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缺失症

2023/09/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來聊一下最近看的一本書《失去山林的孩子》,首先要感謝蘇菲同學的媽媽介紹我看這本書,雖然我還沒全部看完,但有一些想法先記錄一下免得之後忘記..呵呵。

 

就如同書名一般,這本書的重點當然是探討孩子們距離山林大自然越來越遠,所導致的各種問題。作者姑且將之命名為大自然缺失症,包括:兒童肥胖、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等等,其實都有研究數據表明,在親近大自然之後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此書初稿發布時間大約在2005年,其實就已經發現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而在新版序當中可以知道,經過這些年不少志同道合者已經推動不少政策法令,甚至私人團體活動等等來面對這個狀況。但是隨著3C普及,這個問題可能會是一項長久作戰。

 

而此文我倒不是要統整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僅是紀錄我看此書時想到的以下幾點:

-作者是美國人,他提到在他還小的時候,家裡附近很容易就可以走入山林當中,孩子們盡情的在小溪或大樹上玩耍。這讓我想到第一次陪蘇菲看《神奇樹屋》的時候,覺得主角們從家裡走沒兩步就馬上可以進入茂密樹林當中,是不是有點夢幻。但其實美國的較完整開疆也是近五六十年間的事情,所以上一輩的人還很習慣家裡附近的山林,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為了安全原因所採取的措施,其實都限制了孩子接近大自然。

原本我還算自滿覺得自己蠻喜歡帶孩子去爬山的,想說我的孩子應該不算是失去山林吧。但發現作者所說的親近大自然的狀況,和我帶孩子去爬山,還是不太一樣。首先,我也免不了因為安全原因,或者也是自己不懂,會不停告誡孩子要走在路徑上、不要東摸西摸、不要玩昆蟲等等,但這和作者所說的境界,似乎差很多。

作者提到,其實人們過多的對大自然的恐懼敬畏,已經影響了孩子看待大自然的方式。在他孩提時代,是可以無拘無束地在家中附近山林中沉靜探索,沒有人覺得很危險,他們會自己蓋樹屋,或者找到一個自己的空間,然後在那邊沒有他人打擾的自我領域與自己與自然相處,這是一個對身心健康很重要的影響,也是每個孩子在一定年紀時很需要的自我建構空間。而現在的孩子們沒有隨心所欲的私人領地,就只能躲在自己的房間了,這和在大自然當中是很不一樣的效果。

 

-現在普遍來說即使是自然課當中所教的內容方式,也都讓孩子對於自然是有距離感的。在螢幕當中看到的一隻蜜蜂一朵花怎麼會和真實的一樣。也不會產生好奇興趣。作者提到,如果沒有讓小孩或者年輕人接觸關乎每個人的元素、泥土、空氣、水還有其他生物,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那麼我們就會忘記自己的位置,忘記我們生命所依靠的那個更大的系統。這個說法就和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相當一致,蒙特梭利認為世界是一個相互牽連的系統,在系統中,每個元素彼此影響。

同時這也讓我想到之前和朋友帶小孩一起去爬山時,發現只有蘇菲和少數孩子會停一下來看周邊的環境,或地上小小的植物昆蟲。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每個孩子興趣不同,還是因為蘇菲懶惰走得慢。而其他小孩很多都直衝往山頂跑,到了山頂休息。這會是因為傳統常規教育已經讓孩子失去觀察大自然的好奇心了嗎?轉為目標導向的爬到山頂?

 

-在讀哲學史的過程中會知道所有文明的起始點,其實都是人們對於大自然的觀察與探問,想要了解更多、想要去解釋為甚麼自然是這個樣子的。但如果人們不再觀察自然了,那麼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元宇宙成為下一輩孩子的自然,那會是甚麼樣子呢? 理論上元宇宙是人造的,如果完全活在人造的世界中即使它有模擬的五感自然,能騙得過人的大腦? 一個不是人可以掌控的大自然,不是才更可能有不斷驚奇的發現嗎?

算了,這個問題太大。等整本書看完,如果有更進一步啟發再來分享。

分享身為哲學諮商師抱持終身持續學習哲學 閱讀書籍 以及諮商過程的心得與見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