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兩段式的 MBA 學位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兩段式的 MBA 學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比較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不同形式的經理人教育,對照其優缺點,所有國家都遵循自己的教育傳統。

美國在教室中進行,德國延長大學研習的年限,日本是在超大型的企業中進行,而法國是利用本國的專業大學教育。

作者質疑英國為何漠視自己「師徒制」的傳統,跟著美國走?

因此,他提倡兩段式的 MBA 學位;第一階段是在加入一個組織前,或剛加入時所上的課程;內容涵蓋所謂的企業語言,學習地點是教室。

這相當於醫學博士課程的第一個階段,或是建築師資格訓練的前一部分。

MBA 的第二階段則要和現有工作經驗有關,是「在職進修」,也將有組織中的導師人物參與。

目前英國大學部不斷孶生的商業課程相當於作者所提及的第一階段,而在職主管的進修課程則對應到第二階段,為結合實務與理論打開了一條路。

英國人在慢慢摸索中,走回早期的傳統。
其實我的博士班也是在英國唸的,雖然不是商學院而是工程相關,因此對於英國所謂的傳統師徒制有點感覺,跟我的博士班指導老師的相處模式,則是比較像他是來協助我的夥伴。
不過這麼一想,其實我在台灣碩士班的指導老師也有點「師徒制」的味道,跟其它老師的實驗室權威式管理還是有些差異。

再來仔細回想我的 MBA 課程,某種程度還是屬於作者說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學習企業語言。

台灣的 MBA 教育主要也是跟著美國走,以教室大班授課為主、個案教學與討論為輔,我們這種專班都是在職進修。

這樣的模式是不是符合作者所講的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則有待商榷。

說真的,在職專班的 MBA 教育應該很難走「師徒制」,聽說現在有為每位學生配業界導師並推出雙導師模式。

但「師徒制」要花費老師許多時間,非專職的業師能撥空聊聊就不錯了,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背景相當有難度。

不過我唸的管理學院倒是相當推崇本書的作者,尤其是「第二曲線」的觀念一再被提及,不管是招生說明會還是新生訓練都拿出來討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的「師徒制」還是有其值得推崇的地方,只是局限於資源及環境因素,推廣不易罷了。

avatar-img
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的沙龍
73會員
442內容數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本來就覺得會很痛苦的事,遇到了反而不會太難過。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本來認為沒這麼困難,但結果超乎預期,這樣就很慘了。舉個爬山的例子,每次登百岳時,我都會收集一下該路線的難易度,讓自己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會合理的分配體力。
這個章節乍看之下有點過於理想化了,因為窄門並非人人能走,這要看手中的資源而定;要是還沒通過窄門就倒了下來,就別提之後能把路越走越寬了。覺得自己有能力、正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看到作者寫的內容會像吸大麻一樣,茫茫然地以為在說自己,殊不知只有少數人才能笑到最後。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人腦往往會高估短期快樂的效益,而想要避開眼前會吃苦的路;刻意選擇先苦後甘,才能夠擺脫這種強大的潛意識傾向。「生命中絕大部分的收穫,通常都是要短期先吃點苦,之後才能獲得長期收益」,劉潤的這個章節給出了很白話的補充說明。
如果本來就覺得會很痛苦的事,遇到了反而不會太難過。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本來認為沒這麼困難,但結果超乎預期,這樣就很慘了。舉個爬山的例子,每次登百岳時,我都會收集一下該路線的難易度,讓自己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會合理的分配體力。
這個章節乍看之下有點過於理想化了,因為窄門並非人人能走,這要看手中的資源而定;要是還沒通過窄門就倒了下來,就別提之後能把路越走越寬了。覺得自己有能力、正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看到作者寫的內容會像吸大麻一樣,茫茫然地以為在說自己,殊不知只有少數人才能笑到最後。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人腦往往會高估短期快樂的效益,而想要避開眼前會吃苦的路;刻意選擇先苦後甘,才能夠擺脫這種強大的潛意識傾向。「生命中絕大部分的收穫,通常都是要短期先吃點苦,之後才能獲得長期收益」,劉潤的這個章節給出了很白話的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