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學風味:輕鬆學會描述咖啡風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接著上次談過咖啡豆單上的風味這個主題,我們開始來繼續深入學習咖啡風味描述。

這邊簡單複習一下,要怎麼開啟有效的討論呢?

咖啡富含觸覺等三種感官體驗,嗅覺已如前面所提到,先不考慮。觸覺也是其中最難產生共鳴的部分,咖啡體(Body)、口感(Mouthfeel),厚不厚重、滑不滑順,還真的需要花費相當時間去體會。

從味覺開始

這裡推薦大家從味覺開始描述,因為味覺只有酸甜苦鹹鮮五種。而咖啡裡面只需要先學習酸甜苦三種即可,尤其是若你的咖啡喜好偏向於中淺焙,酸甜調才是平常接觸風味的主旋律。

在酸與甜的描述上達成共識後,就很容易可以開始懂得在風味(加入嗅覺)的形容上,會出現水果的描述。

延伸閱讀:

咖啡風味入門▶︎▶︎
這杯咖啡好好喝,可是咖啡豆單上形容的風味,我都喝不出來怎麼辦?

raw-image

風味=嗅覺+味覺

Flavor=Aroma+Taste

風味輪(舊版)將風味分為9大類:

酶化反應(淺焙常見):花、水果、藥草

焦糖化反應(中焙常見):堅果、焦糖、巧克力

乾餾反應(深焙常見):碳味、香料、樹脂

從水果類開啟旅程

有了味覺的基礎後,有著明確酸質與甜度的咖啡,再加上隨著杯中熱氣騰升的香味,是不是讓你想到了某種水果。如果喝起來風味很清晰明確的可以說它像柑橘,那很棒。你已經會分辨與形容風味,而且這麼鮮明的調性,也證明了這是一隻非常高品質的咖啡。

如果喝起來覺得不夠明確,也不用急著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好。很多時候,這正是在表示咖啡品質中上而已。並不是所有的咖啡都是最頂尖的產品。

接下來喝到類似風味,但明顯酸質較為強烈的咖啡,這時候身為柑橘間的酸民檸檬就登場了。若也從咖啡杯中喝到了點苦味,這不就是富含檸檬苦素(Limonin)的葡萄柚了嘛。

到這邊若開始無法意會,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對水果風味的認知,是不是同時也略顯不足了呢?

進一步的咖啡風味描述能力,也跟當事人的味嗅覺經歷有關。我們必須要熟悉某種風味,才能夠有效的運用味嗅覺來區分其中的細節。當喝到的風味,貌似酸酸甜甜貌似有著紅色假果的小水果時,你想到的是「草莓」,還是這是台灣種植的「桃園二號」?

不同的咖啡品種有著不同的風味,自然的雖然同是柑橘或莓果,味道上也各有不同。風味輪上的水果類,也正是再細分為柑橘(Citrus)與莓果(Berry-like)。要自由運用更細緻的分類之前,飲用者可得對這些水果與咖啡都要有些認知才行。

有沒有發現,其實每一個優秀的杯測師,也都有著豐富的為嗅覺經歷,可能正是個小小美食家呢。

raw-image

酶化反應(淺焙常見):花、水果、藥草

如果喜歡酸質明確的咖啡,大概選擇的烘焙度,會集中在淺烘焙的咖啡。那麼主要的風味區段就在酶化反應這一個部分,常見有花、水果、藥草三個調性

花香系風味咖啡:

最典型具體的香氣就是茉莉花,像是最好的衣索比亞水洗咖啡、巴拿馬藝伎水洗咖啡,都有著清晰強烈的淺色花香調性。輕微發酵的的咖啡,則有機會出現深色花系的濃烈香氣。

水果中的柑橘系風味最常見的咖啡有:

衣索比亞水洗咖啡,普遍的具有檸檬、柑橘、葡萄柚等氣息。中美洲高海拔水洗咖啡,如瓜地馬拉安提瓜產的波旁、卡杜拉,巴拿馬波奎特產的卡杜拉等。

莓果系風味最常見的咖啡有:

肯亞水洗、衣索比亞日曬咖啡(藍莓)

藥草系風味:

印尼蘇門答臘曼特寧濕刨法(偏向藥材系)
哥倫比亞水洗(比較像青草)

raw-image

焦糖化反應(中焙常見):堅果、焦糖、巧克力

無論是沒有那麼喜歡酸的咖啡,又或者是喜歡口感更厚重,或各方面均衡的咖啡,會選擇的咖啡就會以中焙咖啡為主。這時咖啡中的醣類與蛋白質,經過升溫,開始產生了焦糖化反應。前面形成花、水果、藥草香氣的有機酸,會開始分解減弱(但尚未完全消失)。焦糖化反應中常見的風味堅果、焦糖、巧克力躍升成為主角,甜度比淺焙更明顯,口感也開始變得厚重,這裡是我們第一次提到觸覺的感受(口感)。

這個反應的風味,因為是烘焙過程形成,質地由優良的咖啡(註)經過適當烘烤,都能產生相關的風味。品質較好的咖啡豆,會形容成奶油、焦糖、杏仁、胡桃、榛果、可可(有酸質的可可豆,而非甜膩的巧克力)等氣息,巴西產區的日曬、去果皮日曬咖啡,經常會出現明確的烤花生類的氣息。

堅果風味的學習與描述,可以至大賣場購買無調味綜合堅果,透過飲食來記憶。

:採收高海拔種植的成熟咖啡漿果,富含醣類、蛋白質,形成焦糖化的原料。在適當的烘烤後,顏色會變深褐色,香氣迷人。低海拔、未成熟、萎凋的缺陷豆,則會呈現不易著色,風味缺乏的特徵。

咖啡體與口感(觸覺的感受)

隨著咖啡烘焙進入中焙,油脂、懸浮物開始增多,咖啡在口中會開始感覺變得厚重,進入深焙區間又會逐漸減弱。是初學者不好意會與表達,但會感覺整杯咖啡表現的比較順口好喝的重要關鍵。 什麼是咖啡體不好體會的話,請先想像水與牛奶的差異。水通過舌尖時,我們不太沒會感受到太多重量感,而牛奶則有相當重量。在咖啡中,我們稱之為「咖啡體」(Body)或「口感」。

這個烘焙度的咖啡,尤其是亞洲咖啡,如印尼的蘇門答蠟、爪哇等,都具有較厚實的重量感。不過輕重厚薄倒不是太重要,是否具備滑順的口感才是關鍵。

raw-image

乾餾反應(深焙常見):碳味、香料、樹脂

隨著咖啡烘焙度的加深,咖啡開始進入反應乾餾,產生出碳化物質。雖然他跟焦糖化同樣都有苦的因子。可是碳化帶來的是煙燻味、碳味的焦臭感,與焦糖化具有芳香四溢的誘人氣息,不可混為一談。

此處有前面產生的香氣,逐漸被能量分解,口感也再次變薄。進入極深的烘焙階段(第二次爆裂密集後)後,大概只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管原來咖啡的產地特質,處理方式如何,味道在這裡都是類近的,既可以產出一致性高的商品,也不用太執著於原物料的品質。

若咖啡生豆本身的質地優良,在適當的深烘下,仍耐得住火盃的考驗,還沒被燒焦,也能呈現某些香料類的氣息。高海拔的肯亞、衣索比亞,就很適合烘到深烘焙。只是這樣優質的咖啡,烘到淺中焙時,正是它最獨具風華的時刻,如非客戶指定,還真不想把他烘得太深哩。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咖啡王子中二店的沙龍
92會員
82內容數
這不是單純的教學,而是一套「思考系統與風味設計邏輯」的建立計畫。 由《皓氏咖啡》主理人劉皓中撰寫,從「物質溶解順序」、「五大萃取變因」、「沖煮錯誤修正」、「感官調整與測試」等角度,帶你脫離參數照抄、建立屬於你自己的沖煮藍圖。
2023/05/06
是不是覺得杯測師們,工作時很嚴肅,非常謹慎,也不苟言笑。其實杯測師工作中輕鬆又有趣,判斷品質時的想法,可能也比你想像的更中二。 不信你接著往下看。
Thumbnail
2023/05/06
是不是覺得杯測師們,工作時很嚴肅,非常謹慎,也不苟言笑。其實杯測師工作中輕鬆又有趣,判斷品質時的想法,可能也比你想像的更中二。 不信你接著往下看。
Thumbnail
2023/05/03
咖啡樹在產地吸取了天地的日月精華,採收後又得到了處理者的精心炮製,變得千香百味,吸引了無數的愛好者。不過初學者都會有一個疑惑,這杯咖啡好好喝,可是咖啡豆單上形容的風味,我都喝不出來,是我的味嗅覺太遲鈍了嗎? 請放心,能夠欣賞精品咖啡,就已經證明你的味嗅覺很正常。 那麼問題哪裡呢?
Thumbnail
2023/05/03
咖啡樹在產地吸取了天地的日月精華,採收後又得到了處理者的精心炮製,變得千香百味,吸引了無數的愛好者。不過初學者都會有一個疑惑,這杯咖啡好好喝,可是咖啡豆單上形容的風味,我都喝不出來,是我的味嗅覺太遲鈍了嗎? 請放心,能夠欣賞精品咖啡,就已經證明你的味嗅覺很正常。 那麼問題哪裡呢?
Thumbnail
2023/05/01
什麼是杯測? 什麼是杯測,聽起來好像距離很遙遠,既專業又難以親近。其實這麼名字雖然取得好像很正式,卻一點也不複雜。簡單的說,杯測就是「喝喝看這一杯咖啡好不好喝」。 蛤?這不就是我們這些咖啡愛好者每天在做的事情嗎? 是的,這正是在應用這些每天日常都會使用的基本能力。 那我們為什麼要杯測? 就像消費者
Thumbnail
2023/05/01
什麼是杯測? 什麼是杯測,聽起來好像距離很遙遠,既專業又難以親近。其實這麼名字雖然取得好像很正式,卻一點也不複雜。簡單的說,杯測就是「喝喝看這一杯咖啡好不好喝」。 蛤?這不就是我們這些咖啡愛好者每天在做的事情嗎? 是的,這正是在應用這些每天日常都會使用的基本能力。 那我們為什麼要杯測? 就像消費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覺得在咖啡裡面,更像是一種「近似」。
Thumbnail
我覺得在咖啡裡面,更像是一種「近似」。
Thumbnail
介紹輕鬆深入風味敘述訓練。杯測需要感受咖啡的「結構平衡」,並客觀及正確傳達咖啡的風味。感官能力透過了專業課程或日常的訓練後,生活中品嚐各式各樣的美食或接觸多樣食材,透過這些食物的感官經驗,不但是很好的訓練,也是累積經驗值的好方法。
Thumbnail
介紹輕鬆深入風味敘述訓練。杯測需要感受咖啡的「結構平衡」,並客觀及正確傳達咖啡的風味。感官能力透過了專業課程或日常的訓練後,生活中品嚐各式各樣的美食或接觸多樣食材,透過這些食物的感官經驗,不但是很好的訓練,也是累積經驗值的好方法。
Thumbnail
接著上次談過咖啡豆單上的風味這個主題,我們開始來繼續深入學習咖啡風味描述。 從學習味覺後開始進入風味。 風味=嗅覺+味覺 Flavor=Aroma+Taste
Thumbnail
接著上次談過咖啡豆單上的風味這個主題,我們開始來繼續深入學習咖啡風味描述。 從學習味覺後開始進入風味。 風味=嗅覺+味覺 Flavor=Aroma+Taste
Thumbnail
咖啡樹在產地吸取了天地的日月精華,採收後又得到了處理者的精心炮製,變得千香百味,吸引了無數的愛好者。不過初學者都會有一個疑惑,這杯咖啡好好喝,可是咖啡豆單上形容的風味,我都喝不出來,是我的味嗅覺太遲鈍了嗎? 請放心,能夠欣賞精品咖啡,就已經證明你的味嗅覺很正常。 那麼問題哪裡呢?
Thumbnail
咖啡樹在產地吸取了天地的日月精華,採收後又得到了處理者的精心炮製,變得千香百味,吸引了無數的愛好者。不過初學者都會有一個疑惑,這杯咖啡好好喝,可是咖啡豆單上形容的風味,我都喝不出來,是我的味嗅覺太遲鈍了嗎? 請放心,能夠欣賞精品咖啡,就已經證明你的味嗅覺很正常。 那麼問題哪裡呢?
Thumbnail
什麼是咖啡的「風味」呢?是味道?還是香氣?附上常見風味敘述中英日文及解說。
Thumbnail
什麼是咖啡的「風味」呢?是味道?還是香氣?附上常見風味敘述中英日文及解說。
Thumbnail
風味,啡茶酒都是同一個風味輪,可理解為同一家族但分了三家,啡茶酒都有各自的發展,但其核心是相通的味輪,互通而不沖突,可以互相調配,都有近的處理手法,只是形式不具相同,對於懂茶又懂啡的茶人,他們會有更突破性的發展,例如雙層厭氧所帶來的驚喜,將做發酵茶的方法應用在生豆發酵上,的確是有助咖啡的風味發展。
Thumbnail
風味,啡茶酒都是同一個風味輪,可理解為同一家族但分了三家,啡茶酒都有各自的發展,但其核心是相通的味輪,互通而不沖突,可以互相調配,都有近的處理手法,只是形式不具相同,對於懂茶又懂啡的茶人,他們會有更突破性的發展,例如雙層厭氧所帶來的驚喜,將做發酵茶的方法應用在生豆發酵上,的確是有助咖啡的風味發展。
Thumbnail
風味輪上有格式各樣的風味類別,並用各種食物、水果、花卉等來具體描述該類別的風味,這些風味類別都是在喝咖啡時可能會品嘗到的口感。 例如耶加雪菲的酸質,用「檸檬」來描述、香氣則用「花卉香」來表達、尾韻則用「巧克力」來敘述淡雅的苦甜味,其目的是希望用大眾都能夠理解的「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的風味描述。
Thumbnail
風味輪上有格式各樣的風味類別,並用各種食物、水果、花卉等來具體描述該類別的風味,這些風味類別都是在喝咖啡時可能會品嘗到的口感。 例如耶加雪菲的酸質,用「檸檬」來描述、香氣則用「花卉香」來表達、尾韻則用「巧克力」來敘述淡雅的苦甜味,其目的是希望用大眾都能夠理解的「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的風味描述。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邊吃東西邊看電視、划手機,好像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吃,沒有去細細品嘗口中的食物,其實食物的風味比你想的還要豐富,有時候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特別的風味,光是水果就品嘗不完,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水果行走一遭,店裡的每種蘋果都各買一個交叉比較一起吃,就會發現每種蘋果所謂的蘋果香氣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邊吃東西邊看電視、划手機,好像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吃,沒有去細細品嘗口中的食物,其實食物的風味比你想的還要豐富,有時候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特別的風味,光是水果就品嘗不完,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水果行走一遭,店裡的每種蘋果都各買一個交叉比較一起吃,就會發現每種蘋果所謂的蘋果香氣
Thumbnail
咖啡中的香味,是喝出來的還是聞出來的?風味輪裡面的咖啡風味描述關於花香味、甜味、水果味、堅果可可、發酵、植物、香料.....是自己喝出來的,還是經過咖啡師或是包裝袋說明而喝出來的?
Thumbnail
咖啡中的香味,是喝出來的還是聞出來的?風味輪裡面的咖啡風味描述關於花香味、甜味、水果味、堅果可可、發酵、植物、香料.....是自己喝出來的,還是經過咖啡師或是包裝袋說明而喝出來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