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規約可否禁止住戶經營或出租給餐飲業、小吃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A為社區大樓其中一戶店面的區分所有權人,A將其店面對外出租,有小吃店業者願意承租,雙方簽訂租約後,該社區大樓管理委員會表示本社區規約已經約定「住戶不得在大樓內經營餐廳及麵、飯、麵包等食品、小吃業等行業」,這是為了保護社區住戶的生活品質,所以大樓管理委員會禁止小吃店業者營業,業者無法做生意,因此拒絕向A支付租金。
A能不能主張此規約約定無效呢?

何謂規約?

規約是公寓大廈區分所有權人為增進共同利益,確保良好生活環境,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之共同遵守事項,為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12款所明定。

規約的內容有限制嗎?

規約是以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由多數區分所有權人形成集合之意思表示而成立,乃具公寓大廈全體區分所有權人間「私權、團體契約」之自治規章性質,依團體法制原理,當得拘束公寓大廈內全體區分所有權人與住戶。然而,如規約之內容有違背強行規定、公序良俗或違反誠信原則、權利濫用之情形,約定自屬無效。區分所有權人或住戶亦具確認利益,得提起確認規約無效之訴訟,保護私法上之權益。

結論

如果,查詢該店面所座落之土地,經營餐飲業、小吃店符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等相關規定,案例中的規約所保護的住戶公共利益,未顯然大於A個人的財產利益,應屬於違反公序良俗,構成權利濫用,該規約約定無效。
提醒!
有公寓大廈管理問題或是規約問題,可找專業律師協助。
實務見解:
按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不得以法律加以限制。此觀憲法第15條、第23條規定自明。又人民營業之自由為憲法上工作權及財產權所保障,是有關營業許可之條件,營業應遵守之義務及違反義務應受之制裁,依憲法第23條規定,均應以法律定之,其內容更須符合該條規定之要件。再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條第1項、第15條第1項之規定,區分所有權人除法律另有限制外,對其專有部分,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並排除他人干涉;住戶應依使用執照所載用途及規約使用專有部分,約定專用部分,不得擅自變更。而所謂規約,係指公寓大廈區分所有權人為增進共同利益,確保良好生活環境,經區權人會議決議之共同遵守事項(同條例第3條第12款參照)。是除有符合憲法第23條之法律明文者外,不得任意限制公寓大廈專有部分之使用、收益及處分權,而規約對於區分所有權人專有部分利用之限制,是否符合同條例第5條所定區分所有權人利用專有部分不得有妨害建築物之正常使用及違反區分所有權人共同利益之情事,固應就行為本身之必要性、行為人所受利益以及給予他區分所有權人(或住戶)所受不利益之態樣、程度等節權衡比較,但仍不得抵觸都市計畫法及建築法等法令規定。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及建築物使用限制,乃為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並促進市、鎮、鄉街有計畫之均衡發展,及實施建築管理,以維護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及增進市容觀瞻等目的所訂定(都市計畫法第1條、建築法第1條參照),而具有更高之公益性,是規約內容如與前揭法令有抵觸,自難認其合於公共秩序或屬正當權利之行使,依民法第72條、第148條第1項之規定,應屬無效。(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重上字第644號民事判決參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找律師推薦嗎?這裡會告訴你律師如何收費、如何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律師,以及免費法律諮詢的陷阱。法律充斥於生活之中,舉凡公寓大廈管理、不動產、詐騙、毒品、離婚、繼承、保險、債務、車禍、智慧財產等等。用白話的文字和小故事,搭配法院實務見解,讓你用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學習到實用的法律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甲管委會是X社區管委會,乙是X社區住戶,某日乙回家發現自家外牆被掛上招牌,乙認為甲管委會未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由伊及其他區分所有權人出席參與表決,逕由其開會作成社區大樓外牆出租的決議,乙認為此舉不尊重他,且該會議沒經過他的同意是侵害行為,一狀告上法院,誰有理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不動產仲介在交易過程中的法律責任與履約問題,分析甲、乙、丙三方在不動產買賣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行為及其影響,尤其是關於定金的規定及其後果,並針對不履約的情況提出法律見解,提供讀者深入瞭解不動產交易的法律框架及實務操作,特別是對於委託仲介的合約內容及相關責任。
Thumbnail
商圈推動與租金維持策略 針對特定商圈,如新崛江,發起特定商圈發展計畫,三方角色有政府、地主(出租者)、承租商(承租戶),提出一個商圈規則,規定商圈產業有補助,規定地主依租出去時間產生獎懲、規定承租方若營利要回饋等方案,產生三方博奕,政府與地主、政府與承租商、地主與承租商三方各為制約、各為鼓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共享廚房的概念,尤其適合租屋族與不常下廚的群體。共享廚房提供各種廚房設備與食材,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煮食、學習烹飪技術或交友。而且此模式不僅有利於個人需求,還能成為商業宣傳的平臺。文中介紹了收費方式、預約流程、使用標準,並思考共享廚房的未來發展。這是一個結合創意與實用功能的理想選擇。
Thumbnail
案例: 在大規模流行病疫情流行一段期間,乙認為自己有是獨門生意,必然不受流行病影響;遂向甲承租不動產,並約定違約金條款,乙提前終止租約,甲依照約定將將違約金從擔保金扣抵,乙不服以甲為被告,向法院提出不當得利告訴,有無理由?
Thumbnail
老李最近中年轉職想加盟餐飲店開創事業第二春,但在簽訂加盟契約時,卻發現加盟總部有設定一項競業禁止條款,條約內容是:「本契約終止後,加盟主於三年內不得以自己或第三人名義,從事與本連鎖體系相同或類似之營業項目及餐品販售。若有違反,加盟主應支付懲罰性違約金50萬元。」 對於法律條文不熟悉的老李來說,這樣
出租人想依據危險及老舊建築物重建房屋,雖然符合土地法第100條「重新建築」的規定,但「重新建築」強制收回房屋僅適用在不定期租約,定期租約並不適用,因此出租人在簽訂租約時,如日後可能有重建之必要,應在簽約時告知承租人或特別載明老舊改建時承租人必須配合搬離,以免出租人重建計畫無法進行。
Thumbnail
服務業要做生意,除非自有店面,否則大多租店面開店。在多數情況下,房東和承租業者都是簽定期租約。如果業者生意不好,就會面臨一個問題:生意不如預期,可以提早終止租約嗎?當遇到業者問終止店面租約的問題,我第一個建議是請業者拿出租約來確認條款。看租約有沒有約定承租業者於期限屆滿前可以終止契約。
都市更新程序繁雜,涉及法律、估價、營建等程序,相信並利用政府建構的審議制度及權利變換方式,是進行都更最好的實施方式,避免以合建方式導致地主彼此間或對建商的不信任。先出具同意書,讓都更程序開始進行,在發現公開展覽的事業計畫中,低於同意書所記載的分配比率,地主可在期滿前撤回同意,保障自身權益。  
Thumbnail
甲管委會是X社區管委會,乙是X社區住戶,某日乙回家發現自家外牆被掛上招牌,乙認為甲管委會未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由伊及其他區分所有權人出席參與表決,逕由其開會作成社區大樓外牆出租的決議,乙認為此舉不尊重他,且該會議沒經過他的同意是侵害行為,一狀告上法院,誰有理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不動產仲介在交易過程中的法律責任與履約問題,分析甲、乙、丙三方在不動產買賣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行為及其影響,尤其是關於定金的規定及其後果,並針對不履約的情況提出法律見解,提供讀者深入瞭解不動產交易的法律框架及實務操作,特別是對於委託仲介的合約內容及相關責任。
Thumbnail
商圈推動與租金維持策略 針對特定商圈,如新崛江,發起特定商圈發展計畫,三方角色有政府、地主(出租者)、承租商(承租戶),提出一個商圈規則,規定商圈產業有補助,規定地主依租出去時間產生獎懲、規定承租方若營利要回饋等方案,產生三方博奕,政府與地主、政府與承租商、地主與承租商三方各為制約、各為鼓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共享廚房的概念,尤其適合租屋族與不常下廚的群體。共享廚房提供各種廚房設備與食材,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煮食、學習烹飪技術或交友。而且此模式不僅有利於個人需求,還能成為商業宣傳的平臺。文中介紹了收費方式、預約流程、使用標準,並思考共享廚房的未來發展。這是一個結合創意與實用功能的理想選擇。
Thumbnail
案例: 在大規模流行病疫情流行一段期間,乙認為自己有是獨門生意,必然不受流行病影響;遂向甲承租不動產,並約定違約金條款,乙提前終止租約,甲依照約定將將違約金從擔保金扣抵,乙不服以甲為被告,向法院提出不當得利告訴,有無理由?
Thumbnail
老李最近中年轉職想加盟餐飲店開創事業第二春,但在簽訂加盟契約時,卻發現加盟總部有設定一項競業禁止條款,條約內容是:「本契約終止後,加盟主於三年內不得以自己或第三人名義,從事與本連鎖體系相同或類似之營業項目及餐品販售。若有違反,加盟主應支付懲罰性違約金50萬元。」 對於法律條文不熟悉的老李來說,這樣
出租人想依據危險及老舊建築物重建房屋,雖然符合土地法第100條「重新建築」的規定,但「重新建築」強制收回房屋僅適用在不定期租約,定期租約並不適用,因此出租人在簽訂租約時,如日後可能有重建之必要,應在簽約時告知承租人或特別載明老舊改建時承租人必須配合搬離,以免出租人重建計畫無法進行。
Thumbnail
服務業要做生意,除非自有店面,否則大多租店面開店。在多數情況下,房東和承租業者都是簽定期租約。如果業者生意不好,就會面臨一個問題:生意不如預期,可以提早終止租約嗎?當遇到業者問終止店面租約的問題,我第一個建議是請業者拿出租約來確認條款。看租約有沒有約定承租業者於期限屆滿前可以終止契約。
都市更新程序繁雜,涉及法律、估價、營建等程序,相信並利用政府建構的審議制度及權利變換方式,是進行都更最好的實施方式,避免以合建方式導致地主彼此間或對建商的不信任。先出具同意書,讓都更程序開始進行,在發現公開展覽的事業計畫中,低於同意書所記載的分配比率,地主可在期滿前撤回同意,保障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