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釀影評|《愛情影片》:成長、凝視與電影魔法

更新於 2023/08/27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十誡(Dekalog)系列」中的《愛情影片》 與其延長版《情路長短調》(A Short Film About Love,1988)(註1),可能是影史上關於暗戀及愛人凝視的作品中,最極致淒美的例子。究竟「偷窺狂」故事如何被描繪得浪漫動人?是否藉導演調度的妙手,美化了以愛之名行使的隱私侵犯?

談論電影衍生的道德問題前,我們不可忽略奇士勞斯基及編劇搭檔皮爾斯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的創作實力,十誡系列以聖經誡律為發想,每一集給予角色們一個兩難情境,以此探討陳舊的宗教誡律,如何至今仍顯現於波蘭小社區的平凡居民身上。合作無間的兩人,十分擅長將「概念先行」的主題企劃,轉變為角色活生生的日常,他們鋪排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建構出人物的細節及複雜性,藉之折射出行為背後巨大的心理動機,並帶領觀眾瞥見更龐觀的社會脈絡及環境影響,進而與角色產生共情。

《愛情影片》援引的誡律本僅是「不可姦淫」,奇士勞斯基立下「偷窺」、「意淫陌生人」的大設定後,便抽絲剝繭地以鏡頭緩緩深入這名在郵局上班的 19 歲男孩湯姆(Tomek)的生活──湯姆每晚固定用望遠鏡窺視小區對棟女子,算準時間以眼神迎接她下班返家,並會準備好食物與她「共進晚餐」,他比任何人都曉得她的瑣事,知道她時鐘發條鬆了,特地寄一個送她,他見證她來來去去、難以長久的戀愛關係,忌妒她交往過的男人,更心疼她受情所困而暗自神傷的頹態。

窺視持續了一年,湯姆的「戀愛感」不斷加深,膽子也漸漸變大,開始試探、踩線,介入女子的生活。先是藉工作之便攔截信件,發送假的領款單使女子前來郵局櫃台,只為了近距離見到她,更多兼一份送牛奶的差,每日清晨貼近她的家門,甚至在女子與男友準備親熱時,播打電話謊報瓦斯外洩,請工人登門打斷。

raw-image

*男孩成長必修課──性、暴力與陽剛特質*

奇士勞斯基刻畫看似走火入魔、無可救藥的單戀,只是為了讓青春期男孩轉大人嗎?完滿角色曲線之餘,該如何見微知著,從湯姆身上映射出更廣闊的青少年群體?

《情路長短調》中提前揭露了湯姆特別的身分背景──原來他出身孤兒院,只是借住在去敘利亞當兵的朋友馬欽家,一方面體驗家庭生活,一方面緩解馬欽母親空巢期的寂寞,而阿姨從頭到尾都知悉湯姆的偷窺嗜好,電影後段湯姆向女子承認:偷窺用的器具,甚至這份單向、炙熱的愛,都是由馬欽「交接」下來的,兩人不僅會交流意淫女子的心得,還替她取了戲謔的代號。

若把陽剛特質粗略地拆分為「性」與「暴力」,馬欽離家當兵,行使由國家授權的合法暴力,是成為社會認證的合格男人之必經考驗,尚未踏上此旅途的湯姆,一個內向、孤僻、缺乏社交網絡的男孩,則是接收馬欽遺留、傳承下的「功課」,感受性並學習愛。

馬欽的單親母親身為女性,或許缺乏與男孩們溝通的語彙,生活在父權結構之下,她也認同男孩成長需要性的投射對象,護子心使然,使她知情卻容忍兒子及充替兒子角色的湯姆進行道德上有缺陷的偷窺,而對棟的性感女子,等於是兒子們免費的「情慾導師」。

但是,母親仍會害怕湯姆過分沉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時常若有似無地試探他的感情狀態,以過來人經驗告訴他女生會期待男生主動追求,藉此鼓勵他去找個「真的」對象,《情路長短調》中特意讓母親在湯姆面前觀看選美節目,他卻對電視螢幕中的美女們興致缺缺。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10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素還真》離好電影肯定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仍要肯定在視覺革新持續做出的努力,不同於《聖石傳說》使用外景拍攝形塑真人電影的質感,採用等身的搭景布置,所有細節卻幾乎與實景無異,精緻的大殿、秀雅的半斗坪、玄幻的麒麟洞、荒蕪的山川地景,一切是如此真實細膩,考究的光影變化將搭景道具可能造成的出戲影響降到最低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在環境、性別、種族議題下長大的 Z 世代觀眾,往往也重視電影背後包裹的議題,以及對於時代的映照──單純的砍砍殺殺、裝神弄鬼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Z 世代觀眾與創作者追求的不是高深莫測,但也不甘於單純的無腦血漿,即使有些老一輩的創作者嫌棄 Z 世代難搞,但如此的訴求確實造就了新一波的恐怖片浪潮。
第一代移民的孩子長大以後,遂將複雜的家庭史拍成了電影。《夢想之地》是回望長輩與自己的差異,以及在隔閡裡仍不滅的緣份;《飯捲男孩乖乖睡》則紀錄下在異地成長之艱辛與尋根之旅;《之前的我們》的書寫發生在更久的以後,第二代移民已經長成大人、成為「道地」的紐約客後,與闊別十二年的韓國青梅竹馬重新聯繫上的因緣。
這些故事有著滿載爆發力的跌宕情節、高度原創性的設定、主要人物都透著一份迷人但難以穿透的曖昧性,海史密斯這個名字多年以來,也就連結著這些作品的膾炙人口。書「太好看」了,那麼環環相扣又緊湊,那麼無一絲鬆懈的連續性,以致於讓人們忽略了在這些書頁後頭,竟是一個在某種意義上不相像、拼湊不起來的崎嶇靈魂。
作為非典型愛情作品,《戀夏500日》劍走偏鋒,雖然試圖挖掘愛情的醜陋,卻又把它包裝成一則尋常的失戀故事,然後在敘事的過程中,持續埋下各種不對勁,讓人開始懷疑失戀者的說詞,甚至開始思考「失戀」是否就代表毫無過失?純粹的受害者,會不會只是一廂情願?
《素還真》離好電影肯定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仍要肯定在視覺革新持續做出的努力,不同於《聖石傳說》使用外景拍攝形塑真人電影的質感,採用等身的搭景布置,所有細節卻幾乎與實景無異,精緻的大殿、秀雅的半斗坪、玄幻的麒麟洞、荒蕪的山川地景,一切是如此真實細膩,考究的光影變化將搭景道具可能造成的出戲影響降到最低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在環境、性別、種族議題下長大的 Z 世代觀眾,往往也重視電影背後包裹的議題,以及對於時代的映照──單純的砍砍殺殺、裝神弄鬼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Z 世代觀眾與創作者追求的不是高深莫測,但也不甘於單純的無腦血漿,即使有些老一輩的創作者嫌棄 Z 世代難搞,但如此的訴求確實造就了新一波的恐怖片浪潮。
第一代移民的孩子長大以後,遂將複雜的家庭史拍成了電影。《夢想之地》是回望長輩與自己的差異,以及在隔閡裡仍不滅的緣份;《飯捲男孩乖乖睡》則紀錄下在異地成長之艱辛與尋根之旅;《之前的我們》的書寫發生在更久的以後,第二代移民已經長成大人、成為「道地」的紐約客後,與闊別十二年的韓國青梅竹馬重新聯繫上的因緣。
這些故事有著滿載爆發力的跌宕情節、高度原創性的設定、主要人物都透著一份迷人但難以穿透的曖昧性,海史密斯這個名字多年以來,也就連結著這些作品的膾炙人口。書「太好看」了,那麼環環相扣又緊湊,那麼無一絲鬆懈的連續性,以致於讓人們忽略了在這些書頁後頭,竟是一個在某種意義上不相像、拼湊不起來的崎嶇靈魂。
作為非典型愛情作品,《戀夏500日》劍走偏鋒,雖然試圖挖掘愛情的醜陋,卻又把它包裝成一則尋常的失戀故事,然後在敘事的過程中,持續埋下各種不對勁,讓人開始懷疑失戀者的說詞,甚至開始思考「失戀」是否就代表毫無過失?純粹的受害者,會不會只是一廂情願?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每一次重溫《愛在黎明破曉時》,浪漫感逐漸稀釋,時間感持續放大。最終,我也分不清楚自己是在感嘆席琳與傑西的愛情不再如剛相識時的單純,或是在感嘆自己的老去與不再輕盈的心靈?想想,能夠跟著心愛的電影角色一起走過:青澀、理想、埋怨、妥協等不同階段的人生,不也是一種「詩意化的日常生活」表現嗎?
Thumbnail
導演山姆沙迪克的首部短片《Darling》寫的是跨性別舞者與年輕男孩的愛情故事,延續此作發展成劇情長片的《愛情美樂蒂》(Joyland),將更多巴基斯坦的社會議題帶進電影,於是愛情不再只是兩個人的戀愛,生活也不再只是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Thumbnail
「可惜你今天已別去了,可惜那秋天已別去了……」片尾曲如此唱著,1987 年紐約之秋已成過去,世貿雙子星也不再,但這部作品讓觀眾夢回港產愛情片黃金年代,也夢回那條仍懷揣美國夢的唐人街。不知不覺,這段童話竟越看越清晰,越想越銘心。
Thumbnail
中二癡情男苦追可愛女神,對於這樣的狂愛我們不是非要買單,藉小說中粉紅女調侃阿綸的形容:九把刀宇宙中的愛情觀確實非常「自我」。關於「一萬年都不會改變」的愛情神話,可以是貽笑大方的天真謊言,也可以是震懾人心的信念。關鍵在於,觀眾能不能從中感受到那滿腔的孤勇與無法撼動的篤定,若可以,故事就有了動人的生命。
Thumbnail
以前我聽〈Back to Black〉的「而我走上崎嶇之路,用光了籌碼,回歸一片漆黑」這段歌詞,想的是自己的心事,直到艾美.懷絲的人生故事完結後,我驚覺那段幾乎像是對未來悲劇的預言。再回到今日,看看布蘭妮的新聞,我忍不住想,當又一個偶像明星發出求救訊號、拒絕生命被他人掌控時,我們這回能否來得及救她?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Thumbnail
《真寵》以宮中的愛情故事,呈現關係中的政治互動,暗示權力是一場又一場的兒戲,也是一幕又一幕的假動作,而國家的治理是建立在恩怨情仇與詭計權謀之上,從來不是理想主義的愛國愛鄉,更別提恩澤廣被的親民愛民。假若女王與寵信間的真愛論調,隱藏的是自肥的算計,兩黨宣稱的愛國真理,應當也都是自私自利的政治權術⋯⋯
Thumbnail
當我們是在現存世界中找尋愛與存在的價值,會發現與另一個人面對面時,不存在宗教禱文中那種最好與最高等的愛,因為那是一種沒有身體參與的愛。但我們不應就此對人性採悲觀態度。人的有限性的確來自身體,透過其我們感受痛苦和精神的墮落,但也是透過這無法與靈魂分開看待的肉身,我們以行動、以撫觸去傳達愛。
Thumbnail
有時候,在激烈情緒上頭做出的決定、說出口的話,只在一念之間就將後頭的道路定了型。看完《愛,留在海灘那一天》,我的人生目標多了一項:不要再生成任何將令我不斷抱著困擾與追悔回顧的記憶,不要再製造出窮其一生都沒機會再打開的結。我希望能持續大步往前走,而不是被冰封在某個永凍的時空。
Thumbnail
<p>《相愛相親》是張艾嘉自 1981 年以來所執導的第 14 部電影,可以同時自編自導自演,把三件事一起做好的女性影人,放眼世界影壇,除了芭芭拉.史翠珊之外,恐怕也只有張艾嘉能做到這種境界。</p>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每一次重溫《愛在黎明破曉時》,浪漫感逐漸稀釋,時間感持續放大。最終,我也分不清楚自己是在感嘆席琳與傑西的愛情不再如剛相識時的單純,或是在感嘆自己的老去與不再輕盈的心靈?想想,能夠跟著心愛的電影角色一起走過:青澀、理想、埋怨、妥協等不同階段的人生,不也是一種「詩意化的日常生活」表現嗎?
Thumbnail
導演山姆沙迪克的首部短片《Darling》寫的是跨性別舞者與年輕男孩的愛情故事,延續此作發展成劇情長片的《愛情美樂蒂》(Joyland),將更多巴基斯坦的社會議題帶進電影,於是愛情不再只是兩個人的戀愛,生活也不再只是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Thumbnail
「可惜你今天已別去了,可惜那秋天已別去了……」片尾曲如此唱著,1987 年紐約之秋已成過去,世貿雙子星也不再,但這部作品讓觀眾夢回港產愛情片黃金年代,也夢回那條仍懷揣美國夢的唐人街。不知不覺,這段童話竟越看越清晰,越想越銘心。
Thumbnail
中二癡情男苦追可愛女神,對於這樣的狂愛我們不是非要買單,藉小說中粉紅女調侃阿綸的形容:九把刀宇宙中的愛情觀確實非常「自我」。關於「一萬年都不會改變」的愛情神話,可以是貽笑大方的天真謊言,也可以是震懾人心的信念。關鍵在於,觀眾能不能從中感受到那滿腔的孤勇與無法撼動的篤定,若可以,故事就有了動人的生命。
Thumbnail
以前我聽〈Back to Black〉的「而我走上崎嶇之路,用光了籌碼,回歸一片漆黑」這段歌詞,想的是自己的心事,直到艾美.懷絲的人生故事完結後,我驚覺那段幾乎像是對未來悲劇的預言。再回到今日,看看布蘭妮的新聞,我忍不住想,當又一個偶像明星發出求救訊號、拒絕生命被他人掌控時,我們這回能否來得及救她?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Thumbnail
《真寵》以宮中的愛情故事,呈現關係中的政治互動,暗示權力是一場又一場的兒戲,也是一幕又一幕的假動作,而國家的治理是建立在恩怨情仇與詭計權謀之上,從來不是理想主義的愛國愛鄉,更別提恩澤廣被的親民愛民。假若女王與寵信間的真愛論調,隱藏的是自肥的算計,兩黨宣稱的愛國真理,應當也都是自私自利的政治權術⋯⋯
Thumbnail
當我們是在現存世界中找尋愛與存在的價值,會發現與另一個人面對面時,不存在宗教禱文中那種最好與最高等的愛,因為那是一種沒有身體參與的愛。但我們不應就此對人性採悲觀態度。人的有限性的確來自身體,透過其我們感受痛苦和精神的墮落,但也是透過這無法與靈魂分開看待的肉身,我們以行動、以撫觸去傳達愛。
Thumbnail
有時候,在激烈情緒上頭做出的決定、說出口的話,只在一念之間就將後頭的道路定了型。看完《愛,留在海灘那一天》,我的人生目標多了一項:不要再生成任何將令我不斷抱著困擾與追悔回顧的記憶,不要再製造出窮其一生都沒機會再打開的結。我希望能持續大步往前走,而不是被冰封在某個永凍的時空。
Thumbnail
<p>《相愛相親》是張艾嘉自 1981 年以來所執導的第 14 部電影,可以同時自編自導自演,把三件事一起做好的女性影人,放眼世界影壇,除了芭芭拉.史翠珊之外,恐怕也只有張艾嘉能做到這種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