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咖啡】輕鬆學會描述咖啡的風味|了解風味輪

之前在「風味是什麼?」一文中聊到,很多人認為咖啡杯測師本身也是位美食家,因為杯測師同時也需要感受咖啡的「結構平衡」,並客觀及正確傳達咖啡的風味。感官能力除了透過了專業課程或訓練,生活中品嚐各式各樣的美食或接觸多樣食材,透過這些食物的感官經驗,不但是累積經驗值的好方法,也是很好的風味敘述訓練。
今天來繼續深入了解風味敘述,照片是前幾天去了一家創意法式料理的餐廳,每道料裡結構平衡優,對於風味的學習真的是很有幫助(真的不是為了愛吃找理由XD)。
花香、橄欖油的甜味、巴薩米克醋的酸味、芝麻葉的苦味、酥脆口感~風味結構的敘述與咖啡相似
將以烘焙程度帶大家深入風味敘述,這之前先小小複習一下。
咖啡富含嗅覺味覺觸覺,3種感官體驗,風味包含嗅覺與味覺,包含「香氣」、「酸味」、「甜味」及「苦味」。最難產生共鳴的是觸覺,包含咖啡體(Body)與口感(Mouthfeel),厚重的程度、滑順的感受,是需要需要花費時間去體會及累積經驗。
咖啡很常見的風味就有草莓

從味覺開始

推薦大家先從味覺開始描述,因為味覺只有酸、甜、苦、鹹、鮮5種。而咖啡裡面只需要先學習酸、甜、苦3種即可,尤其若是你喜歡的咖啡偏向於中淺焙,酸甜調才是最常接觸的風味主旋律。在酸與甜的描述上達成共識後,就很容易可以開始了解在風味(加入嗅覺)的形容上,會出現水果的描述。

風味=嗅覺+味覺

Flavor=Aroma+Taste
風味輪(舊版)將風味分為9大類:
✔︎ 淺焙常見的「酶化反應」:花、水果、藥草
✔︎ 中焙常見的「焦糖化反應」:堅果、焦糖、巧克力
✔︎ 深焙常見的「乾餾反應」:碳味、香料、樹脂
不同種類的草莓風味也不一樣

從水果類開啟旅程

有了味覺的基礎後,有著明確酸質與甜度的咖啡,再加上隨著杯中熱氣騰升的香味,是不是讓我們想到了某種水果。如果喝起來風味很清晰明確的可以說像柑橘那很棒,我們已經會分辨與形容風味,而且這麼鮮明的調性,也證明了這是一隻高品質的好咖啡。
如果喝起來覺得不夠明確,也不用那麼擔心是否自己無法辨識,因為很多時候,是代表咖啡品質只有中上而已,並不是所有的咖啡都是最頂尖的產品。
接下來喝到類似風味的咖啡,但明顯感受到將強烈的酸質,這時候身為柑橘間的酸民檸檬就登場了。若也從咖啡杯中喝到了點苦味,這就是富含檸檬苦素(Limonin)的葡萄柚了。這就是我們喝中淺焙的咖啡時,常見的柑橘檸檬葡萄柚等風味敘述呢
如果到這邊開始無法意會,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對水果風味的認知,是不是沒有體驗過這些水果的風味呢?進一步的咖啡風味描述能力,也跟我們的味嗅覺經歷有關。我們必須要熟悉某種風味,才能夠有效的運用味嗅覺來區分其中的細節。當喝到的風味,好像酸酸甜甜貌似有著紅色假果的水果時,想到的是「草莓」,還是這是「覆盆莓」呢?
不同的咖啡品種有著不同的風味,自然的雖然同是柑橘或莓果,味道上也會各有不同。風味輪上的水果類,也正是再細分為柑橘(Citrus)與莓果(Berry-like)。要自由運用更能細緻的分類之前,我們可以先開始學習對這些水果與咖啡的風味認知。
其實每一個優秀的杯測師,也都有著豐富的味嗅覺經歷,所以才說日常要多吃多喝,當個小小美食家(笑)。
芒果的酸甜結構也是咖啡風味敘述之一

◎ 淺焙常見的「酶化反應」:花、水果、藥草

如果喜歡酸質明確的咖啡,大概選擇的烘焙度,會集中在淺烘焙的咖啡。那麼主要的風味區段就在酶化反應這一個部分,常見有花、水果、藥草3種調性。
花香系風味咖啡
最典型具體的香氣就是茉莉花,像是最優質的衣索比亞水洗咖啡、巴拿馬藝伎水洗咖啡,都有著清晰強烈的淺色花香調性。輕微發酵的的咖啡,則有機會出現深色花系的濃烈香氣。
水果中的柑橘系風味最常見的咖啡有:
衣索比亞水洗咖啡(普遍的具有檸檬、柑橘、葡萄柚)、中美洲高海拔水洗咖啡(如瓜地馬拉安提瓜產的波旁、卡杜拉,巴拿馬波奎特產的卡杜拉等)。
莓果系風味最常見的咖啡有:肯亞水洗、衣索比亞日曬咖啡(藍莓)
藥草系風味最常見的咖啡有:印尼蘇門答臘曼特寧濕刨法(偏向藥材系)
哥倫比亞水洗(比較像青草)
焦糖化反應中常見風味巧克力

◎ 中焙常見的「焦糖化反應」:堅果、焦糖、黑糖巧克力

如果沒有那麼喜歡酸的咖啡、或是喜歡口感更厚重、又或各方面均衡的咖啡,會選擇的咖啡就會以中焙咖啡為主。這時咖啡中的醣類與蛋白質,經過升溫,開始產生了焦糖化反應。前面形成花、水果、藥草香氣的有機酸,會開始分解減弱(但尚未完全消失)。焦糖化反應中常見的風味的主調有堅果、焦糖、巧克力,甜度比淺焙更明顯,口感也開始變得厚重,這裡是我們第一次提到觸覺的感受(口感)。
焦糖化反應的風味,因為是烘焙過程形成,質地由優良的咖啡(註)經過適當烘烤,都能產生相關的風味。品質較好的咖啡豆,會形容成奶油、焦糖、杏仁、胡桃、榛果、可可(有酸質的可可豆,非甜膩的巧克力)等氣息,巴西產區的日曬、去果皮日曬的咖啡,經常會出現明確的烤花生類的氣息。
如果想要學習堅果風味的學習與描述,可以至各大賣場購買無調味綜合堅果,透過飲食來記憶。
註:採收高海拔種植的成熟咖啡漿果,富含醣類、蛋白質,形成焦糖化的原料。在適當的烘烤後,顏色會變深褐色,香氣迷人。低海拔、未成熟、萎凋的缺陷豆,則會呈現不易著色,風味缺乏的特徵。

◎ 咖啡體與口感(觸覺的感受)

隨著咖啡烘焙進入中焙,油脂、懸浮物開始增多,咖啡在口中會開始感覺變得厚重,進入深焙區間又會逐漸減弱。這是新手不好意會與表達,但會感覺整杯咖啡表現的比較順口好喝的重要關鍵。 那咖啡體不好的體會是怎麼樣呢?
請先想像水與牛奶的差異。水通過舌尖時,我們不太會感受到太多的重量感,而牛奶則有相當重量。在咖啡中,我們稱之為「咖啡體」(Body)或「口感」。
這個烘焙度的咖啡,尤其是亞洲咖啡,如印尼的蘇門答蠟、爪哇等,都具有較厚實的重量感。不過輕重厚薄倒不是太重要,是否具備滑順的口感才是關鍵。
烘焙的好是香烘焙的不好是焦

◎ 深焙常見的「乾餾反應」:碳味、香料、樹脂

隨著咖啡烘焙度的加深,咖啡開始進入反應乾餾,產生出碳化物質。雖然他跟焦糖化同樣都有苦的因子。但是碳化帶來的是煙燻味、碳味的焦臭感,與焦糖化具有芳香四溢的誘人氣息,不能視為同樣的。
此處有前面產生的香氣,逐漸被能量分解,口感也再次變薄。進入極深的烘焙階段(第2次爆裂密集後)後,大概只有1個好處,就是不管原來咖啡的產地特質,處理方式如何,味道在這個階段都是類似的,可以產出一致性高的商品。
若咖啡生豆本身的質地優良,在適當的深烘下,仍耐得住火盃的考驗,還沒被燒焦,也能呈現某些香料類的氣息。高海拔的肯亞、衣索比亞,就很適合烘到深烘焙。
風味訓練
漸漸開始能夠明確敘述咖啡的風味,覺得咖啡的世界越來越有趣,喝咖啡除了提神醒腦,放鬆下午茶外,還多了像是享受美食般的品味樂趣。
有關日本咖啡甜點大小事及日本旅行等資訊。小小的咖啡基本知識、器具、沖煮等評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