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陷阱

2023/09/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只要知道如何做你自己

忽略別人的感受

就是典型的自私之人

只要知道如何做你自己 忽略別人的感受 就是典型的自私之人

最近我在看一部電視劇,故事圍繞一群朋友。女主角 Sara 渴望追求音樂夢想,搬到洛杉磯發展。但這意味著她要背叛最好朋友的婚禮策劃,也意味著拋下她現在的工作,可是這工作卻支持著她的家人生計。她堅持追夢只是「做自己」,即使讓親朋好友失望也在所不惜。

在觀看一部關於一群朋友的電視劇後,我開始思考做自己這個概念如果成為自私的藉口而不考慮親友感受,那會走得太過分的複雜性。這個故事線令我反思,在自我興趣和關心親友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

在今天的世代,人們總是強調「我」,常說「做自己」、「唯有做自己才會快樂」,不管世俗眼光怎麼看⋯⋯但是,如果一個人只顧「做自己」,漠視別人感受,這樣真的好嗎?

然而,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不應只叫人盲目「做自己」。假如他是一個不太尊重別人,少了關懷之心,只顧自己感受的人,作為朋友,如果只叫他「做自己」,這可能會傷害他和周圍的人。

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伴侶,互相尊重是最基本。「做自己」之餘,更要關心他人。

「做自己」變成自私自利的藉口

當然,真誠生活會帶來快樂。但是,如果你完全自我中心,就有可能損害與關心你的人的聯繫。某些越軌的行為已從自信變成自私,

例如由於「我時間」頻繁爽約朋友,或是當伴侶明確說希望有品質相處時光時,你卻我行我素去聚會玩樂。

用「做自己」來覆蓋不尊重或不顧及他人是不對的。

偶爾,我們都需要放縱自己。但經常無視對他人的承諾是不體貼的。一個人應追求實現自我,但不要時常讓依靠你的人受累。一個人的「做自己權利」不應建築在忽略關心你的人感受的代價上。

可嘉的自我照顧不應傷害或忽略需要你同理心的人。

支持還是縱容朋友

當朋友或伴侶以「做自己」來合理化無視他人時,這反映他們混淆了自重和自私。表達需要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如何影響重要的人。

作為旁觀者,過快認同自我中心的行為會縱容其失功能,而不是真正支持。提供觀點來指出其影響他人感受是一種同情之舉。你沒必要無條件強化忽略朋友責任的偏頗世界觀。

做自己的險境

當「任性妄為」成為某人的核心座右銘,更深層的問題可能在酝酿。健康自信和不健康的自戀間的界線會模糊不清。

當朋友或伴侶高舉「做自己」的大旗時,你其實要明白「自重」和「自私」的不同。

知道尊重自己,同時記住「做自己」不應傷害他人或忽略周遭人的需要,那就沒問題。

但如果那種看似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其實包含很大的自私成分⋯⋯

例如明明朋友約好了,你卻因為「睡過頭」而臨時爽約;或是當伴侶明確想要更多相處時間,你卻我行我素獨自去玩、去逛街尋求享樂。

這樣的「做自己」已有點不尊重甚至放縱自我。

追求快感和缺乏同理心成為一個人的特質,這可能表示有心理健康問題。

有些人抱持個人主義來反擊社會規範和評判。但是,過分追求自我意志會損害人際關係和穩定性。一個人終究要認識到選擇如何影響周遭的人。即使你渴求自由,親友的需要仍相關。

自我照顧不應忽略他人

生命意義源自人際關係,不是自我膨脹。你欠自己和親友避免迷失在自我中心的泡泡裡。擴展超越個人需求的視野,在關係中引入互相關懷,會得到更深層的成就感。

這需要自我意識和不斷重新評估你對他人的影響。在關係中,你表現出最好的自己嗎?你有真正的同理心和妥協嗎?你的選擇有尊重承諾嗎?

在日常壓力中,我們有時會錯失小小改善的機會。沉澱下來反思最近的互動,不要防衛,讓你重新找回價值觀。

堅持個人界限和需求很重要。同時,也反思在哪裡可以付出更多無私的關懷。關心你重要的人最近的夢想和煩惱,用小動作支持他們,同時不要忽略自己的健康。

用心平衡,一個人可以在追求成長的同時,顧及重要的人。反抗不應與覺悟混淆。自由也不該以缺乏同情或良知為代價。

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DSM),人格障礙有以下標準:

  1. 認知功能:對自己、他人和事件的認知
  2. 情感功能(情感表達、強度、變化性及適當性)
  3. 人際關係
  4. 衝動控制

當一個人自私自利,認為「做自己」很了不起,他基本上都有上述問題;叫他「做自己」看似是人生之道,但實際會助長他不懂得為人設想的自私性格。

#關係 #做自己 #Arti.W+ #The Pitfalls of "Just Being Yourself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