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由生邁向死,由死邁向生的信仰旅程──《土地神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當代處境與聖經文本,帶來改革、盼望與驚奇的力量。他的文字詩意濃厚,常批判主流的意識形態。他把舊約與新約視為整體,透過他的詮釋來閱讀新約,反而更有一番風味。他是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名的舊約學者、聯合基督教會牧師。

土地:生命扎根之處

這次要介紹的書,是他的經典之作《土地神學》The Land: Place as Gift, Promise, and Challenge in Biblical Faith)。他在書中主張,以「土地」作為閱讀聖經的稜鏡,可以讓我們深入思考人類面對的靈性危機:失根感。

對以色列來說,土地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也是紀念、聆聽、立約之處;土地是扎根的地方,也是他們委身、產生身分認同的地方。以色列人是那流浪的民族,在得到土地與失去土地的漫長歷史中,他們掙扎,他們盼望。

取其字面意義,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實體空間,去開展我們的生活;取其象徵意義,我們渴望歸屬感,委身於群體與歷史經驗。我們了解定根的渴望、失去家園的痛苦。以色列人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的故事。

raw-image

曠野:匱乏與飽足的辯證

我最喜歡《土地神學》的一大特色,是作者很常用「辯證法」去陳述以色列人與土地互動的歷史。

曠野對以色列人來說,是一個流離失所、空虛混沌的記憶。但在這「沒有土地」的日子,上帝卻將匱乏變為飽足,降下嗎哪。嗎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食物,他讓以色列人一無所缺,但你只能拿剛剛好而已,拿太多反而會腐敗。事實上,以色列人總是擺脫不了法老的思維,想要控制土地、控制食糧,但上帝所賜的全然是恩典,只能領受

以色列一直在上帝所賜予的土地上,企求受其掌控的土地,但以色列也總是學到,上帝賜予的土地會帶來生命,受自己掌控的土地卻不然。嗎哪出現的時刻,是在土地和土地之間漂流的無地狀態。[1]

在無地的狀態,他們反而更能體會到上帝的同在。但只有「軟弱的人」才能體認到,「沒有土地的真正性質乃是通往嶄新土地的路徑」[2]。換言之,曠野不是生命的全部,永遠都有未來。

以色列從來沒有選擇「沒有土地」為自己的命運,但他們的傳統判定:「沒有土地」作為通往那地的道路,是可以承受、甚至是應當慶賀的,因為在那裡,雅蘶與祂的百姓同在。因祂的同在,贈禮賜下,醫治湧流,「新」要主導支配,沒有陳舊。[3]
raw-image

得地:控制與領受的辯證

但當以色列人進到迦南地後,一切就美好了嗎?沒有,因著人性的貪婪與醜陋,他們反而最後遭致被擄的命運。當然,最後永遠不會是「最後」。聖經敘事總是會有特別的伏筆。

在得到迦南地後,以色列面對一個挑戰,即在充滿安全感與物質富裕的環境中,他們是否還能將土地視為禮物與聆聽上帝話語的地方?他們是否能杜絕佔有、貪婪的試探,與鄰舍共享上帝的恩約?

布魯格曼認為,以色列在得地後所建立的王權制度,離妥拉的精神越來越遠。權力不僅沒有為信仰效力,反而成為鞏固勢力、壓榨百姓的工具。尤其以所羅門王為代表,他創造一個「類似於法老治理的處境」,將上帝鎖在聖殿中,製造一個「靜止的上帝」[4]。上帝不再是帶領百姓出埃及的拯救者,反而成為裝飾,為要凸顯土地的主人是王。

亞哈與耶洗別侵占拿伯葡萄園的故事(列王記上21章),更顯示出王的傲慢與貪婪。他們不惜引用律法來作假見證,視土地為商品,而非與民族歷史相連的產業。

當土地成為商品、上帝成為飾品,土地就造成了「失憶」。以色列人不再思考土地從哪裡來,誰是土地的主人,以及他們應該要附上什麼樣的責任。他們也不再盼望未來,並認為現在的一切「本該就是這樣」。

這裡出現另一個辯證,即「皇家式安好無恙的土地」(royally secured land)與「恩約式非穩定的土地」(covenanted precarious land)之間的張力[5]。究其而言,土地不能被擁有、控制,只能領受、照顧。

上帝可以賜與土地,也可以收回土地。列王的傲慢最終導致被擄的命運。

raw-image

信仰總是發生於弔詭之處

安逸帶來滅亡,死亡通向生命;佔有導致失去,放手才能擁有;貪婪的君王將會被毀壞,軟弱冒險的寄居者將得到贈予。這即是福音最激進的宣告:「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信仰總是發生於弔詭之處。

以色列不斷從土地通往失去土地,從失去土地通往土地,由生邁向死,又由死邁向生。其歷史的特質,源自其追尋的應許,這應許看似豐盛得過分,卻又滿載曖昧與失落。[6]

讀到這邊,我不禁思考,我們時常待在人生的曠野,並期盼迦南地的來到。但觀看以色列的土地歷史,我們可以得知,不存在全然的曠野、全然的迦南地。每一段的歷史,其實都有可能走向不同的結局,端看他們怎麼理解所信仰的上帝。

我們望向曠野,可以看到貧脊的沙漠,也可以看到上帝同在的記號;我們望向迦南地,可以看到流奶與蜜,也可以看到安逸帶來的警告。

或許,人就是一個奇妙的辯證性存在,終究是在不穩定、前方未明的道路上,找到最真實的自我,信仰最真實的上帝。畢竟,一旦生命成為可掌控的事物,信仰就容易成為虛有其表的宗教,並將自己與上帝束縛在虛假的幻想中。

唯有流浪過,才能找到真正的家;失根,是為了再扎根。布魯格曼的這本《土地神學》,擲地有聲地道出人類普世的危機與盼望。

[1]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土地神學》(台北:校園,2016),頁48–49。
[2]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土地神學》,頁52。
[3]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土地神學》,頁60。
[4]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土地神學》,頁114–115。關於對所羅門「皇家意識」的批判,可見作者另一著作《先知式的想像》(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09)。
[5]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土地神學》,頁136。
[6]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土地神學》,頁18-19。

Previous

缺席的同在
讀《記憶的治療者》之雜想medium.com

向下墜落的窮忙人生
《不穩定無產階級》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8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介紹了舊約聖經對於猶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抽象事物的詮釋和觀點。文章中談及了舊約聖經對於統治權力和家庭價值的看法,以及猶太人經歷的國家興衰。透過深入瞭解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介紹了舊約聖經對於猶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抽象事物的詮釋和觀點。文章中談及了舊約聖經對於統治權力和家庭價值的看法,以及猶太人經歷的國家興衰。透過深入瞭解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Thumbnail
人生活的所在                                                                                         
Thumbnail
人生活的所在                                                                                         
Thumbnail
『與神對齊』是很好的神學觀點,但不是絕對的真理。 非洲原始部落,為了因應社會快速的變遷,也觀摩鄰近鄉鎮的基礎建設,確實帶來許多的便利和環境衛生的實質改善。酋長於是願意跟政府合作,進行居住環境全面提升的改造計畫。 經過十年的改造歲月,原始部落的生活...
Thumbnail
『與神對齊』是很好的神學觀點,但不是絕對的真理。 非洲原始部落,為了因應社會快速的變遷,也觀摩鄰近鄉鎮的基礎建設,確實帶來許多的便利和環境衛生的實質改善。酋長於是願意跟政府合作,進行居住環境全面提升的改造計畫。 經過十年的改造歲月,原始部落的生活...
Thumbnail
關於《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故事的主軸主要圍繞在天文的一項重要學說的發現,也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說」又稱「地動說」,由於這個學說違背了聖經當中所提及的神學思想,因此研究這個學說的人就會被當作是異端抓起來嚴刑拷打,不服從者亦或是再犯者,直接以死刑伺候。 當美好與真理相會 後記
Thumbnail
關於《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故事的主軸主要圍繞在天文的一項重要學說的發現,也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說」又稱「地動說」,由於這個學說違背了聖經當中所提及的神學思想,因此研究這個學說的人就會被當作是異端抓起來嚴刑拷打,不服從者亦或是再犯者,直接以死刑伺候。 當美好與真理相會 後記
Thumbnail
希伯來書‬4:12-13 和合本 12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13 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Thumbnail
希伯來書‬4:12-13 和合本 12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13 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Thumbnail
神恢復諸天與地的功能,還添加祝福:菜蔬有籽、果樹有核,可以繁增、至終成熟。各樣活物,各從其類,惟有人有神的形象和樣式。本來用塵土捏造,人可以是圓是扁是何形狀,但按神的形象和樣式,就是為了做成一個可以複印的模子,接受從神而來的生命之氣,成為活的魂。 如果吃了必定死,為何還要留存?
Thumbnail
神恢復諸天與地的功能,還添加祝福:菜蔬有籽、果樹有核,可以繁增、至終成熟。各樣活物,各從其類,惟有人有神的形象和樣式。本來用塵土捏造,人可以是圓是扁是何形狀,但按神的形象和樣式,就是為了做成一個可以複印的模子,接受從神而來的生命之氣,成為活的魂。 如果吃了必定死,為何還要留存?
Thumbnail
        宗教要我們去追求死後的去向,但是活著的時候更重要不是嗎?我們要求被寬容和寬恕,為什麼要把痛苦追加在別人的身上,明知道資源被不公平的分配,我們卻安於這樣的現實,因為我們也有私心希望有朝能成為資源分配者那樣的支配資源,所以我們甘心像這樣的現實低頭,人們甘心地低頭那些資源分配者又更加肆無忌
Thumbnail
        宗教要我們去追求死後的去向,但是活著的時候更重要不是嗎?我們要求被寬容和寬恕,為什麼要把痛苦追加在別人的身上,明知道資源被不公平的分配,我們卻安於這樣的現實,因為我們也有私心希望有朝能成為資源分配者那樣的支配資源,所以我們甘心像這樣的現實低頭,人們甘心地低頭那些資源分配者又更加肆無忌
Thumbnail
雖然生在基督教家庭,但其實過去一直是冷眼旁觀一切宗教,但又喜歡去研究與比較各宗教的典籍。身為從小就愛思考生命意義的人,哲學與宗教一直是我非常重視的人生課題,對於各種流派亦有多方涉獵,而身為理科人,對一切證據,都要透過科學驗證或邏輯推演才能信服,畢竟科學是造物主立下來最為明確的規矩,人類只能瞭解「有這
Thumbnail
雖然生在基督教家庭,但其實過去一直是冷眼旁觀一切宗教,但又喜歡去研究與比較各宗教的典籍。身為從小就愛思考生命意義的人,哲學與宗教一直是我非常重視的人生課題,對於各種流派亦有多方涉獵,而身為理科人,對一切證據,都要透過科學驗證或邏輯推演才能信服,畢竟科學是造物主立下來最為明確的規矩,人類只能瞭解「有這
Thumbnail
你的同溫層厚實溫暖嗎?同溫層被戳穿的時刻有多不舒服、多憤懣、多噁心,同溫層就有多厚、多遮蔽你的雙眼。同溫層外很刺很扎人、很冷很寂寞,但那是世界的窗。
Thumbnail
你的同溫層厚實溫暖嗎?同溫層被戳穿的時刻有多不舒服、多憤懣、多噁心,同溫層就有多厚、多遮蔽你的雙眼。同溫層外很刺很扎人、很冷很寂寞,但那是世界的窗。
Thumbnail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Thumbnail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