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一個籌備同工視角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第一屆「台灣基督徒青年知識節」(青知節)於今年2月28日至3月1日順利舉辦完成。我們聚集了台灣各地的知識/滋事青年,以「創傷與療癒」為題,從不同面向探索該主題的知識,於台北濟南教會舉行三天兩夜的培力活動。收穫很多、感謝的也很多,與其講一堆聽了專講或工作坊的心得,不如來讓大家一窺這整場營會的來龍去脈吧。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從頭說起:一場咖啡約會,一場青年專屬的「知識節」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一個話題:為什麼基督徒會呈現給人一種「反智」的形象?當時的背景是,雖然婚姻平權的釋憲案於2017年通過了,但某些以基督教為首的反同團體火力全開,極力散播更多的仇恨與恐懼(結果於2018年底的公投顯而易見),讓基督徒給人的形象頗差。因此,我們就在想,要怎麼跟社會見證「知識」與「基督信仰」是可以共存而不矛盾的。
於是,一個無意間迸發的點子誕生於北車附近的怡客咖啡:一個青年專屬的「知識節」!
一開始的論述並沒有很完整,我們只是想集結台灣各地有理想的知識/滋事青年,透過一些活動彼此認識,凝聚一波由下而上渴望知識的改革力量。會稱作「知識節」而不是「知識營」,是希望呈現一種歡慶、親民、共襄盛舉的氣氛。畢竟,知識不是高高在上的封閉學術理論,而是貼近生命與信仰的真實力量。

▋我以為只是說說而已

雖然聊完是很熱血啦,但其實我接下來都把這件事情忘得差不多了(可能宙緯哥有繼續熱血下去?)。加上11月我開始當兵,也不太有空想這些東西。但接著,開始了一段神展開的故事。
宙緯哥玩真的,陸續開始邀請一些知識/滋事青年,於2018年11月底召聚大家在台北的青旅凝聚價值與異象。於是,「台灣基督徒知識青年研究社」就此誕生,並產出第一屆的「台灣基督徒青年知識節」活動雛型。(我要自首:第一次的聚集我搞烏龍以為自己沒有要參加,所以沒有見證大家的誓師大會QQ)
我們的目標為下:
1. 用知識改革教會
我們主張:基督徒青年除了不反智,也應當要擁有知識。將學術知識與在地經驗結合,並彼此串聯,改革台灣的當代教會,也成為改變台灣社會的一股力量。
2. 青年培力
我們深信青年是教會的未來,因此欲培力青年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辨別真假資訊、不盲從、熱愛民主、願意反思並實踐信仰的基督徒。
3. 對話與理解
累積知識,是為了要使人能以宏觀的視野、溫柔且堅定的態度看待當前台灣教會/社會之處境,並以基督信仰的精神帶來與人的對話與理解,成為良心與盼望。
好,開始籌備吧!

▋溫柔的、信仰的、普世的

時間拉回到現在。原本以為我當大會同工,一定會忙東忙西,不太可能在營會中吸收東西或有培力的感覺。但感謝上帝,我每一天都相當充實,認識了知識的各個面向與精髓。
簡單歸納三點,我認為:
1.知識是溫柔的
王增勇老師的專講震撼到了我。他分享自己所開設「同志生命美學」的課程,如何翻轉傳統師生「講述/吸收」知識的模型,並透過彼此的生命故事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知識不在課本、論文裡面,而是在生命、分享、交誼、餐敘、團契當中。其實,他整場的「專講」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富有生命力又溫柔的故事。
我突然有一種領悟,即知識可以是溫柔的,人們追尋它是為了找回自己。
2.知識是信仰的
許雅婷牧師在「家庭暴力創傷」工作坊的結尾提醒我們,我們來到教會,大家都在強調敬拜上帝、團契生活、信仰實踐;然而,在實踐之前,是否對人、對世界有足夠的認識,是否有足夠的專業,常常是教會所忽略的。因此,知識不是與信仰無關的東西,它反而是我們信仰所思所行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專業裝備」,那我們不僅無法向社會見證基督,更可能自以為是地做出傷害人的行動。
因此,知識是信仰的。人們理解它是為了對生命有所關懷,以謙卑、成熟的態度面對世界。
3.知識是普世的
有學員在專講二的Q&A提到,228事件真的離我們很遠,反而香港反送中的運動比較能激發年輕人的共鳴。我們該如何看待白色恐怖這段「沒有共鳴」的歷史?
那天的半夜,我'腦袋閃過這些話:
「228其實離我們不遠。我們雖不認識受害者,也無目睹慘案發生。然而,當我們看見現代的各種暴行與體制的壓迫,就會發覺人性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記住過去,不是記得一個資訊在腦袋裡,而是體察到人性在結構之惡的各種扭曲。因此,記住過去,是為了要反省現在,對抗自己的罪惡,才得以展望真正的未來。
228不僅是事件,它揭穿了虛假、暴力、謊言,以及人(無論加害者或受害者)的各種醜陋與無能為力。所以,228可能是現在,也可能是未來。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也是他們的故事。共同的人性,共同的傷口;共同的過去,共同的未來。」
於是,我認為知識也是普世的,不分時空地域,多元且道出我們共同的人性與渴望。

▋知識的漣漪

看見與會者享受吸收知識的神情,以及於小組分享的火熱,我不得不向上帝發出讚美:「祢的知識何等美妙!」碧容跟我分享,講者的知識看似是外在或理論的知識,但它進入到每個人心中的時候,就會在小組分享裡頭激起「知識的漣漪」,也就是個人的、內在的、故事的知識。大家不僅分享專講的收穫,亦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這對前來參與的青年來說,是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
知識的漣漪,太美妙了!

▋籌備的過程:懷疑、散漫、煎熬

時間又拉回到一年前,我很懷疑這個營會能不能成功
會懷疑,是因為其實這種大量專講/工作坊的營會,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培力營會」。或許是長期在台南大專的學習,會覺得培力要比較注重在方法論的思考訓練,而不是等一個大師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啊,就會有點擔心會不會營會又淪於一種「大拜拜」,大家慕名朝聖而來,好像學了很多,但回到自己的處境又被現實困住。
回顧籌備時期,發覺自己真的有那麼點散漫。除了對活動沒信心,也覺得工作繁忙、去台北開會很耗時。另外,平時在南部沒辦法跟夥伴建立關係,會漸漸失去歸屬感與對營會初衷的熱忱。於是,我就把青知節的代辦事項擺到很後面、群組訊息很晚才讀,有點呈現耍廢的狀態。
又因為疫情的關係,活動前一個禮拜我們召開線上緊急會議。真是個煎熬的一晚,支持與反對續辦的人數各佔一半。當時我們對疫情的狀況都很沒把握,因為專家學者什麼論點都有。
我主張不續辦。以個人來說,我無法承受若疫情爆發隨之而來的道德壓力;然而,如果大家堅持要續辦,我會以同進退的態度一起辦下去。經過冗長的討論後,我們維持續辦。有點弔詭,大家似乎鬆了一口氣,也更加緊張起來了。但值得感恩的是,大家仍同心合意地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沒有怪罪或抱怨支持或反對續辦的夥伴。

▋跨宗派、跨宗教的青知節

3月1日,一場美麗的知識之旅畫下句點。事實呈現,知識的漣漪不僅讓大家有陪伴與培力的感覺,更打開了大家對知識的豐富想像。這對許多長期繁忙於工作的社青而言,是難得一場重新充電的盛宴!
令我更加驚豔的是,有不少非長老教會的基督徒夥伴、甚至是非基督徒前往參加(看到台南校園團契的夥伴組團來參加,我內心很是激動)。很多人因為自己的教派或組織比較沒有這種追求知識、多元討論、開放對話的文化,因此便前來自我刺激,希望能帶些力量回到自己的處境中。
我相信,真正的知識是跨宗派、跨宗教的,它不限於某種傳統,而是能讓每個追尋它的人們得著自由。這樣說來,青知節很普世啊!

▋7人小組之不可能的任務

平凡的7個同工,其實完成了很不平凡的任務。從一場咖啡的聊天、一場青旅的聚集、一次又一次的籌備會議與場勘、一天又一天的訊息轟炸……每個眼神、每個擁抱、每個鼓勵,帶領我們走到了今天。
我們7個人全部都是志工,很多成本自己吸收。聽起來很傻,嗯,我們就傻。我才不會很客氣地跟大家說:「我們只有7個同工,如活動有一些行政或活動安排的疏漏,敬請見諒……」極少的人力辦一個近百人的營會,本來就是一個極度挑戰的事情啊!活動結束,我只有這樣想:「書弘、簡明、庭珊、昱法、宙緯哥、恆偉哥,你們都超棒的!我很珍惜有你們出現在我的生命中,陪我經歷一場知識的饗宴。有你們真好。」(太過矯情的文字我就寫不出來囉,呵呵)

▋結語: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

活動與團隊本來就是有聚有散,不停歇的是追求知識的渴慕。求知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本能,亦是信仰生命的呈現。願我們都能在各自不同的領域追求知識,挑戰僵化的傳統,為自己的群體帶來福音。
青知節一結束,很多人就在期待第二屆。痾,先讓我們好好睡一覺、喝杯咖啡吧(我正在咖啡廳寫這篇文章,這樣算有休息嗎?)。我期待,有朝一日,青知節不用邀請大咖的講師分享他們的知識,而是我們青年就能擔任講者,創造、分享屬於自己的「青年知識」。
在閉會禮拜唱到這首我極喜愛的聖詩《靠主恩典奇妙氣力啲保護》,一股感動從心中湧流。
回想佇此世間祢所賜日子,
享受燦爛日光喜樂、甘甜;
常常記念一生年日無bōe記,
阮決意全生涯攏歸屬祢。(第四節)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願我們持續知識/滋事下去!
想了解更多,歡迎點擊或追蹤以下連結
HP|https://atiyac.weebly.com/
FB/IG|@atiyac.officia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知識的舞台不在遠方:從《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反思知識、學習與階級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
Thumbnail
avatar
S.
2024-05-05
「知識的裸奔」:以超級歪對康德的批評為例  前陣子在Threads上學到一個很生動的新詞,叫做「知識的裸奔」。它非常傳神且令人會心一笑地,把握住了那些特別喜歡在網路上發表未經思考和查證言論的行為。這些人不僅大方地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無知,更展現了自己對於自己無知的沾沾自喜。這種行為除了很難看之外,其實也滿妨礙風化的。
avatar
前圖紙
2024-04-23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avatar
前圖紙
2024-03-23
邱映寰:見證烽火的倖存時空膠囊──《龍安文藝》及其臺灣青年之曙光乍現與落難《龍安文藝》可說是戰後第一本運用鉛字印刷的校園刊物。這本小冊子誕生於政經環境仍動盪、威權陰影仍厚實籠罩的一九四九年,見證了四六事件前後的光景,卻也因四六事件而被迫灰飛煙滅。
Thumbnail
avatar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
2024-02-05
【知識雜學類】評《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人文社會學者的廣博學習法  這本書是朱敬一院士的讀書、叛逆心得之作,描述他如何由博而精,再由精而博地做學問。稍微介紹作者朱敬一院士,台大的經濟學教授、中研院院士,曾任國科會主委與台灣駐 WTO 常任代表團。而與此書最重要的學問方面,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又鑽研法律、演化生物學等等旁門左道,竟也有幾篇發表至國際期刊的論文,可說是
Thumbnail
avatar
奇狐文化
2023-09-30
耳立之樂 001|海島青年實驗室《汝》聆聽成為「你」的路途,在記憶裡行駛夢遊人的《成長號》本期推薦的新作,發行時間落在 2022 年 12 月中旬至 2023 年 1 月中旬,期待各位聽友能遇見喜歡的音樂作品,歡迎留言告訴我是哪一首歌(笑)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Thumbnail
avatar
琳聽
2023-01-20
打造後疫情時代的青年行動感及創生學習力全面支持系統—鄭朝方行政院顧問 政府宣告 2019 年為「地方創生元年」。然而,「地方創生」是一項什麼樣的政策呢?政府之所以推行地方創生是因為出生率下降、人口過度集中都會地區、城鄉發展失衡,這項政策鼓勵在地自發行動——捲動產、 官、學、社等各界資源,期待透過地方共識建立、發想創意行動,進一步於地方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流失的問題。
avatar
見域Citilens
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