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之後,生活中開始出現各種大小的考試,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套自己思考過的教養「信念」,真的會被每天細碎的行程壓垮,到最後,搞得大家很緊張,當然也會順帶忘了,身為父母的我們,真正需要幫助小孩,該是什麼?
那,我們到底想要小孩成為怎麼樣的人?大家都說以終為始,但是到底要怎麼樣的「終」呢?
我在〈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這本書中看到了,「快樂」是有方向可以執行的。我們的終極目標,不就是希望他成為一位快樂的大人?而所謂的快樂,不是每日無所事事、想吃什麼就吃,玩什麼就去,這些只會更空虛。
我從這些可以執行的任務,陪著家長轉換成養育小孩的方向,不過與其說是養育小孩,還不如說是在穩定家長,看清小孩可以成長的方向。在生活中,不要輕易因為學校的狀況,搞得大家身心俱疲。
那我們到底可以陪著小孩執行哪些面向呢?
與其在家寫評量,我們應該要多帶小孩出門,讓小孩知道,外面有更多有趣的事情,不只是去湯姆熊、逛百貨公司及遊樂園,而是常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可以幫自己成功地轉換心情。
身為學生,目標還不多嗎?作業要寫完、考試要考好、老師的話要聽、爸媽的話要做等等。但是這些目標都是眼前的目標,我們要讓小孩眼光放遠,為了未來而做事情,例如:將來想當工程師,現在就應該為了各種基礎能力的養成而付出努力;將來想要當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就該花時間多培養軟實力。
事情發生就發生了,當然,可以快速接受並且轉換心情,也是個超能力。但是,我更希望小孩在學生時期發生狀況了,他們能夠有能力去解讀事件,看懂事情的脈絡,可以幫助未來的他去發現原因,找到解決方法,而不是只會坐在原地,事情發生,只剩「抱怨」這條路可以走。
我們當然希望小孩是個可以順利解決問題而不是坐以待斃的人,我會覺得關鍵原因在於:持續學習。這裡的學習,並非只有閱讀這條路,但是閱讀會是我想要幫孩子培養的重點學習管道,閱讀真的太重要,不僅是解決問題,也是穩定自己的大好方法。
在生活中,陪著小孩一起發現,其實跟其他人聊天,可以學到想法;觀察別人做事,可以學到技法;多多創造經驗,更可以讓自己親身體驗許多道理。
當小孩樂於學習,樂於發現學習的樂趣,自然就會減少抑鬱的狀況。
小孩在校如有自然發展出來的交友圈,我們可以帶著小孩多去看朋友展現出來的特質,多去思考朋友行為的原因。如果小孩在校無法順利的維持交友關係,身為家長的我們,也可以扮演主動的角色,主動相約家庭出遊,透過一次次的出遊,看懂小孩人際互動的模式,進而協助如何維持關係。
想要與他人好好、長久的經營友誼,到底該怎麼做?有遇到就聯繫,沒有就算了?有事情要別人幫忙再去找他們?「主動」的關心、如何聊天不冒犯他人等等,還有很多比功課還要重要的事情。
當我們放眼未來,將小孩未來的樣子清晰化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功課以及考試,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小孩的「工具」,我們該在意的不是這些工具表現得如何,而是透過工具,教會他們更重要的事情。
例如:小孩被老師反應,成績嚴重落後,程度不如班上同學,我們不應該整天緊張著期末考要考幾分才OK,而是要一起全面分析、尋找如何學習的方法,因為學習的方法在未來,相當重要。又或者,小孩在學校被反應畏縮、會說謊,我們該擔心的是小孩解讀事情的角度,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表現以及可以使用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目標都是需要長時間才有辦法執行的,只有長期陪在小孩身邊的父母,才有辦法執行這些長期任務。學校的大小事情也很重要,因為這些任務都可以幫助我們看清,還有哪些面向可以持續努力。
我們希望自己,或者是我們的小孩,成為什麼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