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信仰 是否相容?

更新於 2024/01/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隨著女兒年紀漸長,身邊不少人對於她還相信聖誕老公公覺得訝異。其實大約兩年前才是她比較懷疑的時候。但這次她倒是有直接跟我說,誰誰誰不相信,誰誰誰相信,然後她說:我才不管他們怎麼說,反正我要相信。我覺得這個回答很妙,言下之意其實是她經過了思考後她選擇相信。

 

其實這種狀況也經常發生在成人身上。我們通常選擇相信我們想要相信的事情。只是這個選擇的過程是經過了多少理性思辨?還是不明來由的選擇相信?其實也不會「不明來由」的,因為所有價值觀的形成一定都有其原因背景,但是有可能自己沒有察覺,所以才需要反思吧。弔詭的是在這個所謂強調理性(因為理論上民主體制的關鍵在於人民的理性獨立思考能力)的時代中,但是人似乎越來越不理性。尤其是在網路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更容易不假思索地在同溫層當中體驗世界。這也是青少年真的應該需要接受好的理性思辨訓練的重要原因吧。

 

這讓我想到我最近在唸的士林哲學代表人物多瑪斯,他身為神職人員但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很深,他認為理性可以解釋一切信仰,理性求得的真理不至於違反信仰的真理。所以他致力於用理性論證去解釋神的存在。他的思維論證過程相當縝密,不可能不說他的理性思辨能力極強,但他是選擇信仰上帝的。

但是康德則認為我們應該為理性劃清界線,過去一些形上學的問題就在於人錯誤地想要用人的有限感性、理性能力去解釋形上學知識,但這是不可能的。他認為人可以運用理性的範圍是在於自然界,但他並不是要否定形上學,而是要將由人的理性所建立的知識劃清界線,以便為信仰保留地位。

 

雖然還有無數的哲學家對此提出各種意見,但目前為止我個人是傾向於認為無論如何,人是需要信仰的,或許以前是說上帝或說神明,現在是相信科技,但以後可能是說AI救世主,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搞了半天我們覺得要破除一些迷信,但其實只是迷上另一種科技神,歸根究底在於人其實是需要擁有說服自己能夠安身立命的信仰的,無論這個信仰是什麼。

但這個議題或許可以說有兩個層次吧,一個是一般的日常議題或知識,應該多運用理性思辨去判斷要相信什麼。至於人天生追求的超越意義或許還是要保留位置給信仰。一個人沒了信仰(廣義的)其實也是會挺麻煩的。

 

PS:看看開心的蘇菲畫 應該和她最近喜歡下西洋棋有關

分享身為哲學諮商師抱持終身持續學習哲學 閱讀書籍 以及諮商過程的心得與見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陣子連續有幾次蘇菲說我都潑他冷水,其實到底是哪些事情,我也不太記得。似乎有一次是她很開心的跟我說隔天要玩什麼什麼,然後我直覺式的反應回答她說: 可是你不要忘記還有神麼事情也要處理好。 這好像很日常的對話,只是剛好連續幾次,蘇菲的回覆讓我反省了一下,是否真的很愛潑冷水? 想了一下發覺自己背後的潛意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之前看到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題目出爐,2023年法國約有53萬的高三生要在四個小時之內挑選下面題目三選一撰寫: 論述題一:幸福是否歸屬於理性? 論述題二:尋求和平是否就是尋求正義? 文本分析:請解釋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1962年所著(La Pensée sauvage
話說自己年過四十之後,雖然還是常常沒有意識到已經這個歲數,但也開始漸漸能體會一些中年人的心態,加上自己做哲學諮商時,面對的一些來談者,忽然蠻想探討有關「希望」的主題(應該很適合做團體哲學諮商的討論題目)。   當然中年危機有很多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且多數也沒有到很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一個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蘇菲進小學第一年的時候,交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幾乎做甚麼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當時也很樂見他交到那麼要好的朋友。但是二年級時,這位好友全家回美國去了。小二的時候交了兩位好的朋友,也是幾乎工作都要一起,還會為了等對方而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今年升三年級後,一位好友升上upper班、一位到另一個班級,且他們
前陣子連續有幾次蘇菲說我都潑他冷水,其實到底是哪些事情,我也不太記得。似乎有一次是她很開心的跟我說隔天要玩什麼什麼,然後我直覺式的反應回答她說: 可是你不要忘記還有神麼事情也要處理好。 這好像很日常的對話,只是剛好連續幾次,蘇菲的回覆讓我反省了一下,是否真的很愛潑冷水? 想了一下發覺自己背後的潛意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之前看到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題目出爐,2023年法國約有53萬的高三生要在四個小時之內挑選下面題目三選一撰寫: 論述題一:幸福是否歸屬於理性? 論述題二:尋求和平是否就是尋求正義? 文本分析:請解釋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1962年所著(La Pensée sauvage
話說自己年過四十之後,雖然還是常常沒有意識到已經這個歲數,但也開始漸漸能體會一些中年人的心態,加上自己做哲學諮商時,面對的一些來談者,忽然蠻想探討有關「希望」的主題(應該很適合做團體哲學諮商的討論題目)。   當然中年危機有很多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且多數也沒有到很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一個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蘇菲進小學第一年的時候,交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幾乎做甚麼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當時也很樂見他交到那麼要好的朋友。但是二年級時,這位好友全家回美國去了。小二的時候交了兩位好的朋友,也是幾乎工作都要一起,還會為了等對方而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今年升三年級後,一位好友升上upper班、一位到另一個班級,且他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如果你對於「理性」、「感性」、「性格」、「思想」有興趣,或許你可以來看看這篇文章。
Thumbnail
我發現現在是個很講求理性的世界,甚至與家人相處也是如此,好像一個人若按照社會的安排下成長,成功的話,他將會成為一個很理性的機器,但正是我們有的感性與動物性,我們才能與機器、AI區分開來。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在我印想以來,和我的父親分享我做到的事情,通常獲得的不會是鼓勵的擁抱,也不會是對方快樂的表情
Thumbnail
講到理性與感性,大家可能會想到的是珍奧斯丁的作品……說起來這些經典說也該來寫寫讀書心得才是,但這有空再說,今天想談的是一些常見的誤解。 其實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常有人以為理性與感性是互斥的兩種東西,這其實很大的誤解,因為根本不是這回事,卻有很多人講得很像一回事。 理性與感性都是人類認知判斷的架構,兩者
Thumbnail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理性和感性是兩個常常互相對立的概念。理性代表著冷靜、客觀和邏輯思考,而感性則象徵著情感、直覺和個人經驗。許多人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調和的衝突,然而,我們是否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將理性和感性兩者完美結合?
Thumbnail
這應該是這世紀以來亙古不變的討論主題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充斥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要如何拿捏取捨這兩者的平衡,我想這是每個人在人生中都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 理性思維 當我面對事情時,大多數理性會跳出來帶領一切,需要有條理式的爬梳原因,再去解決事情,但是感性這時候在做甚麼呢,它應該是覺得理性的面對
Thumbnail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系列》到目前總共有4本,以春秋戰國為主題,作者呂世浩教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入手,引導讀者進行思辨,對提升自己的眼界及思考都很有幫助,相當推薦。讀完後,讓自己對歷史有重新的認識,不再只是記憶人名、年代、地名、事件,或是只當故事書看個熱鬧精彩而已,而是體會到讀歷史的方法及價值。
每天的早上,我拉完筋,都會花半小時準備早餐,切水果、打豆漿、煎雞蛋和青菜,健康的飲食有健康的情緒,家人都可以如此。 "你可不用煎蛋,我們已經吃膩你的蛋" "是喔,所以早上都不用煎了?" "對,我自己煎" "你是覺得我煎的蛋不好吃還是,還是吃膩了" "我說過了,吃膩了" 理性的想,我有可以多一些時間拉
Thumbnail
(舊文新址) 這部《殘穢》以一個作家為第一人稱主視點,記述和一名讀者的「尋古訪穢」歷程, 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不但讀來流暢,情節也吸引人一直翻閱下去......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有編織想像的時候,在尚未出社會前充滿發想的爆發力,卻在進入職場後逐漸形成矛盾的開始,甚至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工作之後,仍是無法解決內心的拉扯⋯⋯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如果你對於「理性」、「感性」、「性格」、「思想」有興趣,或許你可以來看看這篇文章。
Thumbnail
我發現現在是個很講求理性的世界,甚至與家人相處也是如此,好像一個人若按照社會的安排下成長,成功的話,他將會成為一個很理性的機器,但正是我們有的感性與動物性,我們才能與機器、AI區分開來。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在我印想以來,和我的父親分享我做到的事情,通常獲得的不會是鼓勵的擁抱,也不會是對方快樂的表情
Thumbnail
講到理性與感性,大家可能會想到的是珍奧斯丁的作品……說起來這些經典說也該來寫寫讀書心得才是,但這有空再說,今天想談的是一些常見的誤解。 其實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常有人以為理性與感性是互斥的兩種東西,這其實很大的誤解,因為根本不是這回事,卻有很多人講得很像一回事。 理性與感性都是人類認知判斷的架構,兩者
Thumbnail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理性和感性是兩個常常互相對立的概念。理性代表著冷靜、客觀和邏輯思考,而感性則象徵著情感、直覺和個人經驗。許多人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調和的衝突,然而,我們是否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將理性和感性兩者完美結合?
Thumbnail
這應該是這世紀以來亙古不變的討論主題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充斥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要如何拿捏取捨這兩者的平衡,我想這是每個人在人生中都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 理性思維 當我面對事情時,大多數理性會跳出來帶領一切,需要有條理式的爬梳原因,再去解決事情,但是感性這時候在做甚麼呢,它應該是覺得理性的面對
Thumbnail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系列》到目前總共有4本,以春秋戰國為主題,作者呂世浩教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入手,引導讀者進行思辨,對提升自己的眼界及思考都很有幫助,相當推薦。讀完後,讓自己對歷史有重新的認識,不再只是記憶人名、年代、地名、事件,或是只當故事書看個熱鬧精彩而已,而是體會到讀歷史的方法及價值。
每天的早上,我拉完筋,都會花半小時準備早餐,切水果、打豆漿、煎雞蛋和青菜,健康的飲食有健康的情緒,家人都可以如此。 "你可不用煎蛋,我們已經吃膩你的蛋" "是喔,所以早上都不用煎了?" "對,我自己煎" "你是覺得我煎的蛋不好吃還是,還是吃膩了" "我說過了,吃膩了" 理性的想,我有可以多一些時間拉
Thumbnail
(舊文新址) 這部《殘穢》以一個作家為第一人稱主視點,記述和一名讀者的「尋古訪穢」歷程, 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不但讀來流暢,情節也吸引人一直翻閱下去......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有編織想像的時候,在尚未出社會前充滿發想的爆發力,卻在進入職場後逐漸形成矛盾的開始,甚至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工作之後,仍是無法解決內心的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