源與視野、互相鼓勵打氣並在應考時相互支援,這是組教甄讀書會的好處。我這兩年與網路上找到的網友(也有代理過同一校的夥伴)共組讀書會,大家彼此信任關係蠻好的,也都很願意分享。
尤其教甄是長期的抗戰,一個人自己念的話首先不一定能保證找准方向、抓到對的施力點,而且自律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通常投入考教甄的人跟考研的學生不同,大學生考研究所可能還有家人可以依靠、也尚且無什麼經濟負累;長期在考教甄的人很多都成家了,沒有讀書會夥伴的提醒、進度死線的督促,上有父母公婆的壓力、老公老婆是神隊友或豬隊友、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在那邊番,要專注讀書作考古題找資料,那還真的心累。最後,沒有讀書會夥伴提供個外在的觀點,哪怕真能自己埋頭做考古題也不容易發覺自己的盲點。除非實習生能夠請指導老師幫忙看,不過指導老師也是一位而已,讀書會人多一點也比較容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嘛。
不過,以讀書會形式準備教甄也是有其風險,如果成員大家都是教甄的菜鳥、都是無頭蒼蠅,那還不如相忘於江湖。對於應屆實習生,我會建議在實習學校要找老師偶爾幫忙帶一下,不一定要是自己的實習指導老師,畢竟會當指導老師的通常比較資深、距離教甄現場比較遠,他們的幫助是在試教跟口試;可以在實習學校中找代理老師共組讀書會、請近幾年考上的新正式教師分享看看,然後在網路上揪個不同學校/經歷/應考經驗的網友,讓讀書會成員的組成背景豐富一點,可以在備考過程中集思廣益激盪出火花。
讀書會還會有的風險是找來的成員本身不妥,比如藏私不願分享、跟夥伴要東西甚至竊取成員的智慧結晶當作自己的,教甄這樣僧多粥少的環境的確有機會讓人看到品格的參差。這種時候讀書會成員們不用怕開口,大家開誠布公把心事說開、無法接受就散夥掰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還有可能有人會覺得讀書會存在的風險是,讀書會反過來拖累自己之類的⋯⋯?如果是進度時程loading帶來的壓力,要嘛是考生自己太忙、要嘛是底子太差跟不上。太忙的那種,我也有過夥伴真的被代理學校凹帶高三+社團+協行,平時就忙吐血只好暫時退出讀書會,忙不忙得過來真的就要自己評估、或是跟夥伴們協調分工;底子太差的,那正是需要其他夥伴們鞭策啊。我本身不要臉點說,筆試我自認底子很好,在讀書會中比較常是我擔任幫其他人的角色,我也不覺得這個讀書會有在拖累我。
簡言之,除非你很明確知道自己在準備教甄過程中需要與不需要什麼,否則我是普遍很推薦有志者都去籌組讀書會的。
再來以下簡單說明我們讀書會的運作模式。

讀書會如何運作

高中國文教甄通常分初試和複試兩關,初試為筆試,獨招通常考申論題、聯招有時候會有選擇題或加考教育科目;複試通常是分教學演示(也就是試教)和口試兩關。
為此,籌組讀書會在「meeting時要幹嘛」就應該要先排好時程。大家都在同一縣市區域可以一週或兩週一聚;跨縣市可考慮線上連線或久久一聚。我們的模式是每週一聚,練筆試跟練試教輪流著來。
練筆試的話,大家要先搜集好上一年度的各校獨招、各區域聯招的考古題(PTT的studyteacher版常有熱心老師幫忙分享;考好幾年的應該都自己要做好記錄),排個schedule哪一週寫哪一間的考古題。我們會在練筆之前先抽籤分配題目預作擬答,meeting時就練筆、彼此交換看並且共同檢討擬答。
舉例來說,本週日我們想要練109北一女中的考題,本週就先抽籤分配,假設我抽到第一題就先去找資料作擬答,大家在約好的時間比如說週五就把自己的擬答彙整到開好的共編文件中,禮拜天meeting時就先計時手寫考古題,寫完交換改後我把自己作第一題擬答的思路、找到的資料跟大家分享,大家討論這份考題、幫忙把擬答修得更好。
以下放幾張我在meeting練筆時的作答(有夥伴分享意見者)。
109桃園高中第二題,給兩篇有關「小確幸」的reading要求命國寫題
109西松高中第三題,要求結合該校願景指標設計多元選修
109北市陽明高中第二題,要求以〈詠史〉和〈飲酒(其五)〉設計議題融入課程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我挑的這幾張都有我自己的盲點,而夥伴們有幫忙注意提醒,也不吝在我寫得好的地方給予鼓勵。
再來說說我們練試教的方式。
首先依然是排schedule,比如說先練核心古文十五篇、然後A類選文、老30篇或是特定版本的選文。
其次,練試教的流程會是:先議課,然後在meeting時上台試教,教完由底下的夥伴假扮評審提問(提的問題可以事先擬定),結束後夥伴們給回饋、修板書或內容,過程會有夥伴幫忙計時錄影,回家自己可以再看影片調整,或是把影片給信任的前輩親友看。
以下放一份我做過的教案,上面的筆跡就是在議課時留下的痕跡。
試教時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結語階段要幹嘛都要先想好
先把板書設計好
簡單說說我的教案格式。上面圖片中是舊版,不過新版也就是擴充之、有越來越多有的沒的要填XD。
我想不管師範體系或是師培出來的,教案多少還是知道要寫,但教案格式這種東西,我認為並不是把它當成一份要填滿的表格,而是用來體現你對教學的想像,所以表格自然可以增減。而且,平時教案寫多了,筆試時遇到課程設計類的題目,也多少有些幫助。
教案上,能夠幫到你怎樣上這一課的東西、在複試時準備室那20分鐘你會需要看到什麼,我是用這樣的思維設計教案的。
另外再附一份新版教案給大家參考吧。
新增的核心問題欄位蠻重要的喔
在教案中準備些漂亮的句子,試教時才可以出口成章
放大考試題給自己抓考點
詳細教案設計相關的心得,我會放在試教篇。先講回讀書會。在meeting議課時,大家主要是針對流程的設計、亮點抓什麼、板書的設計這些項目給意見。
需要留意到,因為試教跟平時上課不同,有沒有考教甄經驗也有影響、有差,所以在讀書會中就是大家用自己的background為你的教學設計作回饋。假設你是個長年代理,可能台風很穩、口條很順,但教學內容沒有亮點或太老套油條,需要磨教案,在meeting時請夥伴幫你「去油」。假設你是個教甄菜鳥,剛代理一、兩年,但有的文本實習跟代理階段都沒有上過,就用教案在讀書會中跟大家交換意見,發掘一下屬於自己的亮點,把寫這份教案當作備課一樣用功為自己累積學養。假設你是個實習生或應屆新人,用教案跟前輩請教也比較能言之有物,在meeting時訓練自己上台的勇氣。Anyway,讀書會就是發揮多數的智慧,大家要熱心分享、彼此幫忙。
再更細緻的針對教案的說明,到時候我寫在試教篇。

不參加讀書會的備考法

當然,我想還是會有人因為各種因素不以讀書會形式準備教甄,但應該不至於會有人像前些年的我那樣兩手空空就傻傻地去裸考了XD,所以這種人怎麼備考,以下是我的小小淺見。
首先,當然還是分別為筆試跟試教準備,筆試的收集考古題資料、排進度寫考古題、請人幫忙看;試教的備課、教案設計、上台演練⋯⋯這些你要確定哪些事自己做得來或是哪方面有資源。
如果想自行準備筆試,考古題基本上studyteacher版都會有熱心老師幫忙po,我會建議你就自己排K書時間,計時下去狂寫就對了。至於寫得對不對、好不好、如何改進,最好是能找到人幫你看甚至幫你改。如果你是實習生,實習學校應該蠻容易向資深老師們開口的;如果你在代理,有時其實麻煩人家個一次、兩次,自己就會不好意思了。如果不寫考古題,至少要瀏覽一下考題趨勢,對於題目要怎麼答自己心裡要有些底、或是自己做點筆記記下答點。
如果想自行準備試教,備課當然是基本功;教案的話,如果要參考我的格式就拿去用沒關係,或是自己作十五分鐘的板書草稿也行,上台練給人家看是一定要的,至少也要錄影下來,自己一邊不好意思也要一邊看完自我檢討、請人家看影片給意見。我其實對自己的試教不算太有自信,自認板書很醜、肢體語言也有很多壞習慣,都是讀書會夥伴跟自己看影片慢慢修過來的(也沒有修得很好我仍然字很醜XD)。若你跟我有點像,也是可以挑戰看看靠筆試考上喔。XDrz
總之,如果要自己備考,我想是真的要有很明確的規劃、自制力,也切忌不要當伸手牌跟人家要東西,請人幫忙看筆試或試教時禮貌都要做到位,人家給不給意見都要抱持感恩的心。

總結

以上是針對讀書、讀書會我的經驗與心得,居然囉唆了七、八千字⋯⋯Orz
其實我一度有想過完全不寫這些東西,畢竟以我的學經歷如今才考上正式真的沒有什麼好拿來說嘴的。不過在這個坑裡蹲這麼多年,大大小小也見識過些世面、有些自己的體會,也有同學、學弟妹在我考上後來問訣竅什麼的,我想或許還是可以寫出來給人參考用。
雖然抱歉的是我真的寫太長太囉唆,但有看到這裡的讀者的話,我想說:教甄的確是很煎熬的一段過程,有的人載浮載沉可能久久不能上岸,自己在職場、家庭各種方面都有開心或不開心的事,甚至熬到懷疑人生、心理不健康的都有;我也是被老朋友鼓勵說不要放棄,才又破釜沈舟、咬牙嘗試再考的,不然我大可繼續在私校待下去。
要怎樣讓自己在教甄過程中撐下去,自己要找到自己的堅持方式,或許是家人親友的支持、或許是自己對夢想的熱情、或許就像我為了尊嚴和心理健康,有理念的人可以走得比較長比較久;倘若你有堅持的毅力,但至今不管是筆試卡關還是複試卡關都還未能上岸,先提醒自己只是時機未到、需要再加把勁。遇到問題多問人、看看考上的人的分享也可,要找到病灶對症下藥,接著就是繼續負重前行。我是備考過程完全沒有家人的支援系統、只偶爾依賴一下讀書會夥伴,算有點走運地考上的。也感謝夥伴們不嫌棄,願意讓我把我自己的擬答和心得這些東西公開。
由於我寫作時有在假設可能會有各種背景的人來看我的分享,所以有些地方講得很瑣碎很細,感謝讀者們也不棄嫌。接下來我會用「筆試篇」和「試教篇」分別說說我的一點經驗和淺見,請待下回分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8會員
77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