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陷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只要知道如何做你自己

忽略別人的感受

就是典型的自私之人

只要知道如何做你自己 忽略別人的感受 就是典型的自私之人

最近我在看一部電視劇,故事圍繞一群朋友。女主角 Sara 渴望追求音樂夢想,搬到洛杉磯發展。但這意味著她要背叛最好朋友的婚禮策劃,也意味著拋下她現在的工作,可是這工作卻支持著她的家人生計。她堅持追夢只是「做自己」,即使讓親朋好友失望也在所不惜。

在觀看一部關於一群朋友的電視劇後,我開始思考做自己這個概念如果成為自私的藉口而不考慮親友感受,那會走得太過分的複雜性。這個故事線令我反思,在自我興趣和關心親友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

在今天的世代,人們總是強調「我」,常說「做自己」、「唯有做自己才會快樂」,不管世俗眼光怎麼看⋯⋯但是,如果一個人只顧「做自己」,漠視別人感受,這樣真的好嗎?

然而,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不應只叫人盲目「做自己」。假如他是一個不太尊重別人,少了關懷之心,只顧自己感受的人,作為朋友,如果只叫他「做自己」,這可能會傷害他和周圍的人。

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伴侶,互相尊重是最基本。「做自己」之餘,更要關心他人。

「做自己」變成自私自利的藉口

當然,真誠生活會帶來快樂。但是,如果你完全自我中心,就有可能損害與關心你的人的聯繫。某些越軌的行為已從自信變成自私,

例如由於「我時間」頻繁爽約朋友,或是當伴侶明確說希望有品質相處時光時,你卻我行我素去聚會玩樂。

用「做自己」來覆蓋不尊重或不顧及他人是不對的。

偶爾,我們都需要放縱自己。但經常無視對他人的承諾是不體貼的。一個人應追求實現自我,但不要時常讓依靠你的人受累。一個人的「做自己權利」不應建築在忽略關心你的人感受的代價上。

可嘉的自我照顧不應傷害或忽略需要你同理心的人。

支持還是縱容朋友

當朋友或伴侶以「做自己」來合理化無視他人時,這反映他們混淆了自重和自私。表達需要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如何影響重要的人。

作為旁觀者,過快認同自我中心的行為會縱容其失功能,而不是真正支持。提供觀點來指出其影響他人感受是一種同情之舉。你沒必要無條件強化忽略朋友責任的偏頗世界觀。

做自己的險境

當「任性妄為」成為某人的核心座右銘,更深層的問題可能在酝酿。健康自信和不健康的自戀間的界線會模糊不清。

當朋友或伴侶高舉「做自己」的大旗時,你其實要明白「自重」和「自私」的不同。

知道尊重自己,同時記住「做自己」不應傷害他人或忽略周遭人的需要,那就沒問題。

但如果那種看似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其實包含很大的自私成分⋯⋯

例如明明朋友約好了,你卻因為「睡過頭」而臨時爽約;或是當伴侶明確想要更多相處時間,你卻我行我素獨自去玩、去逛街尋求享樂。

這樣的「做自己」已有點不尊重甚至放縱自我。

追求快感和缺乏同理心成為一個人的特質,這可能表示有心理健康問題。

有些人抱持個人主義來反擊社會規範和評判。但是,過分追求自我意志會損害人際關係和穩定性。一個人終究要認識到選擇如何影響周遭的人。即使你渴求自由,親友的需要仍相關。

自我照顧不應忽略他人

生命意義源自人際關係,不是自我膨脹。你欠自己和親友避免迷失在自我中心的泡泡裡。擴展超越個人需求的視野,在關係中引入互相關懷,會得到更深層的成就感。

這需要自我意識和不斷重新評估你對他人的影響。在關係中,你表現出最好的自己嗎?你有真正的同理心和妥協嗎?你的選擇有尊重承諾嗎?

在日常壓力中,我們有時會錯失小小改善的機會。沉澱下來反思最近的互動,不要防衛,讓你重新找回價值觀。

堅持個人界限和需求很重要。同時,也反思在哪裡可以付出更多無私的關懷。關心你重要的人最近的夢想和煩惱,用小動作支持他們,同時不要忽略自己的健康。

用心平衡,一個人可以在追求成長的同時,顧及重要的人。反抗不應與覺悟混淆。自由也不該以缺乏同情或良知為代價。

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DSM),人格障礙有以下標準:

  1. 認知功能:對自己、他人和事件的認知
  2. 情感功能(情感表達、強度、變化性及適當性)
  3. 人際關係
  4. 衝動控制

當一個人自私自利,認為「做自己」很了不起,他基本上都有上述問題;叫他「做自己」看似是人生之道,但實際會助長他不懂得為人設想的自私性格。

#關係 #做自己 #Arti.W+ #The Pitfalls of "Just Being Yourself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隨著社交圈的不斷擴大,我們越來越明白交朋友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這個忙碌的時代,真誠的友誼尤其難得。 但我們是否已經忘記,深厚友誼的秘密就在生活的細節中?
小白羊30+之前生活較為單調,通過發現方格子社區找到了重新找到社交的動力,並準備在這里分享自己,尋找朋友。
隨著社交圈的不斷擴大,我們越來越明白交朋友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這個忙碌的時代,真誠的友誼尤其難得。 但我們是否已經忘記,深厚友誼的秘密就在生活的細節中?
小白羊30+之前生活較為單調,通過發現方格子社區找到了重新找到社交的動力,並準備在這里分享自己,尋找朋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近期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相見恨晚?或說是剛剛好在對的時間遇見的一本書 書中透過對話的方式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也點開了我對於人生任務的逃避 ....阿德勒斷言[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節錄自"被討厭的勇氣"p.75 .....阿德勒將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偽裝自己。然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卻來自於放下偽裝,勇敢地做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做自己的意義,以及這樣做對個人和周圍人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經常忽略了內心的聲音,忘記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內在的平靜與和諧。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自我照顧放在最後一位,認為它是一種奢侈,甚至是自私的行為。但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真正的自我照顧並非如此。它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是我們能夠更好的照顧他人的基礎。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自私並沒有不好,只是把寬容留給對的人。」 文章中以自私和寬容為主題,探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文章深入探討了從求學階段到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自私和心機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私與寬容其實只是一線之隔而已...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近期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相見恨晚?或說是剛剛好在對的時間遇見的一本書 書中透過對話的方式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也點開了我對於人生任務的逃避 ....阿德勒斷言[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節錄自"被討厭的勇氣"p.75 .....阿德勒將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偽裝自己。然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卻來自於放下偽裝,勇敢地做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做自己的意義,以及這樣做對個人和周圍人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經常忽略了內心的聲音,忘記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內在的平靜與和諧。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自我照顧放在最後一位,認為它是一種奢侈,甚至是自私的行為。但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真正的自我照顧並非如此。它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是我們能夠更好的照顧他人的基礎。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自私並沒有不好,只是把寬容留給對的人。」 文章中以自私和寬容為主題,探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文章深入探討了從求學階段到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自私和心機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私與寬容其實只是一線之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