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回應聽友之職重職涯新選項
付費限定

回應聽友之職重職涯新選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聽友對職重未來的徬徨

有一位聽友私訊我,想了解職重人員未來還有別的職涯道路嗎?他覺得自己已經當就服好一段時間,相關業務也都很熟悉,但每天除了行政工作、完成服務紀錄以外,好像看不到自己有甚麼專業價值,內心深處也隱約感覺現在的工作沒辦法做一輩子,覺得有點徬徨。

很高興收到這位夥伴的提問,這個問題確實也讓我騰出了時間仔細自己的職管職涯。回顧自己擔任職重專業人員到現在,同樣遇到不只行政業務量大,還要花時間思考專業服務、策略技巧等,光是要把基本的工作做好就快筋疲力盡了,似乎也沒有餘力想想自己的未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7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職業重建專業服務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佩雯姐的小宇宙
83會員
150內容數
嗨!我是佩雯,我是個充滿活力、喜愛微笑、同時樂於嘗試不同事物的人。我總是敞開心胸,歡迎職業重建以及來自企業的每位工作者一起交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期待和各位夥伴們的相遇!我提供的專業服務包括: ◎職業重建服務:庇護工場轉銜輔導、身心障礙者履歷與自傳撰寫技巧、身心障礙者職前準備 ◎企業及雇主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佩雯姐的小宇宙 的其他內容
最近陸續有好幾位會所的社工問我,要怎麼判斷在會所「復原中」的精障者準備好重返職場工作了呢?事實上,多數社工夥伴都覺得從表面上看起來,精障者的狀態感覺隨時都能「上工」了,但往往推薦到職重窗口的時候,又很容易被評估為「還沒準備好」。...
工作中自我權益受損的情況其實很常見,不論在甚麼樣規模的企業中都會遇到。這次由資源教室的老師提問,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時,常常遇到勞工權益受損的情況而向老師求救,到底身為打工仔的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曾有個案在家長的強烈請託下,孩子帶著不情願的心情去工作,但後來卻從工作中體驗到了工作的好處和意義,最後居然也穩定就業了。所以真的是要試了才知道,然而「試試看的過程」就是一門藝術,步調太快會引起個案的反彈,太慢又會擔心沒辦法保持求職熱度,而失去就業動機。
身為專業人員的我們,卻能選擇自己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如果我們能多雞婆一些,就有可能讓眼前這位身障學生,他的未來的職業、生活、甚至是他的家庭產生不同的可能性,影響是非常非常的巨大,.......,想到這裡,還有甚麼好不努力去為他們想方設法、用力拚搏看看的呢?
原本以為很簡單的教學,在頭一兩次的指導過程中,就讓我感到莫大的挫折和沮喪。在第一次的課程中,我發現個案居然學不會我們以為的基本動作,是理解有問題嗎?或是他自身的體耐力限制根本無從得知,反正就是一直失敗,結果就是個案和我兩個人都很累,包括身體和心理都很疲憊的那種累和無助感!
就業歧視真的無所不在,包括我們自己也都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踩到了紅線。然而,在實務上當我們提供職重服務時,不論是跟雇主接洽,或是跟專業人員討論,也常常會遇到這類狀況,更常見的尤其是「刻板印象」,特別是對身心障礙者來說,刻板印象的影響力更是巨大,而會導致求職者或專業人員放棄找工作。
最近陸續有好幾位會所的社工問我,要怎麼判斷在會所「復原中」的精障者準備好重返職場工作了呢?事實上,多數社工夥伴都覺得從表面上看起來,精障者的狀態感覺隨時都能「上工」了,但往往推薦到職重窗口的時候,又很容易被評估為「還沒準備好」。...
工作中自我權益受損的情況其實很常見,不論在甚麼樣規模的企業中都會遇到。這次由資源教室的老師提問,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時,常常遇到勞工權益受損的情況而向老師求救,到底身為打工仔的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曾有個案在家長的強烈請託下,孩子帶著不情願的心情去工作,但後來卻從工作中體驗到了工作的好處和意義,最後居然也穩定就業了。所以真的是要試了才知道,然而「試試看的過程」就是一門藝術,步調太快會引起個案的反彈,太慢又會擔心沒辦法保持求職熱度,而失去就業動機。
身為專業人員的我們,卻能選擇自己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如果我們能多雞婆一些,就有可能讓眼前這位身障學生,他的未來的職業、生活、甚至是他的家庭產生不同的可能性,影響是非常非常的巨大,.......,想到這裡,還有甚麼好不努力去為他們想方設法、用力拚搏看看的呢?
原本以為很簡單的教學,在頭一兩次的指導過程中,就讓我感到莫大的挫折和沮喪。在第一次的課程中,我發現個案居然學不會我們以為的基本動作,是理解有問題嗎?或是他自身的體耐力限制根本無從得知,反正就是一直失敗,結果就是個案和我兩個人都很累,包括身體和心理都很疲憊的那種累和無助感!
就業歧視真的無所不在,包括我們自己也都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踩到了紅線。然而,在實務上當我們提供職重服務時,不論是跟雇主接洽,或是跟專業人員討論,也常常會遇到這類狀況,更常見的尤其是「刻板印象」,特別是對身心障礙者來說,刻板印象的影響力更是巨大,而會導致求職者或專業人員放棄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