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信仰 是否相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隨著女兒年紀漸長,身邊不少人對於她還相信聖誕老公公覺得訝異。其實大約兩年前才是她比較懷疑的時候。但這次她倒是有直接跟我說,誰誰誰不相信,誰誰誰相信,然後她說:我才不管他們怎麼說,反正我要相信。我覺得這個回答很妙,言下之意其實是她經過了思考後她選擇相信。

 

其實這種狀況也經常發生在成人身上。我們通常選擇相信我們想要相信的事情。只是這個選擇的過程是經過了多少理性思辨?還是不明來由的選擇相信?其實也不會「不明來由」的,因為所有價值觀的形成一定都有其原因背景,但是有可能自己沒有察覺,所以才需要反思吧。弔詭的是在這個所謂強調理性(因為理論上民主體制的關鍵在於人民的理性獨立思考能力)的時代中,但是人似乎越來越不理性。尤其是在網路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更容易不假思索地在同溫層當中體驗世界。這也是青少年真的應該需要接受好的理性思辨訓練的重要原因吧。

 

這讓我想到我最近在唸的士林哲學代表人物多瑪斯,他身為神職人員但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很深,他認為理性可以解釋一切信仰,理性求得的真理不至於違反信仰的真理。所以他致力於用理性論證去解釋神的存在。他的思維論證過程相當縝密,不可能不說他的理性思辨能力極強,但他是選擇信仰上帝的。

但是康德則認為我們應該為理性劃清界線,過去一些形上學的問題就在於人錯誤地想要用人的有限感性、理性能力去解釋形上學知識,但這是不可能的。他認為人可以運用理性的範圍是在於自然界,但他並不是要否定形上學,而是要將由人的理性所建立的知識劃清界線,以便為信仰保留地位。

 

雖然還有無數的哲學家對此提出各種意見,但目前為止我個人是傾向於認為無論如何,人是需要信仰的,或許以前是說上帝或說神明,現在是相信科技,但以後可能是說AI救世主,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搞了半天我們覺得要破除一些迷信,但其實只是迷上另一種科技神,歸根究底在於人其實是需要擁有說服自己能夠安身立命的信仰的,無論這個信仰是什麼。

但這個議題或許可以說有兩個層次吧,一個是一般的日常議題或知識,應該多運用理性思辨去判斷要相信什麼。至於人天生追求的超越意義或許還是要保留位置給信仰。一個人沒了信仰(廣義的)其實也是會挺麻煩的。

 

PS:看看開心的蘇菲畫 應該和她最近喜歡下西洋棋有關

分享身為哲學諮商師抱持終身持續學習哲學 閱讀書籍 以及諮商過程的心得與見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陣子連續有幾次蘇菲說我都潑他冷水,其實到底是哪些事情,我也不太記得。似乎有一次是她很開心的跟我說隔天要玩什麼什麼,然後我直覺式的反應回答她說: 可是你不要忘記還有神麼事情也要處理好。 這好像很日常的對話,只是剛好連續幾次,蘇菲的回覆讓我反省了一下,是否真的很愛潑冷水? 想了一下發覺自己背後的潛意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之前看到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題目出爐,2023年法國約有53萬的高三生要在四個小時之內挑選下面題目三選一撰寫: 論述題一:幸福是否歸屬於理性? 論述題二:尋求和平是否就是尋求正義? 文本分析:請解釋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1962年所著(La Pensée sauvage
話說自己年過四十之後,雖然還是常常沒有意識到已經這個歲數,但也開始漸漸能體會一些中年人的心態,加上自己做哲學諮商時,面對的一些來談者,忽然蠻想探討有關「希望」的主題(應該很適合做團體哲學諮商的討論題目)。   當然中年危機有很多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且多數也沒有到很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一個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蘇菲進小學第一年的時候,交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幾乎做甚麼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當時也很樂見他交到那麼要好的朋友。但是二年級時,這位好友全家回美國去了。小二的時候交了兩位好的朋友,也是幾乎工作都要一起,還會為了等對方而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今年升三年級後,一位好友升上upper班、一位到另一個班級,且他們
前陣子連續有幾次蘇菲說我都潑他冷水,其實到底是哪些事情,我也不太記得。似乎有一次是她很開心的跟我說隔天要玩什麼什麼,然後我直覺式的反應回答她說: 可是你不要忘記還有神麼事情也要處理好。 這好像很日常的對話,只是剛好連續幾次,蘇菲的回覆讓我反省了一下,是否真的很愛潑冷水? 想了一下發覺自己背後的潛意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之前看到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題目出爐,2023年法國約有53萬的高三生要在四個小時之內挑選下面題目三選一撰寫: 論述題一:幸福是否歸屬於理性? 論述題二:尋求和平是否就是尋求正義? 文本分析:請解釋作者(Claude Lévi-Strauss)1962年所著(La Pensée sauvage
話說自己年過四十之後,雖然還是常常沒有意識到已經這個歲數,但也開始漸漸能體會一些中年人的心態,加上自己做哲學諮商時,面對的一些來談者,忽然蠻想探討有關「希望」的主題(應該很適合做團體哲學諮商的討論題目)。   當然中年危機有很多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且多數也沒有到很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一個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蘇菲進小學第一年的時候,交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幾乎做甚麼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當時也很樂見他交到那麼要好的朋友。但是二年級時,這位好友全家回美國去了。小二的時候交了兩位好的朋友,也是幾乎工作都要一起,還會為了等對方而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今年升三年級後,一位好友升上upper班、一位到另一個班級,且他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最近流行的一則新聞,聽說中部的某宮廟舉辦了關聖帝君和媽祖的婚禮?我不想點評什麼,因為對方也無歛財,也無破壞社會安寧,相信的就去相信吧!想駡的就去駡吧!也不用動用到司法程序了,純粹是浪費公帑! 女兒小時候,就開始跟我去廟宇進香參拜,我重點是要她有宗教信仰,未來她相信玉皇大帝、阿彌陀佛、耶穌或耶和華,
Thumbnail
兩人對於信仰的成熟度是否相同? 對於追求真理或實踐基督徒精神的態度是否一致?
Thumbnail
生命中有多少時刻,你努力解釋,卻沒有人願意相信你呢?
我不迷信,但我相信。 迷信,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並會將結果歸咎於外人或外在條件,負面情緒就影響自己心情。 相信,則是一種「正面迎向」的力量,對於結果「有或沒有」皆能坦然面對,因為「相信」的力量,會大於「得失心」。 昨天初四,同學來家裡開心聚會,是我「相信」過年期間有客人來家裡走動,
Thumbnail
你會下意識迎合別人嗎? 當和別人意見相左時,會先懷疑自己的感覺,是不是自己是錯的,別人的想法才是對的,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習慣性退後一步,以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為優先,只有和別人的想法一致時,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
Thumbnail
每到聖誕節,總是會有這樣層出不窮的文章,如,「我的小孩問聖誕老公公真的存在嗎?」「我家小孩發現禮物是我買的了!怎麼辦?」「他們班的同學跟他說這世界上沒有聖誕老公公,那都是爸爸媽媽扮演的。天啊,我該怎麼回覆?」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你的孩子開始疑問,這樣一個奇幻的人物是否真實存在。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最近流行的一則新聞,聽說中部的某宮廟舉辦了關聖帝君和媽祖的婚禮?我不想點評什麼,因為對方也無歛財,也無破壞社會安寧,相信的就去相信吧!想駡的就去駡吧!也不用動用到司法程序了,純粹是浪費公帑! 女兒小時候,就開始跟我去廟宇進香參拜,我重點是要她有宗教信仰,未來她相信玉皇大帝、阿彌陀佛、耶穌或耶和華,
Thumbnail
兩人對於信仰的成熟度是否相同? 對於追求真理或實踐基督徒精神的態度是否一致?
Thumbnail
生命中有多少時刻,你努力解釋,卻沒有人願意相信你呢?
我不迷信,但我相信。 迷信,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並會將結果歸咎於外人或外在條件,負面情緒就影響自己心情。 相信,則是一種「正面迎向」的力量,對於結果「有或沒有」皆能坦然面對,因為「相信」的力量,會大於「得失心」。 昨天初四,同學來家裡開心聚會,是我「相信」過年期間有客人來家裡走動,
Thumbnail
你會下意識迎合別人嗎? 當和別人意見相左時,會先懷疑自己的感覺,是不是自己是錯的,別人的想法才是對的,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習慣性退後一步,以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為優先,只有和別人的想法一致時,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何找到內心的信仰? 其實我對此完全無概念 回頭想想只記得 在我跟家人有很強烈爭執的那幾年 我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 我不要跟他一樣 迷信、自傲、總是怪罪別人 希望那個對抗他的想法太強烈 導致我的信念才慢慢衍生出來的 我只相信科學和數字 你的那一些宗教般的信仰 在我這裡是不可行的
Thumbnail
每到聖誕節,總是會有這樣層出不窮的文章,如,「我的小孩問聖誕老公公真的存在嗎?」「我家小孩發現禮物是我買的了!怎麼辦?」「他們班的同學跟他說這世界上沒有聖誕老公公,那都是爸爸媽媽扮演的。天啊,我該怎麼回覆?」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你的孩子開始疑問,這樣一個奇幻的人物是否真實存在。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