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品嚐磨成大師的兩個方法

2023/09/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想大部分咖啡愛好者,應該都會執著於咖啡豆風味描述的味道究竟怎麼「喝到」,這件事可以透過訓練,並且跟之前我寫的〈杯測師與你的差距在於覺察〉一樣,我覺得這件事需要「刻意細品」、需要「慢下來」,它不像吃水果,一口咬下去就是檸檬汁、榴槤泥在嘴裡與鼻腔中炸開,我覺得在咖啡裡面,更像是一種「近似」,並且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它通常具有風味的混合性,讓細緻的味道真的非常細微、難以知覺捕捉。

這需要的基本技能就是耐心,並且生活品嚐經驗要有足夠豐富的「參照物」,更多的風味體驗能讓你捕捉更多味、嗅覺,進而才有能力描述出來,你要吃過輪胎,才能大聲斥責說:「你咖啡味道像輪胎!」像我就對花香很不熟,連菊花與百合花的氣味都分不清楚,有時候咖啡中的花香跟甜香氣(像香草)也會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在咖啡風味輪中是不同分類屬性。

既然最近學了咖啡感官分析,就來更進一步分享咖啡品味這件事可以怎麼精進。如果你要自學磨成大師,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咖啡風味輪非常好用,甚至可以說至關重要。在所有杯測師訓練中,基本的風味描述是來自風味輪,它是一種國際共通語言。當然,風味輪上並沒有輪胎(是有橡膠,但橡膠肯定無法滿足你對品嚐到就是輪胎的執著),若你真的喝到輪胎,你還是可以如實寫上去,杯測師的自由並不以風味輪為限。很多風味有地區性,風味輪確實有點「歐美」,沒辦法非常貼切台灣的生活經驗,像是紅棗、藥膳雞湯、仙草、滷肉、仙楂餅這種外國人不懂的,我們也不懂什麼黑醋栗、石榴、萊姆,你大概只能透過聞香瓶(咖啡鼻子)去確認或學習。

我有收集數十種香精油,其中有一瓶是茉莉花,我的經驗是這樣:當我每次盲測聞到它,我可能只覺得熟悉,但說不出來這是什麼,但當我試著一邊聞、一邊去記憶中找「茉莉綠茶」的味道(找茉莉綠茶而不找輪胎,是因為我覺得茉莉花會是可能的選項),哇~茉莉綠茶的香氣就捕捉到了,就能確認這個香精油就是茉莉花。

這個經驗說明了一個重要訊息:抓出一組風味參照物範圍,然後在「品飲的咖啡」與「參照物的風味記憶」之間逐一對照確認,或許就能順利捕捉到咖啡裡的風味。所以,你從風味輪的內輪先抓大方向,然後再到中、外輪「逐項確認」,即使你辨識不出是哪一個具體風味,你也可以用「刪除法」與「接近法」去選到合適的描述。你覺得這支咖啡是乾燥水果風味,其中李子與葡萄乾相鄰,你可能無法確實喝到李子或葡萄乾,但你可以辨識更接近誰,然後大聲勇敢把它唸出來。

第二個建議是,「風味描述」其實只是咖啡品飲、或者說杯測中十個項目的其中一個。你應該放下對咖啡豆單上的風味描述的執著,用更開放的心胸去理解咖啡的不同品質面向,像是香氣(對,香氣跟風味不一樣哦)、酸質、口感、甜度、尾韻等等。其中酸質我覺得特別重要,酸得漂亮(並非酸「值」的強弱)幾乎可以建築咖啡品質的紮實根基。你能喝出這個咖啡有漂亮的酸與奶油般的口感,絕對比你指認它有輪胎味來得讓人咋舌,這才是專家的水平。

事實上,就算是經驗豐富的杯測師,在風味描述也沒那麼有共識,前陣子參加古坑咖啡風味普查計畫,從統計中確實能看到這點。再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有些本身很特殊的咖啡果實,或經過厲害的後製師、烘焙師之手,若能非常具體呈現某種風味,就比較能凝聚共識,而這種風味的具體與收束,通常也能讓這支豆子得到較高品質的評價。


劉仲書
劉仲書
只寫零碎細瑣。聯繫請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