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書信 (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決欲究竟此事,應是從前,作聰明、說道理、文字語言上記持、於心意識內計較摶量得底,颺在他方世界,都不得有絲毫頭許、頓在胸中。

【掃除得淨盡也,然後向心思、意想不及處,試進一步、看】。

若進得這一步,便如善財童子,「於普賢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佛海藏、佛海差別、佛海普入、佛海生、佛海滅,所有邊際;亦不能知,菩薩眾海次第、菩薩眾海藏、菩薩眾海差別、菩薩眾海普入、菩薩眾海集、菩薩眾海散,所有邊際;亦不能知,入眾生界、眾生根,教化調伏、諸眾生智,菩薩所住、甚深自在,菩薩所入、諸地、諸道,如是等海,所有邊際。」

信知:無念、無作,有如是功德。

【這一步,雖曰「難進」,若夙曾種得善根種子,只向信得及處、看】。

看來、看去,內、無所住,外、無所緣,不覺、不知打失布袋。

當恁麼時,方知龐居士道:「無念清涼寺,蘊空真五臺,對境心無垢,當情心死灰;妙理於中現,優曇空裏開,無求真法眼,離相即如來;若能如是學,不動出三災。」是真語、實語,不誑、不妄。

然雖如是,莫見恁麼道,便向無作、無為處,閉眉、合眼、做死模樣,謂之「默而常照」;硬捉住箇猢猻繩子,怕他𨁝跳,古德喚作「落空亡外道,魂不散死人」。

真實要:絕心生死、浣心垢濁、伐心稠林,須是把這猢猻子、一棒打殺,始得。

若一向緊緊地、把定繩頭、將心調伏,我說是人、執之失度,真可憐愍;正眼觀之,盡是天魔、外道、魍魎、妖精,非吾眷屬。

此事,要得渾鋼打就、生鐵鑄成底擔荷;若有心擔荷,則又蹉過也。

古人不得已,見爾迷却路,為爾作箇、指路頭主人而已;亦無禪道、佛法、可以傳授,纔說有傳、有授,便是邪法。

何以故?不見,《金剛經》中道:「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又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著實而論,說真如、佛性,說菩提、涅槃,說理、說事,說邪、說正,盡是非法,那堪更說:有玄、有妙,可以傳、可以授乎?

不見,先德有言:「說箇學道,早是接引之辭耳;又何曾教爾、起模畫樣、特地馳求來?」

所以云:「擬將心意學玄宗,狀似西行却向東。」

臨濟云:「爾但歇得念念馳求心,則與釋迦老子不別。」

七地菩薩、求佛智心未歇,謂之法塵煩惱。

既有決定志,必有決定、得入手時。

【且、那箇是得入手時?噴地一發,心、意、識滅絕氣息時是】。

佛言:「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要識這些道理,便是:善財聞彌勒彈指之聲,樓閣門開,善財心喜,入已、還閉;香嚴聞擊竹作聲,忽然契悟,便解道:「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之類,是也。

自家悟處、自家安樂處、自家得力處,他人不知;拈出,呈似人不得,除已悟、已安樂、已得力者,一見、便默默相契矣。

疑情未破,但只看箇、古人入道底話頭,移逐日許多、作妄想底心、來話頭上,則一切不行矣。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只這一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

【妄念起時,但舉箇「無」字,舉來、舉去,驀地、絕消息,便是歸家穩坐處也;此外,別無奇特。

前所云「難進底一步」,不覺,驀然、過矣】。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十五、示妙淨居士 (趙觀使師重)
十二、示鄂守熊祠部 (叔雅)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十五、示妙淨居士 (趙觀使師重)
十二、示鄂守熊祠部 (叔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魔仔說:舊時報佛法的高峰來了嗎?在當代的有誰?是在台灣。我只說一個好了,就是老淨空。他不像我研究魔慈系統,也沒有說過妙慈夢想的慈悲,不知他有說過覺悟者的良心嗎?就是佛慈。他說的就是原生佛法,我寫的次生佛法要把這些文字帶向高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妙性人的慈悲,簡稱妙慈。 老淨空從魔仔心裡出來了,是阿彌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魔仔說:舊時報佛法的高峰來了嗎?在當代的有誰?是在台灣。我只說一個好了,就是老淨空。他不像我研究魔慈系統,也沒有說過妙慈夢想的慈悲,不知他有說過覺悟者的良心嗎?就是佛慈。他說的就是原生佛法,我寫的次生佛法要把這些文字帶向高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妙性人的慈悲,簡稱妙慈。 老淨空從魔仔心裡出來了,是阿彌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