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預期與無待的生活方式不可怕

2023/07/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沒有日程安排的一天會是什麼樣的呢?
  • 沒有計劃的旅程會是什麼樣的呢?
  • 沒有期待的人際關係(親人、朋友、情人、同事)會是什麼樣的呢?
  • 沒有預期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呢?
  • 沒有勉強自己的當下會是什麼樣的呢?

在生活的不同面向,對人、事、物都了無期待,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嗎?

大學時,即使不是紙筆記錄,我也會在心裡面過一遍當天要做的幾件事,比如看哪門課的reading、寫論文的粗略大綱、聽一門網課等。

曾經和家人去四川旅遊,我還專門寫了份行程,以PDF的形式發到群裡給家人瀏覽,並且在實際旅遊候過程中帶著家人儘量照計劃進行。

和前男友談異國戀時,明知對方不想回國,也時常忍不住要去想、去問對方什麼時候打算回來。

上面的大多數時候,如今回頭看,大多都沒有按照我的計劃如期進行、沒有因為我的執著而妄想成真,只不過徒勞地給當時的自己積累更多的焦慮、自我質疑和否定。

甚至實踐極簡生活前的自己,並未察覺到學習工作不做日程安排、外出遊玩不定旅行計劃、和異國戀人相處不問相聚何期,也可以是一種選項,「或許可以做行動測試看看,說不定帶來更多的自由、快樂和靈感?」這樣的念頭和想法,當時並沒有產生。現在發現既然有預期、有期待的生活,在我的過往的實踐經驗中並不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成效,那就不如來嘗試看看零預期、無期待的生活方式。

怎麼樣算是零預期、無期待的生活方式?

首先,我想無待的生活原則是不勉強自己,就像極簡布蘭達和維尼找到的極簡公式:

「每個當下,只選擇自己最興奮的事情,努力做到自己能夠做到的最大程度,然後不要帶有任何預期。」

最近一次的大阪旅行,因為去程過於奔波,在到達後的當晚和第二天,我都處於頭暈、食慾不振和噁心嘔吐的情形。這期間躺在大阪住處的床上,有過幾次「好想這一覺睡起來後就能好起來」的想法,可心裡面還有另一個聲音在說:期待身體好起來的念頭,會不會反而難以好起來,不如乾脆不去想「快點好起來」這件事。

或許是身體狀況真的無力支撐我外出,即使到便利商店買個飯糰也無力執行,又或許是我確實想試著聽從內心的想法,不勉強自己,於是將自己的真實身體感受、不想出門的想法告知好朋友。好朋友非常理解,她在外出後,幫我帶回一些可能我合我胃口的餐食,並將我的情況轉達房東,於是當晚我又收到房東姐姐慢火熬製的熱粥、胃藥和退熱貼。(自己真的好幸運、好感恩!)

生病了,但並不期待自己會快點好起來,這樣的想法確實很嚇人,可是我發現當我放下想要快快好起來的念頭後,我反而能更加專注地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不由得隔一陣就詢問自己一些問題:

「剛才很不舒服,我現在覺得怎麼樣?想吃東西嗎?想喝點什麼嗎?吃完這東西後,我的身體感覺如何?我需不需要再去躺一會?在床上側著躺休息,感覺起來似乎最舒服?」

「現在感覺好一些了,有點想要到外面曬曬太陽,我不如出去散散步?散步時,好像腳步放慢,走得比平時的正常步伐更慢一些是讓我覺得更舒服的?」

就彷彿以前生病在家,我的媽媽反覆體察、嘮叨詢問我最新身體狀況般,這次是「內在的我」坐在心裡的小角落,關心、照看這個生病的「外在的我」

其次,無待的生活裡,對於人事物的標準是低到近乎於無、近乎於零。

蔡璧名的學生問她:「莊子說無待,可在感情的世界裡怎麼可能了無期待呢?老師這一生對親人、朋友、情人都沒期待嗎?」她回答:

「朋友的話,能不要害我。親人,樂意見我。情人,心裡有我。」「據實以告,高低隨人,這是屬於我的剛好。容易達成,便容易滿足、輕鬆、快樂。一旦多得,便覺感恩、幸福無比。因此能擁有更豐沛的能量去完成生命中在意的理想與意義。」

我還記得這次大阪旅行的第三天晚上,身體好轉的我和好朋友去住戶附近一家24小時超市。閒逛超市一排排冷櫃、貨架上的食物,當我發現自己食慾滿滿「很想吃耶,這個也想吃,那個我也想嚐」時,我體悟到:原來感覺到「有食慾」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這是原本不期待生病快快好起來的我,意料之外多得的感恩和幸福!

Flore Weng 翁嗡
Flore Weng 翁嗡
少即是力量,少是持有最低限度的生活物品,少是不設立目標專注現在,少是每個當下只做最興奮的事情並盡情享受,少是零預期和無所待,少是擁有自己的原則。最重要的是有勇氣將這樣的信念堅持到底。感恩能來地球玩耍,是喜歡「極簡生活、整理收納、遊牧生活」的玩家。繼續進發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