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Podcast 第94集,認識職務再設計的3堂課_第3課服務精神及未來展望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了職務再設計的目的、精神以及申請的流程,也提到了申請時可以先自我檢視的兩項重要前提。乍看之下會讓人有種很多事要考慮,而可能想打退堂鼓的感覺,難道就不能只要符合資格,就補助相對應的費用給我就好,簡單點不行嗎?
關於這個想法,還是回到職務再設計的目的和精神,職務再設計是協助身障者或中高齡,克服工作困難的一項服務。職務再設計的團隊會透過專業的評估流程,和企業在以協助個案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討論適合的解決方案,我們希望是真的能改善個案的現況,而不是淪為設備補助的例行公事。
每人每年補助金額以新臺幣(以下同)十萬元為限,但是補助金額的多寡,則由審查會議評估核定
職務再設計的解決方案,概略可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克服這個困難使用了什麼方法,以及這個方法能補助多少錢。
首先,克服困難的方法主要分五大類,包含:提供就業輔具、改善工作設備、職場環境改造、改善工作條件、調整工作方法等。除了工作方法的調整可能不需要費用外,大部分的調整都可能產生費用,而依據勞動部的實施計畫,每人每年的職務再設計申請額度為10萬元,但到底是補助多少則會由專家們透過許多指標來進行評估。
事實上,補助的金額多寡,還真的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也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但大體上也是可以分成兩大類的因素,分別是:設備(通常是輔具)是否與個案的生活共用,以及這項補助的合理性。
與生活共用常指的是,個案會不會將這項輔具帶回家使用,或更廣義來說這項設備是否也是個案平常生活所需要的輔助。以身心障礙者而言,助聽器肯定會是聽障生活所需要的輔具,但在公司搭配工作而使用的藍芽耳機可能就不一定;輪椅也肯定是輪椅使用者生活所需要的,然而某些情況是職務再設計補助的輪椅有可能只在公司使用,這是因為這款輪椅較適用公司的環境,個案也許回家的時候還有自己的輪椅。假如與生活共用的比例愈高,通常會有一部分補助不是來自職務再設計的經費,而是由社政單位做補助。
另外,對於補助多少更加重要的因素是合理性。常見的概念是:這個申請項目是否為此職務必備,舉例來說,個案需要一台電腦協助克服工作困難,但其實電腦本來就是雇主應該要提供的設備,不能因為把雇主原本應盡的責任轉嫁到職務再設計上。然而,假如今天的情況是因為後天的障礙因素,使的個案的需求從本來的小螢幕要換成更大的螢幕,才能讓視力困難的視障者更能勝任工作,那「可能」補助的比例會高一些。然而專家仍會把公司在這其中應盡的「責任份額」也考慮進來。
另一個常見概念是,需求的規格有沒有符合比例原則,簡單說就是腳踏車可以滿足的情況,但個案卻提出想用摩托車來解決。實務上常見的是,只需要基礎型的電動輪椅就能解決職場的移動需求,如果個案想要購買更進階或是額外附加其他配件,那補助的金額並不會隨之就增加,因為這些額外的項目並不在正常的使用需求內。
第三個常見概念是,解決方案和職務的相關性(而非個案自身的狀況),以助聽器的補助來說,一個有高度溝通需求的業務員和一位每天只需要重複組裝零件的作業員,以工作內容而言,業務員的溝通需求會明顯高於作業員,因此就職務再設計的補助觀點來看,業務員的工作補助額度和作業員就會不同。
最後,我們回到第一堂課提到的大環境現況。我的看法是,職務再設計不只是能作為協助身障者及中高齡克服工作困難的工具,也是能夠協助企業,對外解決缺工的問題(有替代人才來源:身障者及中高齡),帶來正面的企業形象,進而增加招募吸引力。同時,對內,也能穩定內部,適才適所留住人才,持續形塑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在友善職場的營造愈來愈受到人們重視的的氛圍之下,職務再設計可以協助中高齡就業者再創職涯高峰,也可以提升青年員工的留任率,更是多元共融環境營造的具體實踐。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協助身障者和中高齡就業者克服職場困難,但實際上,卻兼具了創造正面的勞資正向關係、解決社會問題、營造永續環境的三贏的一項重要的服務。
參考資料: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網站
我是Cary,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求職、就業、助人工作、個案服務相關的議題,歡迎寫信給我,非常歡迎! Cary90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