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需要看進心裡

2023/09/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5

 

且看孔老夫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示範。

目盲的師冕有一天來訪。孔子領著師冕一路穿梭前行,凡有障礙,比如臺階,孔子必然低聲提醒:前頭兩步有臺階哪,先生。終於來到席上,孔子又出聲:先生,席位就在左近了。等到師冕坐定,孔子便一一告知席上賓客有誰,又坐在哪個方位。相談甚歡的聚會結束,送走師冕,為老師的體貼深深動容的子張便問:想必這就是與盲人樂師相處之道了?

孔子給了他肯定的答案。

與盲人相處,細心揣摩對方的感受,根本不待對方提問,就可以先看到對方的需求。身為老師,也得有一雙出奇敏銳的眼睛,方能把學生的個性與背景看得奇準。

孔子有一回正要出門,天公偏不作美,可當時身邊沒傘。有學生馬上想到子夏。子夏有傘,先跟子夏借吧。沒想到孔子居然搖頭,理由是子夏一向摳門,向他借傘跟要他的命沒兩樣,就饒了他吧,別讓他為了借不借傘天人交戰。


趁此良機,孔子給出人際往來的建議:「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除了多看對方的長處,找到機會就公開讚揚,還須善巧地避開對方的短處,彼此的關係才可能長長久久。

同樣是提撥糧食補助,對不同家境的弟子,孔子自有不同標準。

公西華奉派出使齊國,冉求主動替同學申請補助。孔子給出一個數目,冉有覺得太少,要求再加,孔子略添了些許。可最後冉求還是自作主張,撥給一大筆米糧。孔子知情後,忍不住叨念冉有:公西華出使,騎著肥馬穿著輕裘,既然擺得出這等排場,家境如何可知。「君子周急不繼富」,助人的原則,本來就該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啊!

他對赤貧的原憲,因此又是另一種態度。孔子核示的配給遠超過原憲的預期,作弟子的認定無此需求,一再推辭;反倒是老師堅持:收下吧,用不了的可以轉送給有需要的鄰居呢。

原憲與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一般,住的都是貧民窟。在原憲眼中屬於「非分」的米糧,孔老先生心中自有盤算。

孔子對於生者固然處處體貼,對死者也不遑多讓。

「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無處可去的朋友儘管來投靠,住處絕不成問題;死後不幸無人治喪,這個沈重的擔子,孔子說他絕對樂意挑起。


讓後世知識分子直皺眉頭的傳統弔喪,趕場式的行禮如儀,應酬意味遠過哀悼;乃至五子哭墓,哭靈成為表演,真是集喧嘩虛偽之大成。可這筆帳千萬別算在孔老夫子頭上。「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慰問喪家之後,陪著傷心的家屬用膳,這飯吃得可傷心哪,哪裡還有心思大啖?「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弔唁的淚水流過,即便兩腳已然離開了喪家,一顆心依然戚戚,這一天,再也沒有心情唱歌了。

這才是真孔子,眼裡看得見別人的存在,心裡同樣有他人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意識絕不是嘴上嚷嚷而已,是慎而重之地放進心裡,以大智慧揣摩對方的真正需要,自能時時處處給出最體貼最善巧的因應。  

田心耘
田心耘
北京大學儒家思想哲學博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