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缺失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來聊一下最近看的一本書《失去山林的孩子》,首先要感謝蘇菲同學的媽媽介紹我看這本書,雖然我還沒全部看完,但有一些想法先記錄一下免得之後忘記..呵呵。

 

就如同書名一般,這本書的重點當然是探討孩子們距離山林大自然越來越遠,所導致的各種問題。作者姑且將之命名為大自然缺失症,包括:兒童肥胖、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等等,其實都有研究數據表明,在親近大自然之後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此書初稿發布時間大約在2005年,其實就已經發現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而在新版序當中可以知道,經過這些年不少志同道合者已經推動不少政策法令,甚至私人團體活動等等來面對這個狀況。但是隨著3C普及,這個問題可能會是一項長久作戰。

 

而此文我倒不是要統整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僅是紀錄我看此書時想到的以下幾點:

-作者是美國人,他提到在他還小的時候,家裡附近很容易就可以走入山林當中,孩子們盡情的在小溪或大樹上玩耍。這讓我想到第一次陪蘇菲看《神奇樹屋》的時候,覺得主角們從家裡走沒兩步就馬上可以進入茂密樹林當中,是不是有點夢幻。但其實美國的較完整開疆也是近五六十年間的事情,所以上一輩的人還很習慣家裡附近的山林,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為了安全原因所採取的措施,其實都限制了孩子接近大自然。

原本我還算自滿覺得自己蠻喜歡帶孩子去爬山的,想說我的孩子應該不算是失去山林吧。但發現作者所說的親近大自然的狀況,和我帶孩子去爬山,還是不太一樣。首先,我也免不了因為安全原因,或者也是自己不懂,會不停告誡孩子要走在路徑上、不要東摸西摸、不要玩昆蟲等等,但這和作者所說的境界,似乎差很多。

作者提到,其實人們過多的對大自然的恐懼敬畏,已經影響了孩子看待大自然的方式。在他孩提時代,是可以無拘無束地在家中附近山林中沉靜探索,沒有人覺得很危險,他們會自己蓋樹屋,或者找到一個自己的空間,然後在那邊沒有他人打擾的自我領域與自己與自然相處,這是一個對身心健康很重要的影響,也是每個孩子在一定年紀時很需要的自我建構空間。而現在的孩子們沒有隨心所欲的私人領地,就只能躲在自己的房間了,這和在大自然當中是很不一樣的效果。

 

-現在普遍來說即使是自然課當中所教的內容方式,也都讓孩子對於自然是有距離感的。在螢幕當中看到的一隻蜜蜂一朵花怎麼會和真實的一樣。也不會產生好奇興趣。作者提到,如果沒有讓小孩或者年輕人接觸關乎每個人的元素、泥土、空氣、水還有其他生物,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那麼我們就會忘記自己的位置,忘記我們生命所依靠的那個更大的系統。這個說法就和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相當一致,蒙特梭利認為世界是一個相互牽連的系統,在系統中,每個元素彼此影響。

同時這也讓我想到之前和朋友帶小孩一起去爬山時,發現只有蘇菲和少數孩子會停一下來看周邊的環境,或地上小小的植物昆蟲。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每個孩子興趣不同,還是因為蘇菲懶惰走得慢。而其他小孩很多都直衝往山頂跑,到了山頂休息。這會是因為傳統常規教育已經讓孩子失去觀察大自然的好奇心了嗎?轉為目標導向的爬到山頂?

 

-在讀哲學史的過程中會知道所有文明的起始點,其實都是人們對於大自然的觀察與探問,想要了解更多、想要去解釋為甚麼自然是這個樣子的。但如果人們不再觀察自然了,那麼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元宇宙成為下一輩孩子的自然,那會是甚麼樣子呢? 理論上元宇宙是人造的,如果完全活在人造的世界中即使它有模擬的五感自然,能騙得過人的大腦? 一個不是人可以掌控的大自然,不是才更可能有不斷驚奇的發現嗎?

算了,這個問題太大。等整本書看完,如果有更進一步啟發再來分享。

分享身為哲學諮商師抱持終身持續學習哲學 閱讀書籍 以及諮商過程的心得與見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陣子我要寫一份一萬字的word報告,且事先要先用ppt摘要向大家報告。我原本想說反正一萬字一定要寫,就直接在word中撰寫,再從中摘要出簡短的PPT 。但後來時間上來不及,就決定反過來先直接撰寫PPT之後再延伸寫成一萬字的word。 不管是哪個方向看起來都很合理,也沒有甚麼違和,但是當我寫了三分
之前看到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題目出爐,2023年法國約有53萬的高三生要在四個小時之內挑選下面題目三選一撰寫: 論述題一:幸福是否歸屬於理性? 論述題二:尋求和平是否就是尋求正義? 文本分析:請解釋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1962年所著(La Pensée sauvage
話說自己年過四十之後,雖然還是常常沒有意識到已經這個歲數,但也開始漸漸能體會一些中年人的心態,加上自己做哲學諮商時,面對的一些來談者,忽然蠻想探討有關「希望」的主題(應該很適合做團體哲學諮商的討論題目)。   當然中年危機有很多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且多數也沒有到很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一個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話說哲學雖然是心理學的老祖宗,但大家都知道心理諮商,卻不多人知道甚麼是哲學諮商(也是因為哲學到近幾十年才開始應用於諮商),我就常常被問說哲學諮商和心理諮商有什麼差別? 說實話到現在我都覺得還沒有想出一個自己最滿意的回答。 記得有一次朋友聚會時被問及,我說:心理諮商或許可以讓你心情變好,但哲學諮商會
在生小孩之前,我其實很投入自己的工作,也很投入所謂大人的世界。因此沒有想過在有小孩之後,我居然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的生活。 其中我覺得特別棒的兩點是: 其一: 跟著孩子的成長,其實會出現很多自我的反省(這對哲學愛好者的我,本就是很愛做的事情),會回過頭去檢視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一些既定概念,就像重新成
前陣子我要寫一份一萬字的word報告,且事先要先用ppt摘要向大家報告。我原本想說反正一萬字一定要寫,就直接在word中撰寫,再從中摘要出簡短的PPT 。但後來時間上來不及,就決定反過來先直接撰寫PPT之後再延伸寫成一萬字的word。 不管是哪個方向看起來都很合理,也沒有甚麼違和,但是當我寫了三分
之前看到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題目出爐,2023年法國約有53萬的高三生要在四個小時之內挑選下面題目三選一撰寫: 論述題一:幸福是否歸屬於理性? 論述題二:尋求和平是否就是尋求正義? 文本分析:請解釋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1962年所著(La Pensée sauvage
話說自己年過四十之後,雖然還是常常沒有意識到已經這個歲數,但也開始漸漸能體會一些中年人的心態,加上自己做哲學諮商時,面對的一些來談者,忽然蠻想探討有關「希望」的主題(應該很適合做團體哲學諮商的討論題目)。   當然中年危機有很多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且多數也沒有到很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一個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話說哲學雖然是心理學的老祖宗,但大家都知道心理諮商,卻不多人知道甚麼是哲學諮商(也是因為哲學到近幾十年才開始應用於諮商),我就常常被問說哲學諮商和心理諮商有什麼差別? 說實話到現在我都覺得還沒有想出一個自己最滿意的回答。 記得有一次朋友聚會時被問及,我說:心理諮商或許可以讓你心情變好,但哲學諮商會
在生小孩之前,我其實很投入自己的工作,也很投入所謂大人的世界。因此沒有想過在有小孩之後,我居然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的生活。 其中我覺得特別棒的兩點是: 其一: 跟著孩子的成長,其實會出現很多自我的反省(這對哲學愛好者的我,本就是很愛做的事情),會回過頭去檢視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一些既定概念,就像重新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孩子的學習領域,包括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可以從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來著手。  可是有許多家長會擔心地說,我對自然一竅不通,該怎麼辦?必須請老師來上課嗎?    寫《寂靜的春天》、也是世界環保運動啟蒙者,瑞秋卡森女士曾經說過:「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話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希望父母親們不要錯過暑假,利用長假帶孩子去爬爬山、溯溯溪,讓身體保持著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不然也可以透過精彩的電影或小說來傳承古老的歷史與故事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有憂慮就交給森林吧!告訴祂交給祂,祂會用寬大的胸襟包容與接受。<在山上部落長老曾提到> 在大城市永遠不習慣的人 我是一個習慣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尤其在城市中人擠人還有吵雜的感受,特別不習慣,再加上台灣有好多個過敏兒,我也是其中一個,城市的夜生活,有時候讓我覺得身體的活力消耗殆盡。 我記得我小的時
Thumbnail
當我們假日帶著孩子去森林裡吸收芬多精的時候,可曾想過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面對孩子的好奇心,我們有必要跟著孩子一同去了解地球板塊與山脈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河流的侵蝕將又會對山造成何等的影響,當我們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實都是經過千萬年時間的日積月累,而且還會隨著地質的變動而持續改變樣貌。
Thumbnail
前些年國外有一本探討當代兒童困境的書「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引用了數以百計的研究報告與專家學者的經驗,指出現今許多孩子的精神障礙,或許是來自於缺乏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就是太多太早的靜態活動取代了在野外跑跑跳跳的機會。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
Thumbnail
 從孩子的學習領域,包括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可以從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來著手。  可是有許多家長會擔心地說,我對自然一竅不通,該怎麼辦?必須請老師來上課嗎?    寫《寂靜的春天》、也是世界環保運動啟蒙者,瑞秋卡森女士曾經說過:「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話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希望父母親們不要錯過暑假,利用長假帶孩子去爬爬山、溯溯溪,讓身體保持著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不然也可以透過精彩的電影或小說來傳承古老的歷史與故事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有憂慮就交給森林吧!告訴祂交給祂,祂會用寬大的胸襟包容與接受。<在山上部落長老曾提到> 在大城市永遠不習慣的人 我是一個習慣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尤其在城市中人擠人還有吵雜的感受,特別不習慣,再加上台灣有好多個過敏兒,我也是其中一個,城市的夜生活,有時候讓我覺得身體的活力消耗殆盡。 我記得我小的時
Thumbnail
當我們假日帶著孩子去森林裡吸收芬多精的時候,可曾想過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面對孩子的好奇心,我們有必要跟著孩子一同去了解地球板塊與山脈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河流的侵蝕將又會對山造成何等的影響,當我們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實都是經過千萬年時間的日積月累,而且還會隨著地質的變動而持續改變樣貌。
Thumbnail
前些年國外有一本探討當代兒童困境的書「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引用了數以百計的研究報告與專家學者的經驗,指出現今許多孩子的精神障礙,或許是來自於缺乏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就是太多太早的靜態活動取代了在野外跑跑跳跳的機會。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