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的敵人─袁盎評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善惡兩分,忠的對立面必然是奸嗎?

 

1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曾經紅極一時的連續劇《包青天》,主題曲就是這麼唱的。

鐵面無私的青天大人一聲令下,「斬!」虎頭鍘落下,人頭落地。

那顆人頭,或者屬於壞人,或者屬於奸臣。是非善惡終有報,真是大快人心!

童年的世界,好壞對立,善惡分明,非此即彼。一刀鍘下,落地的固然是血淋淋的人頭,其實還有不容混淆的道德判斷。

2

「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孩提時代簡單粗暴的分判,是人類進化留下的集體潛意識:確定是壞人後立馬閃開,是叢林保命第一著。

等到逐漸成長,人事閱歷增長,不免生起大大的問號:好人的對立面必然是壞人嗎?與忠臣作對的,必然是奸臣嗎?

漢代名臣晁錯因為袁盎進讒言,冤斬於市之後經歷千年追討,終於在晚唐成功化成人面瘡,寄生在袁盎後生的悟達國師膝蓋。後經迦諾迦尊者出面化解,悟達國師毅然捨卻京師繁華。《三昧水懺》由此而來。這是佛教故事的版本,充滿了正面教化的意義。


如果晁錯被冤殺,是忠而見誅的鐵證;站在晁錯對立面的袁盎,顯然就是十惡不赦的奸臣。

套用司馬遷慣用的問句,我們也可以追問:「是邪?非邪?」

大白話就是:真的?假的?

3

蘇東坡在翻案名篇〈鼂錯論〉雖然為袁盎開脫,認為晁錯之死是咎由自取──不是個人在七國叛亂時推卸引爆吳、楚作亂的責任,意圖把景帝推上火線,任憑「奸臣」鼓動如簧之舌大進讒言,景帝也不至讓晁錯身著朝衣死在東市。

東坡的確是罵了晁錯,可也沒饒過袁盎。這頂「奸臣」的帽子還是給袁盎戴上了。等於是兩方各打五十大板。

 

質諸正史,果然如是?

4

司馬遷在《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寫袁盎因為「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逆耳的忠言說得太多太頻繁,即連漢文帝那樣難得的賢君都不稱心,趁早罷了袁郎中,趕出宮去。

袁盎調到隴西作都尉,因為仁愛士卒,贏得士卒全心效命,司馬遷用的字眼是「士卒皆爭為死」。

如此人物,距離我們對奸臣的想像似乎有點遙遠。


5

袁盎因直言勸諫,不得長侍天子,等於是司馬遷從側面樹立了袁盎忠臣的形象。此前的直諫,究竟如何?

順著司馬遷的文脈,我們且從周勃與漢文帝的關係說起。

漢文帝是劉邦庶出的親兒,劉邦取天下後封為代王。按理,天子大位原本輪不到他。劉邦死後,檯面上天子大位歸嫡子惠帝所有,檯面下則是呂后發號施令,掌握實權的盡是呂家兄弟。惠帝與呂后相繼死後,諸呂勢力剷除,迎來代王繼承皇位,算來周勃是頭號功臣。漢文即位之初,對這位迎立新天子的丞相雖然不至於畢恭畢敬,可周勃上朝議事,滿臉驕色;而漢文帝以天子之尊,不惜紆尊降貴,親自送出朝門。

主人送客,體現的是主人的尊重與主客的平等。階級分明的舊時代,表面是有失君臣之禮,實際則是漢文帝對周勃擁立終有感恩戴德的潛意識。

把一切看在眼裡的袁盎終於站出來糾偏:陛下視為國之「重臣」的周勃,實際只是因緣際會成就的「功臣」。周勃果為社稷倚重的股肱大臣,諸呂擅權,危及漢家天下之時,手上握有最高兵權的周勃早該出兵討伐,可周勃沒有。直到呂后升天,大柱已傾,方才集結朝中眾臣推倒諸呂,擁戴賢天子繼位。

一言以蔽之,周勃固然有功;可就算有功,也只是不早不晚,正好集眾人之力趕上了最好的時機。

爾後漢文帝與周勃逐漸回復「一般」的君臣關係。周勃察覺文帝的變化,旁敲側擊,知道是袁盎一席話起了作用,忍不住抱怨袁盎:我跟令兄的交情向來挺好,沒想到你在皇上面前說我壞話!

被批的袁盎自認入情入理,任令周勃指責,從未為此道歉。可等到周勃罷相,回到冊封的屬國,有人檢舉周勃造反。周勃身陷囹圄,朝中有力人士沒人敢站出來說話的時候,袁盎卻挺身而出,全力迴護,舉證周勃斷無叛變的嫌疑。

周勃得以平反,袁盎居功厥偉。周勃對袁盎的態度幡然一變。兩人從此過從甚密是一回事,司馬遷以此作為袁盎正直的第一條敘事。

6

淮南王劉長向來目無尊長。他的目中無人,讓他膽敢在進京朝禮時趁機殺掉宿敵辟陽侯;漢文帝的放任,則是讓殺掉功臣的淮南王全身而退。袁盎屢次勸諫文帝約束弟弟,「諸侯太驕必生患」,或者削減封地,或者適度懲治,否則必成大患。文帝只當耳邊風。等到淮南王叛變,兵敗被俘,關在囚車從京師準備送往蜀地時,袁盎又勸文帝:此前陛下全然放任,淮南王遂肆無忌憚;如今突然重手下猛藥,以淮南王個性的剛烈,一旦路上有個三長兩短,只怕皇上要蒙上殺弟的惡名。文帝依舊沒理會袁盎。

從雲端墜落地下的淮南王還沒抵達貶謫之地,就在路上絕食而死。為胞弟自絕痛哭不已的文帝食不下嚥。時為中郎將的袁盎進宮,極力安慰文帝。袁盎一席話,司馬遷在列傳中全數收羅,有人因此譏諷袁盎與佞臣無異。

可如此斷語恐怕是書生之見,「矯往」本來必須「過正」。袁盎不論是以人臣或朋友的立場說話,不失平正。更何況,袁盎的寬慰只是前行的「藥引」,後續的解方才見真章。漢文帝止住淚水,問袁盎該當如何。袁盎便說:死者已矣,可淮南王還有三個兒子,陛下仍有彌補前愆的機會。

親父有罪,罪及妻孥。此是通則。漢文帝接過袁盎的建言,改採變通之計,冊封淮南王三子為王。

袁盎從此名重朝廷。



7

漢文帝出遊上林苑,皇后與慎夫人隨侍。慎夫人因受文帝專寵,向來與皇后並肩而坐。這回袁盎陪同,很快搶上前去把慎夫人的坐席往後撤。慎夫人明白袁盎以此分出尊卑,堅持不肯落座。漢文帝眼見愛妃受辱,怒火心生,氣得拂袖而去。袁盎追上前去,祭出尊卑有序則上下相和的大道理,又補了一段:陛下寵愛慎夫人,可千萬別忘了「人彘」的前車之鑑。

「人彘」的舊典不遠,是劉邦死後不久發生的故事。劉邦寵愛戚夫人,幾度想以戚夫人所生的如意撤換太子。戚夫人奪嫡不成,劉邦死後,呂后不僅毒死如意,又以極其凶殘的手段把戚姬整治成四肢面目俱殘的「人豬」。漢文帝先是聽得不寒而慄,繼而轉怒為喜

8

忠言裨益社稷,可人君終覺逆耳。即便是漢文帝這般賢天子,袁盎的諫言再入情入理,在耳邊一說再說終覺大不快。

既然非親非故,把麻煩送出門去才是省心的高招。

袁盎被貶出朝門,先是隴西都尉,帶兵有仁聲,是前文已經提及的。爾後升任齊相,而後是吳相。去吳之前,袁盎的侄兒袁種提醒他:吳王素來驕奢,吳國無賴橫行。叔叔此去切莫動念想大力整治,如此一來,吳王不是捏造罪名好告御狀,就是暗中找刺客結束叔父性命。所以,袁種說,叔父但求自保,勸吳王別造反就行。

深諳人性的袁種暫時保全了袁盎性命。袁盎抵達吳國之後,把侄兒的忠告記得牢牢,與吳王始終交好,卻也埋下日後晁錯陷害袁盎的種子。

9

文帝既崩,景帝即位。與袁盎向來不合的晁錯權傾一時。認定袁盎收受吳王財物,判定有罪。事經景帝特赦,貶為平民百姓。

一計未成,晁錯又生一計。

吳、楚帶頭作亂,晁錯第一著,還是想趁機整治袁盎,把袁盎推作吳王叛亂的同路人。

換言之,晁錯至少有兩度想假公濟私,害死袁盎這個氣味不相投的宿敵。

這次他沒能如意。反倒是袁盎接到消息,決定反將晁錯一軍。袁盎連夜進宮,力陳殺掉晁錯即可終結七國之亂。

袁盎成功報復了晁錯。景帝聽信袁盎之言,斬了晁錯。晁錯死後,七國的亂軍繼續揮兵前進。袁盎保全了性命,可卻賠上忠臣的美名。佛教水懺故典的流行,更讓袁盎背上陷害忠良的臭名。

10

晁錯身著朝衣枉死在東市。逃過一劫的袁盎還昂然活著,帶著太常的新職出使吳國。吳王先是強邀袁盎帶領叛軍,袁盎拒絕後被軟禁在軍營。吳王派出大軍防守,就等天亮砍頭。偏偏駐軍裡有袁盎已然遺忘的舊識,袁盎因此又保住一命。

此人原是袁盎先前在吳任職的屬下,愛上袁盎的侍妾,兩人有染。袁盎裝聾作啞,偏有好事者密告當事人袁盎早已知情。男主角慌忙出逃,袁盎獲報後連夜追趕,把侍妾奉上,讓部屬回復舊職。

多年不見,袁盎早已遺忘此事,也早已遺忘舊時部屬的形容樣貌。部屬可沒忘記當年袁相國的大恩。傾其所有,用隨身的貴重物品換來兩石美酒,灌醉看守的士卒,帶著袁盎倉皇出逃。

危急之際,袁盎不失君子的品格。部屬有意保他性命,他第一個想頭卻是此舉必然連累部屬一家。部屬對他保證自己準備藏匿家屬後逃亡,兩人遂分頭而去。

11

七國之亂弭平,袁盎升作楚相一小段時間,就因楚王不願納諫,袁盎藉口有病,辭官而去。雖然以平民百姓的身分居家,漢景帝仍以智庫視之,經常遣人前來請益。冤殺晁錯一事,景帝似乎無意歸咎袁盎。

倒是景帝的胞弟梁王,仗著母親竇太后疼愛,覬覦天子大位。景帝拗不過母親,有意冊立梁王為太子。事經袁盎引經據典勸諫過後,景帝從此擱置舊議。懷恨在心的梁王派來刺客。誰知一到關中,刺客一打聽,發現眾人對袁盎讚不絕口。刺客不忍下手,收拾兵刃打道回府之前,不忘提醒袁盎:梁王絕對不會善罷甘休,後續還有十來批刺客等著完成刺殺大計。

第一個刺客因為袁盎的美名放過袁盎。第二個刺客可就沒這麼客氣了。袁盎死在問卜回家的路上。

袁盎出門卜問,緣於家中多怪。這個「怪」是不是晁錯就不得而知了。

12

綜觀袁盎一生,不失為正人君子。唯獨晁錯一事,光挑宮中進言的單一場景,不啻奸佞大邪。終結一條人命,終非白璧微瑕。可莫忘此前晁錯的策劃,站在仇恨的兩端,結果通常是單一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我們不禁要問:以單一剖面,試圖全面論斷一人一生,是否公允?

「鐵面無私辨忠奸」,聽來大快人心。現實人生,忠奸之判即使無意偏頗,問題在論斷的當下能否全面,那才是大哉問。

  

相互参看,平衡報導,還原歷史真相:

晁错评传:https://vocus.cc/article/62145462fd89780001ba2fc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4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0
即便在國際舞台取得重大成就,在內心深處,一代霸主仍然渴望母親關愛的眼神吧?那是潛藏人性中最深層的渴望。
2025/02/20
即便在國際舞台取得重大成就,在內心深處,一代霸主仍然渴望母親關愛的眼神吧?那是潛藏人性中最深層的渴望。
2023/09/09
人生於世,究竟有沒有所謂命定? 既有,也可以說沒有。端看個人如何掌握。
Thumbnail
2023/09/09
人生於世,究竟有沒有所謂命定? 既有,也可以說沒有。端看個人如何掌握。
Thumbnail
2022/02/22
仇恨有多大,障蔽就有多大。拜佛教《水懺》之賜,「人面瘡」前生-即漢代名臣晁錯-不甘冤死,苦苦追討十世的故事廣為人知。然而晁錯果真只是蒙「冤」而死?溯諸史傳,恐怕不然。
Thumbnail
2022/02/22
仇恨有多大,障蔽就有多大。拜佛教《水懺》之賜,「人面瘡」前生-即漢代名臣晁錯-不甘冤死,苦苦追討十世的故事廣為人知。然而晁錯果真只是蒙「冤」而死?溯諸史傳,恐怕不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Thumbnail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Thumbnail
善惡兩分,忠的對立面必然是奸嗎? 如果晁錯被冤殺,是忠而見誅的鐵證;站在晁錯對立面的袁盎,顯然就是十惡不赦的奸臣。 套用司馬遷慣用的問句,我們也可以追問:「是邪?非邪?」
Thumbnail
善惡兩分,忠的對立面必然是奸嗎? 如果晁錯被冤殺,是忠而見誅的鐵證;站在晁錯對立面的袁盎,顯然就是十惡不赦的奸臣。 套用司馬遷慣用的問句,我們也可以追問:「是邪?非邪?」
Thumbnail
仁義是貪婪者的通行證  《莊子·徐無鬼》 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畜畜然仁,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
Thumbnail
仁義是貪婪者的通行證  《莊子·徐無鬼》 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畜畜然仁,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
Thumbnail
文帝死後,已經持續了近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仍在釋放著強大的慣性。 因為他將「黃老之術」交棒到了他的皇後,即後來的竇太後。 竇太後不像當年的呂太後那樣強勢,她對於政策的影響力是依靠持續教育獲得的。 老太後在皇室辦起了黃老培訓班,要求所有宗室子弟都必須學習並深入實踐黃老理論,並以此為指導思想治國。 從中
Thumbnail
文帝死後,已經持續了近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仍在釋放著強大的慣性。 因為他將「黃老之術」交棒到了他的皇後,即後來的竇太後。 竇太後不像當年的呂太後那樣強勢,她對於政策的影響力是依靠持續教育獲得的。 老太後在皇室辦起了黃老培訓班,要求所有宗室子弟都必須學習並深入實踐黃老理論,並以此為指導思想治國。 從中
Thumbnail
”人間所能 百無一會” 友人分享書法作品,欣賞之餘,對文字內容的境界也心嚮往之,原來它出自北宋張伯端真人的「無心頌」。 有時心情困頓,唸幾句「無心頌」四字詩,頓覺神清氣爽,天地開拓許多。 刀筆青天 賦畢,張伯端縱火將案上文書全數燒毀,他也因此獲罪流放嶺南,開始他浪跡雲水的修道生涯。
Thumbnail
”人間所能 百無一會” 友人分享書法作品,欣賞之餘,對文字內容的境界也心嚮往之,原來它出自北宋張伯端真人的「無心頌」。 有時心情困頓,唸幾句「無心頌」四字詩,頓覺神清氣爽,天地開拓許多。 刀筆青天 賦畢,張伯端縱火將案上文書全數燒毀,他也因此獲罪流放嶺南,開始他浪跡雲水的修道生涯。
Thumbnail
史策流傳已不真,稗官小說更翻新 季康子與李麻子,嚼爛古今多少人
Thumbnail
史策流傳已不真,稗官小說更翻新 季康子與李麻子,嚼爛古今多少人
Thumbnail
仇恨有多大,障蔽就有多大。拜佛教《水懺》之賜,「人面瘡」前生-即漢代名臣晁錯-不甘冤死,苦苦追討十世的故事廣為人知。然而晁錯果真只是蒙「冤」而死?溯諸史傳,恐怕不然。
Thumbnail
仇恨有多大,障蔽就有多大。拜佛教《水懺》之賜,「人面瘡」前生-即漢代名臣晁錯-不甘冤死,苦苦追討十世的故事廣為人知。然而晁錯果真只是蒙「冤」而死?溯諸史傳,恐怕不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