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閱讀筆記

2023/09/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艾瑞克‧萊特
閱讀評分: 3 / 5


💡前言

  階級是個日常問題,也是社會中歷久不衰的議題。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究竟該如何理解與界定?

  本書試圖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中,整合各家社會學的階級分析,討論這些論點的邏輯、優點與侷限。作者萊特說明,階級的構成要素可分為:個體行動者的社會屬性、社會位置、剝削與支配的階級關係等面向。而在不同階級的內部,亦包括不同層級的區位,形成不同的群體屬性樣貌,這也使得同一階級內部經常產生不同的派系。

  今天許多人在談論階級時,大多只注意到誰擁有多少財富或資源,或只以高低位階來做簡單區分。但作者提醒我們,剝削與支配才是階級關係的核心,因為在這之中蘊含著一種權力關係。這種權力關係在日常工作場域中掌控著勞工大眾的生產與分配,進而也影響勞工大眾可獲得的財富與資源。

raw-image

📌階級與階層

  階級問題在我們社會中已有許多討論。然而,當我們在日常談論它時,經常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我們往往只是直覺地、不加思索地使用它,而沒有考慮並釐清這個名詞背後的基本定義,因此也容易造成討論與理解上的混亂。例如:在馬克思的界定中,小資產階級實際上是指小企業主、小資本家。但許多人在使用這詞時,卻會以為是所謂的「小資上班族」、「小資女」,或用來指稱那些擁有小額財富或文化知識的群體。事實上,這種理解和使用方式,其實是較偏向韋伯式的社會階層概念,即依據財富資源與社會地位的等級劃分——而比較不是馬克思的階級定義。

  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中,包括幾項基準:其一,它討論的是階級之間的權力關係,而非只是社會層級。其二,它特別強調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例如:資產階級指的是資本家階級,他們掌有公司、企業等生產資料(所以又稱有產階級),雇用勞工來從事生產,並具有對勞工的控制權與支配權。無產階級則指的是勞工階級,他們不掌有生產資料(所以才稱無產階級),而是向資本出賣自身勞動力來換取工薪。至於小資產階級,則是如前所述,指的是小企業主、小資本家。

  「產」字在這裡指的其實即是公司、企業等生產資料,而不是民眾的個人財富或資源。因此,共產主義的基本綱領,指的是企業產業共有化、公共化,由勞工大眾與社會共同監督管理的意思。

  至於個人財富或資源則是韋伯的分析側重的概念。韋伯主要關注的是財富或資源如何形塑生命機會,並影響行動者的利益及其可能與限制。馬克思當然也不會反對上述概念,但他更關注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與階級之間的權力關係,如何導致勞工被資本家支配與剝削。因此,馬克思也才特別強調,必須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才可推翻資本主義、破除資本家的剝削與階級壓迫,而這就必須由勞工階級組織聯合起來集體行動,才有可能達成這項任務。

 

📌分配與支配

  不過馬克思的分析與主張,在今日依然不是主流。儘管今日也有不少反資本主義的論述和觀點,但它們最後往往沒有切中資本主義的核心弊病,而是只停留在所謂的分配問題。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就是其中一個案例。本書作者亦對其論述提出了一些見解。

  皮凱提的主要論點,簡單來說,大致仍是側重於財富與所得分配的不平等,例如:高階經理人(包括CEO)與基層員工之間的分配不平等。據此,皮凱提也進而指出不同社會階層的資源差距,並提出改革賦稅制度等主張。

  但這其實是老問題了,儘管有其一定的重要性,但皮凱提的討論卻不夠深入。在本書作者看來,皮凱提的著作即是一種「談不清楚的階級關係」,因為他完全忽略資本主義中的階級權力關係如何導致那些他所提出的不平等,即由哪個階級掌握權力,並主導生產規劃與利潤分配的問題。

  本書作者因此也提醒,在討論階級關係時,資本家對勞工的支配關係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主導著資源問題。這種支配包括以下幾個特點:其一,資本家能夠控制勞工的生產活動,並將其勞動成果取走占為己有。其二,生產資料的私有化亦建立排除機制,即限制工人參與企業,以使資本家自身獨佔權力。其三,資本家的支配統治將直接影響勞工的生產與分配。因此,如果只將重心放在分配問題上,很可能會落入捨本逐末的危險。

  事實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早已提醒我們,分配的改善與階級關係的變革有密切相關: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就在於: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的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的分配。如果物質的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末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庸俗的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會主義)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在分配問題上兜圈子。既然真實的關係早已弄清楚了,為什麼又要開倒車呢?

 

📌勞工與資本家的階級關係

  至於本書作者對階級關係的看法,則偏屬社會民主主義路線,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向:其一,經濟承平時期,勞工對老闆可暫且採取「階級合作」的策略,一方面在各個工作場域從事生產,同時也掌握技術與專業能力。其二,勞工通過在工作場域行使團結權與爭議權,如集體協議工資、協議市場勞動力工資等事項,亦有利於發展勞工自身實力。最後,當工人階級的權力高度發展,將可能邁向工人集體控制資本配置,例如接管工廠、公司自主經營,或以合作社的方式運作。

  不過,本書對實際案例的討論似乎較為缺乏,例如勞工組織的運作、勞工對資本家的反抗、勞工與政黨之間的關係,還有同一階級內部不同層級區位群體之間的關係,這些區位和關係又如何影響勞工對資本家的反抗等問題。

  理論方面可再延伸討論的是:資本主義週期危機問題與勞工階級權力的關係。事實上,這也是資本主義週而復始的核心問題。因為每當資本主義利潤率下滑,發生週期危機,資本家便有充足的藉口,以「財務危機」為由,大肆壓縮勞工的權益與權力。

  但本書對於這個核心問題似乎較少探究。因此,對於「工人階級權力的高度發展」的概念,看起來就不免有點抽象,甚至就連作者也承認,資本家為維繫其壟斷權力,往往限制工人階級權力再提升。即使這種權力的提升還遠不是推翻資本主義,還只是屬於一種「階級合作」的範疇,但許多資本家依然會提出反對。例如作者也談到,勞方具有許多第一線的實際經驗,因此企業將勞方納入決策過程,事實上可促進生產、資訊流通、科技與技能發展等各方面的成效。但資方往往認為這將使自身的統治權力受到危及,因此這類制度經常遭到資方的反制。

 

⚡小結

  本書旨在試圖整合各方的階級理論,並將它們納入馬克思主義的架構,以充實階級分析的不同面向。我們長年受限於反共情緒,關於階級觀點的接收和理解,很大程度上並非來自馬克思的階級論,而是韋伯式的社會階層論。這使得有些觀點對於「階級」依然只以財富、社會地位為簡單區分,但卻沒有抓到階級問題的關鍵。

  本書則再次提醒我們,階級問題應該聚焦於支配與剝削等權力關係。因為資本主義的制度,即是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壟斷權力,並對廣大勞工群眾進行支配,控制後者生產勞動,並利用權力剝奪其勞動成果,以致在根本上早已形成各種不平等。

  不過本書還是比較偏向理論的探討,較缺乏對實際運作的分析。例如,我們在書中也看不太到勞工團結與資本家鬥爭,包括勞工的組織聯繫、怠工、罷工等案例。儘管如此,本書關於馬克思、韋伯的理論,階級與階層、分配與支配、勞工與資本家的關係等問題,仍提出了一些扎實的討論。書中的部分章節,對於想釐清階級概念的讀者,亦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