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方程式》是皮克斯近幾年來少數以愛情故事為主軸的動畫電影,並輕巧地將族群認同、移民議題與親子關係等議題放入電影中,引起大眾對於族群認同、歸屬感與多元文化的思考。
今天想以族群認同與移民議題作為主要討論方向,由台灣族群、移民現況呼應《元素方程式》片中情節,並在最後以簡短篇幅以自身經驗回應親子關係。
元素市(Elemental)是個代表希望、創新的城市,火、水、風、土象徵了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並反映出了移民社會中的多樣性,就如同我們的現實世界,各種元素必須學會互相理解合作才能共同生活在元素市中,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人都聚集到這裡,期待開始新的人生篇章,而片中主角Ember的父母(Bernie&Cinder)就是離鄉尋找新的美好生活。在元素市的居民主要為水、土、風、火四族,但因為火族的易燃特性,城市建設大部分以水、土、風族方便為主,也就元素市是主要族群,而火族則是自己獨立在偏僻的都市周圍。
在片中,元素市的原型是紐約,出自於導演彼得孫的個人經驗,導演自己是第二代韓裔美國人,在美國出生成長,在映後座談中他也曾分享:他的父母是第一代移民,英文沒有韓語好,在剛移居到紐約時經歷過許多辛苦與歧視,就像是片中主角Ember的父母初到元素市時連個像樣的房子都找不到,最後是靠著自己一點一滴蓋起名為Fireplace的雜貨店養活一家人,但「自己蓋的房子」如果沒有與政府申請,就會被認定為違建,這也是劇中火女Ember與水屬性稽查員Wade相遇的契機。
但其實這樣的情形不止出現在美國,將目光轉向台灣、台北,也居住著一群渴望新生活但現實卻總是與理想不同的居民,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就像是火族,在都市的邊緣自成社區,共享著原鄉的共有傳統習俗與文化脈絡,渴望新土地能帶來的新生活與希望卻與理想中有段差距,以1980年代來台的緬甸華僑為例,主要居住在中和緬甸街(華新街)的緬甸華僑,1980年代因為緬甸的大型排華運動與被血腥鎮壓的學運,再加上台灣政府提供的誘因,許多華僑選擇離鄉,到台灣尋覓新生活的可能性,但如同片中Bernie&Cinder遇到的困境,他們既沒辦法融入都市也回不到原本的故土(火之國與緬甸),「坐在路邊喝奶茶」、「藍領階層做工的人」是社會對當地居民的第一印象,原本在緬甸的他們身纏萬貫,家裡有好幾個幫傭都不意外,但在面臨緬甸政府的打壓,他們只能拋下一切將希望寄託到台灣,但即使同為中華民族,卻始終難以成為真正的當地人,他們面對的是「華僑」、「中國人」等無法融入的身份認同,於是他們聚集在華新街,品味著那杯帶有家鄉味道的緬甸奶茶,伴著紅茶的甘韻與煉奶的甜膩,生活在新的落腳地。
對於緬甸華僑議題有興趣的可以參考Mingalar Par 鳴個喇叭 緬甸街https://www.mpculture.tw/
在《元素方程式》中不斷在強調水族與火族水火不容的概念,在男女主角Ember與Wade初識時,他們視彼此為敵人,Ember說Wade是不通情理的「水佬」,而Wade則說Ember是法律的違反者,除了元素上看似會將對方澆熄或蒸發的矛盾外,火族對於水族的憎恨、水族對於火族的火爆個性也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而《元素方程式》中我們也能看到水族是住在有保安管理的高樓大廈中,而火族卻只能居住在會漏水的偏僻區域,不只是個性,經濟差異的鴻溝影響到的生活品質與涵養也是兩個族群無法和平共處的原因。
看回台灣,普遍台灣人對於東南亞移民並沒有對西方國家移民來得友善,我認為這個原因有二,分別為文化包容性與社會經濟地位,首先在文化包容性部分,台灣從1960年代接受美援以來,大量西方文化流入台灣社會,西方歌曲、電視影集、藝術電影在台灣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甚至被認為是「高尚」的文化。但相比東南亞文化,是近年來隨著移工的進入帶入台灣,一個是在戰爭時期的救贖,是幫助台灣度過難關的一線曙光;另一個則是被娉來台灣填補勞動力的勞工,而在社會經濟地位上,西方移民多從事白領階級工作,而東南亞移民卻從事高危險、高勞力的低收入,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進而影響到社會對於不同族群的歧視與態度。
《元素方程式》以其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情節和深刻的主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台灣移民議題的契機,讓我們能透過對應情節思考族群認同、移民經驗以及多元文化的價值。透過觀察元素的交流與融合,我們或許可以找到解決當前社會挑戰的方式,同時也強調了包容和共融的必要性。
#Elemental #民族議題 #元素方程式 #觀後感想 #族群共處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