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無腦新知,會怎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老高抄襲事件,延伸出的一個觀點是,堅持這類頻道很好很棒的粉絲,只是在追求「無腦新知」。

簡而言之,要能無腦輕鬆看,又能得到新知識,但知識是否經過嚴格檢驗,又存在哪些反面意見,則不太重要。

十年來接觸中學生的經驗告訴我,這類無腦新知的需求存在已久,一方面是懶得在休閒之餘太過燒腦,二方面是想獲取聊天甚至吵架時的談資。

譬如我講戰國名家如何論辨「火不燙」(感覺燙的是手不是火)、「卵有毛」(孵出雞來自然長毛)時,偶爾會有學生興奮地抄下來。問他為什麼抄,回答是很好玩,但如果接著講定義與歧義,情況很快就變了。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無腦新知簡直矛盾,類似想省錢卻不肯貨比三家、想變瘦卻繼續狂吃宵夜。

說實在,這或許詭異,卻並非偶然。對一般學生而言,早上六七點起床,上了七八個小時的課,休息時間看個YT頻道長知識,還被要求水準得有多高...這多少有點反人性,至少你沒法期望,追求真知的動力會自然成型,尤其在YT被他們定位成娛樂時。

也就因為如此,這裡最好區分一下知識鏈與知識感:前者是可積累、可檢證、可進展的,後者就只是暫時的感受。

喜歡知識感並無問題,光有一堆知識感卻絲毫推不動知識鏈,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因為這會讓人停留在「我有求知」的幻夢裡,然後在其他時刻,更心安理得地擺爛躺平。

所以重點在於,這類頻道是否排擠掉,你原本能用來建構知識鏈的時間心力。如果你純粹用娛樂的眼光來看老高,而完全不會有排擠效應,甚至能從中學到某種技能(譬如題材編排),那我真心覺得不是什麼問題。

但這事絕不簡單,需要相當程度的自覺。所以朱熹才會提到「夢覺關」的概念:唯有認真格物致知,才能跨越關卡,從幻夢邁向覺醒。

從這角度看,無腦新知的狀況分析起來,類似於半杯水:悲觀者說可惡居然只剩半杯,樂觀者說太好了還有半杯。或用流傳已久的窮國鞋店故事:悲觀者說絕對虧錢,因為窮國人根本不穿鞋;樂觀者說肯定賺錢,因為窮國人都準備擁有第一雙鞋。

同樣道理,我們可以悲觀看待無腦新知的普遍,當然也可以樂觀。這不是非黑即白的狀況,反而很像是如何引導或利用的問題。

尤其是,人們不會總是愛無腦,也不會總是求新知,思維模式尚未定型的學生們尤其如此。就我蒐集的資訊來看,這態度會隨許多因素而上下跳動,譬如敘事技巧、議題性質、年齡高低甚至考試遠近。

至於學生們最終是用網路強化無腦那面,還是新知那面?是停留在知識感,還是推動了知識鏈?那大概就會是很多個,性格決定命運的故事。

截圖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master.wangseal/posts/pfbid0M2Ro4fDRmK26hZ7DQG4aVQ3WrhGEjyJBHgFuoiu5YVdopNk4zwpW1Rb4fYzc6wpZl

raw-image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的創意來自於多方聯想,好的決策立基於彙整工具,有了創意方向與決策理由後,再用論證分析、邏輯推論來檢驗幾個最有潛力的選項。
雖然這一般被視為女權電影,但我想特別談談男性處境:求偶焦慮、心靈雞湯與落後危機。
日前的「金魚榨汁」事件,莫名地被某些媒體說成是哲學課,有必要解釋一番。
前陣子到歐洲走走逛逛,特地來看米蘭的人骨祈禱室。
根據皮凱提的統計,已開發國家的成人平均財富,大約是六百萬台幣,應該取其60%來當全民基金,讓大家都能有個掌控人生的機會。
好的創意來自於多方聯想,好的決策立基於彙整工具,有了創意方向與決策理由後,再用論證分析、邏輯推論來檢驗幾個最有潛力的選項。
雖然這一般被視為女權電影,但我想特別談談男性處境:求偶焦慮、心靈雞湯與落後危機。
日前的「金魚榨汁」事件,莫名地被某些媒體說成是哲學課,有必要解釋一番。
前陣子到歐洲走走逛逛,特地來看米蘭的人骨祈禱室。
根據皮凱提的統計,已開發國家的成人平均財富,大約是六百萬台幣,應該取其60%來當全民基金,讓大家都能有個掌控人生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即便原作者不在意(或基於其他理由不追究),或許作為閱聽人的我們還是要多少在意一下。如果你是老高的粉絲,繼續喜歡他當然也是你的自由。但至少我們不要去說「抄襲也沒關係,我們就是喜歡聽你講」,如果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原創性的話。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前陣子在Threads上學到一個很生動的新詞,叫做「知識的裸奔」。它非常傳神且令人會心一笑地,把握住了那些特別喜歡在網路上發表未經思考和查證言論的行為。這些人不僅大方地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無知,更展現了自己對於自己無知的沾沾自喜。這種行為除了很難看之外,其實也滿妨礙風化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聊聊在新知識技能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將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何種事物上,才能提升整體幸福度。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即便原作者不在意(或基於其他理由不追究),或許作為閱聽人的我們還是要多少在意一下。如果你是老高的粉絲,繼續喜歡他當然也是你的自由。但至少我們不要去說「抄襲也沒關係,我們就是喜歡聽你講」,如果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原創性的話。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前陣子在Threads上學到一個很生動的新詞,叫做「知識的裸奔」。它非常傳神且令人會心一笑地,把握住了那些特別喜歡在網路上發表未經思考和查證言論的行為。這些人不僅大方地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無知,更展現了自己對於自己無知的沾沾自喜。這種行為除了很難看之外,其實也滿妨礙風化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聊聊在新知識技能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將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何種事物上,才能提升整體幸福度。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