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書信 (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十一、示張太尉 (益之)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境界」,即當人自心現量】、不動、不變之體也。

「佛」之一字,向自心體上、亦無著處,借此字、以覺之而已。

何以知之?「佛」者,「覺」義。為眾生,無始時來,不信自心現量、本自具足,而隨逐客塵煩惱、流轉三界、受種種苦故,【苦相現時,自心現量之體、隨苦流蕩故】;諸佛愍眾生流蕩之故,借「佛」字、以覺之。

既已覺,則「佛」之一字、亦無用處;「佛」是眾生藥,眾生病除,則佛藥無用。

凡看經教、及古德因緣,當如是學。

眾生、日用、現行無明:順無明、則生歡喜,逆無明、則生煩惱。

佛菩薩、則不然,借無明、以為佛事:為眾生以無明為窟宅,逆之、則是破他窟宅,順之、則隨其所著、而誘導之。

淨名云:「塵勞之儔,為如來種。」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便是這箇道理也。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於此四句、無用心處,方始可以提撕此箇消息也。

佛說:世、出世間功德,無如「無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議。

不見,釋迦老子、在般若會上、問文殊師利菩薩云:「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云:「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實無心想、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則更無心想、常與定俱。」

得到這箇田地,方始可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所以,佛說:「無心」功德、直是殊勝、直是無較量處。

今說「無心」,非如世間,土、木、瓦、石,頑然無知之「無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諦審、觀察也。

佛說一百二十種菩提心、說一百二十箇譬喻,其中、有一喻云:「譬如有人、依附於王,不畏餘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大勢力王,不畏障蓋、惡道之難。」

世間有人、得近一至尊,而不畏餘人,則有之;肯依菩提心、大勢力王,不畏障蓋、惡道之難者,殊未見也。

又有一喻云:「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於其額上,必生瘡疱,瘡若未合,閻浮提中,一切人民、無能制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起大悲,必定發於、菩提之心,心未捨來,一切世間、魔及魔民、不能為害。」

如上、二種譬喻,皆為出世間、大心、有力量者說。

何以故?二種譬喻、非世間常得之法故;佛說此,以啟迪過量、奇特丈夫,欲其擔荷大乘擔子耳。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為空寂之教】,戀著箇皮袋子,聞人說空、說寂,則生怕怖;殊不知:只這怕怖底心,便是生死根本。

佛自有言:「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

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寶藏論云:「寂兮!寥兮!寬兮!廓兮!上則有君,下則有臣;父子親其居,尊卑異其位。」

以是觀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揚至尊聖化者,亦多矣,又何嘗只談空寂而已?

如俗謂:李老君、說長生之術,正如硬差排:佛、談空寂之法,無異。

老子之書,原不曾說「留形住世」,亦以「清淨無為」為自然歸宿之處;【自是不學佛、老者,以好惡心、相誣謗爾】。

不可不察也。

愚謂:三教聖人、立教雖異,而其道、同歸一致;此、萬古不易之義。

然,雖如是,無智人前、莫說,打爾頭破額裂。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惡見妄想)。一切外道所不行。(一切修習)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者) 所行 (之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 (知一切諸法) 緣。因 (之) 相故。我。及諸菩薩 (摩訶薩。乃能遠) 離一切性有。無 (之) 妄見。無妄想 (之) 見。(方能) 漸次 (而) 俱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 (故)。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修行無間。如 (前為) 諸菩薩摩訶薩 (所說)。修行者 (之) 大方便。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惡見妄想)。一切外道所不行。(一切修習)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者) 所行 (之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 (知一切諸法) 緣。因 (之) 相故。我。及諸菩薩 (摩訶薩。乃能遠) 離一切性有。無 (之) 妄見。無妄想 (之) 見。(方能) 漸次 (而) 俱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 (故)。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修行無間。如 (前為) 諸菩薩摩訶薩 (所說)。修行者 (之) 大方便。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人平常的禪定功夫,深入經藏的專注,清淨修持,已經有很大的根基了,在遇到佛陀要他放下,立刻大澈大悟,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在佛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無生法忍是對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法」是一切的事物;「諸法」就是種種的事物現象。都能夠當體皆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人平常的禪定功夫,深入經藏的專注,清淨修持,已經有很大的根基了,在遇到佛陀要他放下,立刻大澈大悟,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在佛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無生法忍是對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法」是一切的事物;「諸法」就是種種的事物現象。都能夠當體皆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