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啟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海上的潘妮》讀後雜想

我偶爾會跟碧容一起去逛他喜歡的藝術展覽,無論是圖畫、攝影還是雕刻。然而,當我走進那種「文藝氣息濃厚」的空間,就覺得渾身不自在。一來是被一群無法理解的事物包圍的尷尬感,二來是無法與作品產生共鳴的無意義感。
幾乎每次,我都會拉著碧容,問我眼前的這個作品「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常回答我:「你先不要問這是什麼意思,先去觀看它的線條跟配色,去感受你的感覺。」
「阿作品不就是要表達可以理解的意義嗎?我就是不懂它想要表達給觀者什麼樣的感覺啊!」我內心咕噥著。
果然,理工腦跟藝術腦看見的世界就是如此不同。對我來說,意義就是一種可用邏輯、理性理解的秩序,儘管是隱喻或類比,仍然有一定的規則。但意義的大海總是比我想得更廣闊,當我不斷用腦去詮釋這個世界時,我卻沒有「用心去看」這個世界。
耶穌說:「你們來看。」(約1:39)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向門徒報信:「我已經看見了主。」(約20:18)
或許耶穌也會對我說:「你的觀看能力還不足。」

藝術品是如此,繪本亦然。我漸漸發現,許多令我有感觸的繪本,都不是劇情縝密、高潮迭起、教導強烈的故事,反而是那些溫柔寧靜、步調緩慢的詩詞
要「用心感受」,才能「理解」,才能「看見」。
前幾天碧容跟我一起讀了《海上的潘妮》這本繪本,故事主要在講述一名女孩,順從自己想要啟航探險的渴望,一步一步去打造自己的船帆。儘管很多聲音告訴他要等待、要順服、要沉默,但他總是知道他要前往何方。或者說,是大海不斷在呼喚他。
他們教我要懂得等待。我在等待中發現:這世界,從我的窗子看出去,顯得好大,大到我不能收入眼底
他們教我織布,我用月光織布
他們教我要保持沉默,才能聽見別人的聲音。我聽見人魚,她們對我訴說海底的秘密。
他們教我待在陰影下。風兒會找到我,把我帶到新的港灣。
我學會順服。每當我聽到心底的願望悸動,我就順從自己的心聲
潘妮創意地將被教導的東西化成自己前進的養分,而不只是被動地順服主流的社會價值。雖然很多人叫他應該要看什麼、聽什麼、說什麼、想什麼,但他總是看見、聽見、訴說、思考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一種更真實、更貼近他生命理解的東西。
啟航,是一種勇氣的實踐。當世人告訴他生而為女人,命運早已定,他卻說:「在海上,除非自己定下方向,否則我無路可走。」
路總是伴隨著方向。然而,當父母、教育體制、整個社會幫你安排一條又一條的道路,會不會其實是「無路可走」?我們看不見也聽不見,那大海的廣袤與波浪聲,正呼喚著我們前行。
所以,什麼是我的方向與大海?我可能尚未明白,但門徒或許也是在摸不著頭緒的時候接受了耶穌的邀請,進入他家(約1:39–41)。
幽默的是,耶穌早已在我們尚未看見他,就看見我們了。
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哪裏認識我的?」耶穌回答他說:「腓力還沒有呼喚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約1:48)
汪洋之中,我跟任何人一樣,顯得那麼渺小,又那麼巨大
借個林俊傑,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就是一種「偉大的渺小」。如果沒有大海,就襯托不出自己的渺小;如果沒有大海,也襯托不出自己的偉大。所以,對你來說,什麼是你的大海?
要「用心感受」,才能「理解」,才能「看見」。
看見。啟航。

Previo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辦公室早禱在讀盧雲神父(Henri Nouwen)的《記憶的治療者》(The living reminder: service and prayer in memory of jesus Christ),他主張以「記憶」作為服事與禱告之方法論基礎,讓服事者成為眾人紀念耶穌基督的活生生記號(liv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
最近辦公室早禱在讀盧雲神父(Henri Nouwen)的《記憶的治療者》(The living reminder: service and prayer in memory of jesus Christ),他主張以「記憶」作為服事與禱告之方法論基礎,讓服事者成為眾人紀念耶穌基督的活生生記號(liv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安安靜靜的聽著浪潮吹著海風 想象著湛藍的海中 是什麽樣的世界 原本以爲適應陸地的我會懼怕海中的寧靜 誰知道 是我無知,不給自己機會去探索 是不會知道身體器官的奧妙 在海裏 人的感官被無限放大 身體與自然的調節 是那麽的微妙 這一切 從我裸辭后去了刁曼島考取潛水執照開始 我對海里的認知才慢慢
Thumbnail
畫中 熙熙攘攘人潮湧向不知何方? 你們可知道你們想去哪裡? 隨波逐流的我,想求個方向。 浪濤交疊,相錯,此起彼伏 卻不曾重複的痕跡。 我眼中的光瀟灑的畫了一道影, 卻不曾留下一絲絲色彩, 黑白的水墨竟勾勒得栩栩如生, 宛如妳朝著我看來, 眸光筆直地穿越我到遠方。 我仿如
Thumbnail
光是書名就讓我好喜歡這本書,拿在手上感覺周圍瞬間變得好平靜,一切好安靜,也彷彿置身在一片汪洋中,漂著。
Thumbnail
在我們打算做什麼的時候,腦袋依然會出現「別人怎麼想」、「他們怎麼看」,是我們自己把日子活成了別人喜歡的模式,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樣態,寧可為了喜歡的生活而執著,也不要被討厭的人事蹉跎了,踏出勇敢的第一步,一切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反倒是遇見了更多美麗的風景,從來沒想過的人事物就這麼美好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Thumbnail
  我想,也許在靈魂遊歷的某一世,我當過海的女兒。   在淡水漁人碼頭的遊艇上,我起身離開座艙走到船側,白金色陽光映在海面上,我注視著船舷捲起的白色泡沫,同時也像是捲起遠古時期幾乎被遺忘的記憶,熟悉到以為曾經與海有極深牽絆。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海推上岸成浪,讓人產生周而復始的錯覺,實則每道浪的離去都代表著必將永遠丟失什麼,而這個「什麼」在專輯裡直覺感受到「愛」的面向居多,但視野放開來看,反而更偏向是「理想」與「關係」。因此,這看似以情歌堆砌內容的專輯,也許可以看做是一張正在與理想逐步妥協、學習好好結束關係的作品。
Thumbnail
我把的波特萊爾和策蘭擱在一邊,選擇先閱讀曼旎新出版的詩集。她運用的配色是藕紫色偏淡粉紅,內頁是深些許的紫,書腰的綠搭起來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少女感,回想起第一次閱讀她的作品有一種淡淡的傷感透過文字輕掐著心臟,像春天的第一場雨,又像童年時死掉的金魚,養活讀者同時亦把自己鑲嵌進另一個空間。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每次漫步在圖書館,隨手從架子上取下書本,拿到沙發上看,或是進一步把它借回宿舍閱讀,都是一個個奇妙的緣分。 昨天我借的這本書——由慧敏法師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首先是因為書名吸引我,因為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在像一隻箭很認真地不斷往前衝了很久之後,需要停下來,否則我的*「智商」、「感性」和「靈性」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安安靜靜的聽著浪潮吹著海風 想象著湛藍的海中 是什麽樣的世界 原本以爲適應陸地的我會懼怕海中的寧靜 誰知道 是我無知,不給自己機會去探索 是不會知道身體器官的奧妙 在海裏 人的感官被無限放大 身體與自然的調節 是那麽的微妙 這一切 從我裸辭后去了刁曼島考取潛水執照開始 我對海里的認知才慢慢
Thumbnail
畫中 熙熙攘攘人潮湧向不知何方? 你們可知道你們想去哪裡? 隨波逐流的我,想求個方向。 浪濤交疊,相錯,此起彼伏 卻不曾重複的痕跡。 我眼中的光瀟灑的畫了一道影, 卻不曾留下一絲絲色彩, 黑白的水墨竟勾勒得栩栩如生, 宛如妳朝著我看來, 眸光筆直地穿越我到遠方。 我仿如
Thumbnail
光是書名就讓我好喜歡這本書,拿在手上感覺周圍瞬間變得好平靜,一切好安靜,也彷彿置身在一片汪洋中,漂著。
Thumbnail
在我們打算做什麼的時候,腦袋依然會出現「別人怎麼想」、「他們怎麼看」,是我們自己把日子活成了別人喜歡的模式,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樣態,寧可為了喜歡的生活而執著,也不要被討厭的人事蹉跎了,踏出勇敢的第一步,一切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反倒是遇見了更多美麗的風景,從來沒想過的人事物就這麼美好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Thumbnail
  我想,也許在靈魂遊歷的某一世,我當過海的女兒。   在淡水漁人碼頭的遊艇上,我起身離開座艙走到船側,白金色陽光映在海面上,我注視著船舷捲起的白色泡沫,同時也像是捲起遠古時期幾乎被遺忘的記憶,熟悉到以為曾經與海有極深牽絆。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海推上岸成浪,讓人產生周而復始的錯覺,實則每道浪的離去都代表著必將永遠丟失什麼,而這個「什麼」在專輯裡直覺感受到「愛」的面向居多,但視野放開來看,反而更偏向是「理想」與「關係」。因此,這看似以情歌堆砌內容的專輯,也許可以看做是一張正在與理想逐步妥協、學習好好結束關係的作品。
Thumbnail
我把的波特萊爾和策蘭擱在一邊,選擇先閱讀曼旎新出版的詩集。她運用的配色是藕紫色偏淡粉紅,內頁是深些許的紫,書腰的綠搭起來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少女感,回想起第一次閱讀她的作品有一種淡淡的傷感透過文字輕掐著心臟,像春天的第一場雨,又像童年時死掉的金魚,養活讀者同時亦把自己鑲嵌進另一個空間。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每次漫步在圖書館,隨手從架子上取下書本,拿到沙發上看,或是進一步把它借回宿舍閱讀,都是一個個奇妙的緣分。 昨天我借的這本書——由慧敏法師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首先是因為書名吸引我,因為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在像一隻箭很認真地不斷往前衝了很久之後,需要停下來,否則我的*「智商」、「感性」和「靈性」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