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0

「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如果我們願意衷心奉行經教,而且不改初衷,持之以恆,必然證得清涼之境。

真的嗎?

或者,我們換個含蓄一點的問法,天道真能彌合人間現實與天道理論之間巨大的罅隙嗎

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行將作結之際,寫了一篇感慨萬千的贊語。他在列舉了不少與理論背反的例證之後,先引《道德經》的名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緊接其後的,便是一個擲地有聲的巨大問號:「是邪非邪?」

大白話是:古有明訓,天道必然護佑善人──真的假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理論或說理想。明擺在眼前的現實卻是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因果報應全然顛倒。其中犖犖大者更是明白載記在史冊,為大眾所周知。設若果報恆常錯亂,那我們還要堅持做好人嗎?

「善惡到頭終有報」。凡俗的肉眼通常望不到盡頭,果報顛倒的結論因此不難得出。轉換成宗教的解讀,如果能以「壘望絕觀」的超然之眼看待此生,當然可以從無限生命的超越視野得出迥異於俗世報應的理解。但跳脫無形生命前後相續的宗教視野,仍然可以有足以安身立命的現世解讀

raw-image


佛陀駐世時,曾主動提問心有大惑的弟子:學佛會讓我們免除災厄嗎

弟子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佛陀主動給出了答案:不會。

如果學佛不能讓我們無災無難,免於災厄的侵擾,那我們還學佛做什麼?

佛陀道是:行走人間世,遭遇困頓有如中箭。不曾學佛,或者學得不夠通透,很容易一箭倒地。等到好不容易站起身後,踉踉蹌蹌的步子在在擺明內傷已深。前一箭的傷痛未完,後一箭又倏忽而至,解決不了的傷痛遂留下瘡瘢無數。一般凡夫,可能從此倒臥在地,再也無力起身前行。

學佛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說:學佛只是讓我們得以在一箭射來的時候,平心靜氣地接受中箭的事實,而後忍痛拔除,讓時間逐漸療癒傷口。一箭過後,洞明後續必然還有許多其他不知何時到來的箭,可無礙於繼續前進的腳步。

學佛不學佛,學道不學道,最後的分野在能否煉得清淨心,面對任何處遇而仍然不改其志;絕不是妄想化困境作清靜,無災復無難。

同屬天帝教基本經典的《奮鬥真經》有一句足以唱和的經文:「鉞除棘厄十方步」。悟透經教,不在長保平安,而是逐漸鍛鍊,因此愈加有力,得以掄起更大的斧鉞,斬斷叢生的荊棘。

raw-image


宗主歸天之後,坐鎮無形運化。老前輩超幽渡冥的願力不變,廿字的法力也的確不可思議,但終有其邊際。《天德行品》曾經收錄宗主的一段聖訓:

查得中韓來此無依陰魂一百七十二萬六千三百四十三名,首肢不全,已將蓮花醫補痊癒,現齊列天德之門,准送往蓮花世界,再行修養。但因彼等欠德,雖無形特恩化渡,尚難超拔。(卷三,彌羅法會)

借助仙佛的大慈悲願雖有拔渡的可能,只是仙佛願力再大,終不能漠視天道的限制。德行嚴重不足,超拔的槓桿再大,也難起作用。公元二○○○年,時任天帝教第二任首席使者的維生先生,也曾上表奏請上帝廣開地獄之門,願心誠然可感,但太虛子老前輩很快下達指示:

當茲天滿、地滿、人滿之時,本地球爰有三期浩劫之臨,維生首席使者悲願宏深,踵繼一炁宗主之德,力而效行。維生首席使者出自肺腑之言,天人動容,五教聖人以還,人間有此願力者,多矣!而真能具足條件付諸行動者,鮮矣!乃因立此大願之人需有靈肉布施,不惜靈肉俱毀之決心,更需有天命之交付,否則貿然而作,妄開地獄之門,諸獄無以真正得渡,則獲罪於天。

太虛子老前輩的指教不難理解:徒有一念之仁不足以濟世,遑論拔渡地獄眾生。

一旦對宇宙運行的定理有通透的理解,便知天帝教教義何以一再強調:意圖自在往來三界十方,憑藉的不是人間有形的資糧,而是無形界的功德與正氣。性靈的功德愈高,正氣愈強,轉換成的能量愈高,愈有能力在高次元、高能量的天界生存。在香煙裊裊中喃喃祝禱,一心企盼仙佛應許一己的諸多願望,那是尋常信眾對無形一廂情願的想像,既不符合宇宙運行的真相,也不合乎仙佛的期望。

仙佛期於人間信眾者,向來是如實依理,在天地間成為表裡如一的善士。擺脫肉身之後,方有資格在靈界自在生存。王志謹在《盤山語錄》中就收錄玄真教高人馬鈺的一段教示:「修行人若玄關不通,當以有為處用力立功立德,久久緣熟,自有透處,勝如兩頭空擔,不能無為,不能有為,因循度日。

認清此一大義,回頭審視〈天德讚〉,便不難理解,理應歌功頌德的讚文,只是輕描淡寫帶過;讚文以「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作結,殷殷期許誦經者深體經典教化,修潔己身以深入清涼之境

禮敬仙佛的重點,從來不在行禮如儀,而是信願行的如實踐履,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教誨:「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空口唱誦,經文宛如風過水無痕,經威只是憑空想像的虛文。

意圖轉動經威,口誦之外,還得切實力行。

#天帝教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 #黃敏警 #超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5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活佛老師曾在《道脈傳承路》慈悲:「誠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你明理之上。」本書用淺顯的文字,幫助有志學道的人破解迷惑,行走於菩提覺路,在閱讀過程中,能一步步反思、修改、調整自身狀態,使智慧成澄明。 西元二○○二年,光慧文化創辦人不休息菩薩慈示出版《覺路指南─白話譯註》,
Thumbnail
活佛老師曾在《道脈傳承路》慈悲:「誠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你明理之上。」本書用淺顯的文字,幫助有志學道的人破解迷惑,行走於菩提覺路,在閱讀過程中,能一步步反思、修改、調整自身狀態,使智慧成澄明。 西元二○○二年,光慧文化創辦人不休息菩薩慈示出版《覺路指南─白話譯註》,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 1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 1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0 「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如果我們願意衷心奉行經教,而且不改初衷,持之以恆,必然證得清涼之境。真的嗎? 或者,我們換個含蓄一點的問法,天道真能彌合人間現實與天道理論之間巨大的罅隙嗎?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0 「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如果我們願意衷心奉行經教,而且不改初衷,持之以恆,必然證得清涼之境。真的嗎? 或者,我們換個含蓄一點的問法,天道真能彌合人間現實與天道理論之間巨大的罅隙嗎?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Thumbnail
○凡人行善皆是以自己的錯謬想法去做,表面上好像是行善,事實上卻是作惡,等遇到災禍、困難、詐騙、失財等不如意之事,就說行善是無用功,父母所教導、祖宗經典、佛法皆是騙人之語。 但真是這樣嗎? 實則應該以聖賢經典為標準,因天地鬼神與聖人同是非、同取捨,想要事事如意,就該學習孝親尊師,忠信誠實等聖人知見!
Thumbnail
○凡人行善皆是以自己的錯謬想法去做,表面上好像是行善,事實上卻是作惡,等遇到災禍、困難、詐騙、失財等不如意之事,就說行善是無用功,父母所教導、祖宗經典、佛法皆是騙人之語。 但真是這樣嗎? 實則應該以聖賢經典為標準,因天地鬼神與聖人同是非、同取捨,想要事事如意,就該學習孝親尊師,忠信誠實等聖人知見!
Thumbnail
儘管大家都知道,學佛修行的目標,就是為了「脫離三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然而,除了出家人以外,大部分的學佛朋友,內心甚至潛意識都還是渴求著「福報」。 因此,佛法也有個法門,名為「福慧雙修」。 但所謂的法門,也只是個方便工具,如同讓凡夫或善男子善女人...
Thumbnail
儘管大家都知道,學佛修行的目標,就是為了「脫離三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然而,除了出家人以外,大部分的學佛朋友,內心甚至潛意識都還是渴求著「福報」。 因此,佛法也有個法門,名為「福慧雙修」。 但所謂的法門,也只是個方便工具,如同讓凡夫或善男子善女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