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恐懼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恐懼的力量: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閱讀心得

這本書是再次重讀,上次是研究「菩提心」時閱讀的,佛法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其中菩提心是最具有普世價值的,而我認為菩提心應該是立基於同理心之上。

此階段研究影響力時,傾聽與提問的溝通技巧也再再提及同理心,這或許是演員的內在修養與外在演技的共同核心。

談到同理心許多書都由鏡像神經元觀點切入,但此書以恐懼、杏仁核的觀點切入,並先區分同理心作用與同理關懷之間過程相關但狀態不同。而且「利他主義最有效的預測指標是人們辨認臉部恐懼表情的能力。」換句話說,辨認臉部恐懼表情在觸發同理作用之前。

接著研究了曲線分布的兩個極端:「心理病態者」與「超常利他主義者」。發現心理病態者無法同感他人恐懼,而超常利他主義者對恐懼非常敏感。這邊可以延伸到《不正常成功心理學》其實許多律師、外科醫師、優秀軍人都會具有心理病態者特徵,也就是不恐懼的冷靜態度,而這原因可能在於杏仁核與常人不同,兩個極端差異在於杏仁核反應敏感的程度。

再來更有趣了,『最像嬰兒的表情就是「恐懼」。』,而異母行為產生催產素抑制恐懼引發人接近與關懷的衝動,書中提到「普通人也許只有在自己孩子(或母親)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如此,而利他主義者救助陌生人時,也以同樣的信念和篤定作出回應。」這點也延伸菩提心中的七因果教授。

而「審慎思考和理性並不是人們行善的最終動力。事實上,人們對慷慨助人越是審慎和理性,越有可能壓制最初的助人衝動,最後就變得越不慷慨仁善。」也讓我思考或許菩薩能捨頭目腦髓,並非透過理智的串習,而是杏仁核本身異於常人?如同利他性捐腎者。

最後提到「謙遜是超常利他主義的最終基本要素,是把人與人連繫在一起的成分。……謙遜可能是「使人成為天使」的特質,它使自戀和狹隘觀念趨於平緩,確保真正利他主義者不會認為自己是天使。如果他們這樣想,也就不會是利他主義!」這也延伸「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議題,菩提心不會有圓滿的一天,有圓滿的就不是菩提心,那成佛只是達不到的目標,但從輪涅不二的角度,煩惱即是菩提、輪迴即是涅槃,此岸即是彼岸,沒有圓滿即是圓滿?

這裡也產生弔詭的現象,菩薩的利他心腸是建立在恐懼他人受苦之上,這也延伸菩提心另一項自他換的修習,可是超常的利他捨頭目腦髓,則須建立於空正見之上,也就是三輪體空:施者空、受者空、佈施物空。如果以此書觀點,菩薩會利他是因為恐懼,而杏仁核異常的菩薩會分泌催產素抑制恐懼、產生幸福感,但如果杏仁核正常,可能只能透過空正見來抑制,而有恐懼才會利他,也與心靈平靜衝突,換句話說,有菩提心必然不能心中平靜?或許一乘究竟適合超常利他主義者,三乘究竟適合心理病態者?

總之,這本書可以發展的議題非常豐富,談到恐懼也讓人想到《情緒勒索》的迷霧FOG:恐懼、責任、罪惡感。間接也說明易受情緒勒索、易焦慮性格也可能有較高的利他同理心,而原因可能源自先天的杏仁核敏感度。

當然這種科學論據雖然是高敏感人的福音,但也有種烏托邦的既視感,例如近期不少提升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打造幸福的論述,不過能夠拿三種物質濃度的健檢報告判斷一個人的幸福程度或社會幸福度嗎?進一步是否能生產貼片來增加幸福感?如同尼古丁貼片能紓解菸癮、睪固酮貼片能增加性慾,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三合一貼片能增加幸福感嗎?煩惱、不幸福時來貼一片?又或者改進杏仁核敏感度,能製造無懼的冷血戰士,或超常利他生命捐贈者?


📚延伸閱讀

  • 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 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
  •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4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總感到育兒無力的你,最需要的是好好陪伴自己   我們對自己總是有雙重標準也好嚴苛!   怎麼說呢?如果我們生病了,會去看病拿藥,外傷也會立刻包紮......,總之我們一定會為緩解身體上的不適而有意識的去照顧自己。    但如果是「心理」上的不舒服呢?你會怎麼做呢?    不管
Thumbnail
總感到育兒無力的你,最需要的是好好陪伴自己   我們對自己總是有雙重標準也好嚴苛!   怎麼說呢?如果我們生病了,會去看病拿藥,外傷也會立刻包紮......,總之我們一定會為緩解身體上的不適而有意識的去照顧自己。    但如果是「心理」上的不舒服呢?你會怎麼做呢?    不管
Thumbnail
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Thumbnail
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Thumbnail
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在人類社會被視為最高道德,因此這些人的存在勾起了科學家的好奇心:「為什麼?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比他人更加利他?是什麼讓他們變得與常人不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Abigail Marsh正是研究此議題的社會神經心理學家,她從生理的觀點切入此主題。
Thumbnail
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在人類社會被視為最高道德,因此這些人的存在勾起了科學家的好奇心:「為什麼?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比他人更加利他?是什麼讓他們變得與常人不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Abigail Marsh正是研究此議題的社會神經心理學家,她從生理的觀點切入此主題。
Thumbnail
將心比心「太重要了,它讓我們成為一個溫柔的強者。」 — 歐陽立中。 可是溫柔的強者,有時候也會脆弱。無所不在的「資訊焦慮」與「情緒勒索」,對於高敏族/共感人來說,能量這種東西,一不小心沾上就不得了。因此善良的你,如何保護好自己,是維護日常平衡自在的基本功。
Thumbnail
將心比心「太重要了,它讓我們成為一個溫柔的強者。」 — 歐陽立中。 可是溫柔的強者,有時候也會脆弱。無所不在的「資訊焦慮」與「情緒勒索」,對於高敏族/共感人來說,能量這種東西,一不小心沾上就不得了。因此善良的你,如何保護好自己,是維護日常平衡自在的基本功。
Thumbnail
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只對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們的動力來源為何?其背後生理機制為何?為何有些人相當利它的同時有些人卻極度自私?這些問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在探究中,也是對社會有極大影響的題目,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維持與運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 ─ 「目前我們對利他行為有多少了解?」
Thumbnail
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只對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們的動力來源為何?其背後生理機制為何?為何有些人相當利它的同時有些人卻極度自私?這些問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在探究中,也是對社會有極大影響的題目,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維持與運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 ─ 「目前我們對利他行為有多少了解?」
Thumbnail
讀了《病態人格》我突然頓悟,佛地魔就是典型的病態人格(aka反社會型人格)嘛!後來上網查了才知道我後知後覺,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這點了。 這本書超級有趣(有趣指數我給五顆星),從大腦科學以及生物的角度,分析人為何有所謂的道德觀、情感和情緒,以及「良心」的存在。
Thumbnail
讀了《病態人格》我突然頓悟,佛地魔就是典型的病態人格(aka反社會型人格)嘛!後來上網查了才知道我後知後覺,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這點了。 這本書超級有趣(有趣指數我給五顆星),從大腦科學以及生物的角度,分析人為何有所謂的道德觀、情感和情緒,以及「良心」的存在。
Thumbnail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Thumbnail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