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沒有情緒?
從字面上來解讀,文字不是生物,根本上只不過是碳粉、墨水、電子訊號組成的符號排列,確實不會有情緒的產生。
當然話不是這樣說的,文字是來自某個寫下的人,不管是有意無意,人都會投射不同程度的情緒在眼前的事物上,寫下文字時亦是如此,所以換個說法是,文字能不能傳達情緒?
文字如何不能傳達情緒?
一個很直覺的反應,不論是小說、詩、詞曲任何的文學創作都必然提供某種情緒,要不抒情文哪來的,就算不是經典名著,如今的腥聞霉體,各種行銷宣傳不都是以情緒渲染、販售焦慮為己業,文字當然能「傳達」情緒。
但這邊的傳達指的似乎不是同一件事,閱讀文學作品,讀者被勾起的情緒往往來自於自身,但是那些沒有情緒的文字,說的是作者的情緒沒有呈現,這中間的落差往往是文字技術的缺乏而導致。
還是引用之前的高夫曼,我們的表達包含給予與流露兩種符號信息,給予是有意識的呈現、流露是下意識的表演。
在現實生活中的交流中,除了語言本身,語氣、肢體、表情、視線等,種種的一切為我們貧乏的表達增添調味,這些並不需要明確地意識到,而是情緒自然地散發在舉止之中,但是在純文字的交流之中,除去其他所有的媒介,幾乎只剩下給予的部分,純粹就是資訊的載體,自然也難以傳達情緒。
也因此通過文字技術,補足沒有意識到的流露,這就是作家與普通人的差異,雖然也是有許多情感豐沛的創作者,但只有豐沛的情感,缺少呈現的動作,讀者是無法察覺的。
這並非在說每個人都要有作家一般的文學力,在文章句末加個~!?或是各式emoji,這不費多少功夫,但文字就有了點情緒。
沒有意識到情緒,你的文字就沒有情緒。
那麼有意識地在文字上加上情緒,這就能好好地傳達了嗎?
前面說到文學與一般文字的傳達有所不同,我們希望真情流露,但在文字上通常會大打折扣,除非是相當強烈的情緒,否則很難傳達給人,要是刻意為之,又會是虛假的情緒,這是我們要的嘛?這是我思考的點。
這邊稍微轉換一下思路,一般人面對面交流時會很有情緒嗎?
有的人天生情緒飽滿、感染力十足,我不是,我想一般人也不會隨時處於情緒高波動狀態,就是保持平靜的狀態,平靜也是一種情緒,但不會特別讓人意識到,在交流表達出來就是一種平淡的語氣、節奏之類的。
在文字上就少了這種預設狀態,而人有一種本能閱讀時會在腦內讀出文字的聲音*,直接就腦補對方的語氣,在文字上加上情緒就是為了補足這一點。
我個人認為的一個重要觀念,不是表達自己想表達的資訊,而是考慮接收到的人能不能做出準確的解釋。
通常看到一句話,我少說也能讀出兩種以上的詮釋,符合當下脈絡的,以及當事人不那樣想,但字面上其實可以這樣讀的,要刻意曲解還能有更多可能,而要是表達能力糟糕的,就可能就是要用猜的了。
猜測進而過度推論,這也是我覺得很糟糕,但大多數人不以為意,甚至毫無意識的行為。
有的時候,刻意做一些不屬於自己原意、多餘的表示,並不見得是虛假的、刻意的造作,而是主動消除誤解的作為,這在現實交流中也是相同的,像是瓜田李下的寓意,或是現代一點的基奴李維的擁抱。
文字有沒有情緒,我是覺得小問題,對於自己的表達有多少意識,我覺得這才是重要的,特別是這個隨便誰都能大放厥詞的時代。
要說這種提出沒情緒、沒溫度的情境,通常會是處於爭論的狀態,在意的點會是不夠體諒、忽略對方感受,而不是文字技術這種末節。
但往往就是不在意如何遣詞用字,又在爭論中快速回應,導致說了什麼自己也沒有想清楚就送出,而沒有情緒只會是緩和情境時的說法,狀況就這樣含糊過去了。
本來嘛,會有這種爭論就是處在情緒之下,要是處理了情緒,卻不處裡細節,下次情緒一來還不是鬧劇重演。
*腦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