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閱讀筆記(領導管理) @ Google、Apple、P&G 如何看到10,000倍的市場缺口

2023/10/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面對物聯網(IoT)所帶來的智慧生活應用、工業4.0的智慧化生產系統,金融科技(Fintech)所帶來的無窮便利,這些的創新演進都是顛覆性的。這些創新企業能使公司超越同業成為領先者,作者發現是因他們在面對經營的課題與挑戰時,不是仰賴一般常用的分析架構,而是從反覆嘗試中發現新的觀點,採取「至今沒人想過、網路上也找不到」的對策。小編從本書實際案例引導出發掘市場缺口的關鍵因素,分享給大家。

「分析力提升業績10%,想像力卻提升業績10倍。」

 

一、想讓業績成長10000倍,就得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二、成功者如何用「假設思考」,突破沒正解的難關?

  • 你提案時,是否只談理論卻沒考慮第一線的需求?
  • 你遇到瓶頸時,是否習慣用過往的成功公式或套用3C分析(Customer- Competitor-Company)、五力分析、行銷4P、SWOT分析、PEST分析等分析結構來解題?
  • 在無人煙的森林裡,樹倒下時是否會發出聲響?
    ◎試著從經營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定義問題的觀點不同,答案截然不同。愛因斯坦曾說:「如果給我一個小時拯救地球,我會花五十九分鐘定義問題,花一分鐘解決。
    ◎分析架構的答案,都是限制前提的結論。試著從多面向確認問題本質,從思考問題的結構開始,捨棄存在唯一解答的前提。定義問題的方法不只一種,若想提升企業價值,得全面探討市場結構、事業結構與獲利結構的全貌,並實際到現場調查,避免落入分析架構的陷阱。
    ◎GE醫療透過了解客戶的「生活型態」,以可移動式的低價超音波診斷設備,讓業績在中國市場成長70倍;亦或是若能了解供應商的生產流程和成本結構,便能反過來利用原物料價格變動的機會,提升自家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raw-image

三、當答案不只一個,該如何打造多元觀點?

  • 透過反覆實踐,練習讓觀點更有彈性。比起學習知識和分析架構,優秀經營者更重視實際行動,真正傑出的經營者不是擁有知識或使用分析架構的人,而是了解執行有多麼困難的人。

四、動腦會議為何想不出好點子?因為保守主義在作祟

  • 頂尖企業的業績大爆發,源自想像力而非分析力。分析力提升業績10%,想像力卻提升業績10倍。許多企業培育經營人才,發現越是所謂的菁英人才,越傾向重視分析力、輕視想像力。他們著重分析眼前的事實,完全無法想像自己未知的世界。
  • 捨棄一開始浮現在腦海中的十個點子,從第十一個點子之後,才會出現可產生巨大價值的點子。
  • 亞馬遜創辦人 Bezos或UNIQLO創辦人柳井正都說過同樣的話:「只要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做的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卻還沒有任何人去做。」譬如亞馬遜成功的關鍵在於重金打造物流倉庫時受到一堆人質疑,電子商務本來就是要降低成本,但卻花大錢蓋物流倉庫;但問題是即使在虛擬商店進行銷售,物流的問題也無法在虛擬世界裡解決。

五、為何提升品質仍無人問津?因為你忽略顧客的情緒

  • 過去的營運模式著重品質,現在得思考讓「客戶感到興奮」。譬如Facebook用什麼吸引顧客?讓使用者可以「按讚」表達肯定。決定企業價值的關鍵,已從製造商品轉變為集客力
  • 過去是透過「需求→解決對策→提供商品或服務」,今後的時代則是需要經過「了解生活型態→提供有價值的資訊→建立社群」。(這個時代主角不再是商品,而是人類本身)
  • ü   在虛擬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是找到下列問題的答案:「讓人們產生喜怒哀樂的事務是什麼?」、「何謂有價值的資訊?」、「要促使交流自然發生,應該將哪些人聚集在同一個網路上?」,以及「形成網路後,可以聚集多少顧客?」

六、為何開發海外市場會失敗?因為連結能力……

  • 現今商務活動面臨的問題,已不是單一企業可解決如果想仰賴公司內部的資源去解決所有問題,許多公司什麼都想做,於是成立很多企畫小組,但往往人手不足或資源有限使得計畫執行不如預期。公司若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挑戰不擅長的領域,也會面臨無法雇用優秀人才、員工士氣低落或無法提升生產力等問題
  • 反觀「商業生態系統」可將各領域交由專門的企業負責,藉此發揮學習效果和規模經濟的作用,並可在更有效率且能控制風險的狀態下,解決單一企業無法解決的問題。(譬如Apple決定自行開發如此大量的APP就必須要背負龐大的開發成本與風險,但採取商業生態系統做法,就將投資資金與風險分散到合作的企業上。)
  • 想要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獲得其他企業的認同並建立同盟關係,必須要能回答出「如何創造價值?」,否則一開始就不會被其他成員接納。當對如何創造價值有明確的想法,自然就便能思考如何運用人才。

七、遇到困境而被迫改變?記得!沒有投降輸一半這回事

  • 想著環境「無法改變」而投降,還是認為「可以改變」而努力?目前日本企業的最大危機在於,公司內部人才仍偏重硬體的開發和製造。因為即便資訊革命讓附加價值結構產生變化,這些經營者的潛意識裡卻沒有任何相關經驗,所以不會對變化做出反應。
  • P&G在進軍具高政治風險的東歐市場時,如何找到穩定發展的對策,讓業績飆升30倍?P&G先觀察預測出東歐經濟將朝自由化發展,所以將東歐視為一個完整的市場,以此展開新事業,並與各國政府往來,讓政府實際感受到自由貿易圈的好處,使自由化市場成定局。(如讓波蘭分公司負責護髮商品和紙尿布、匈牙利分公司負責生理用品和潔牙用品、捷克斯洛伐克分公司負責洗衣精的方式,讓這些國家擔任東歐市場的銷售中心)

八、練習「建立與驗證假設」的6種技術

  • 當假設失敗,該怎麼做?試著讓看不見的問題結構浮現出來。
    只有深入思考「假設雖然正確,卻存在妨礙成果的瓶頸」的可能性,才能獲得成功。 
  • 消費者為何不買?將顧客的購買決策步驟化,就能突破瓶頸。
    商品銷售的四大階段分為認識度(在目標客群中,認識商品的人數比例)、試用率(在認識商品的人當中,試用的人數比例)、初次購買率(在試用者當中,初次購買的人數比例)、回購率(在曾購買的人當中,成為回頭客的人數比例)。每個階段企業會實施那些對策?
  • 如何找到過程的疏失?列出各個決策階段,找出解決方法,而非只是單純用「賣不賣得出去」來判斷。
    (1)當商品認識度低,但試用率、初次購買率和回購率都高的情況,代表是具有實力的商品。但為何認識率低,可能在於商品概念是否過於複雜或商品曝光率過低?
    (2)當商品認識度高,初次購買率和回購率尚可,但試用率卻低,可能在於商品外觀不理想,不夠具吸引力。
    (3)當認識度、試用率、初次購買率皆高,但回購率卻低的話,商品明顯就需有進步空間。
    (4)正確掌握問題所在,並反覆建立新的假設,就能不斷發現有助於業績成長的解決對策。
  • 為何問卷找不到真正需求?不如觀察顧客生活如何變化
  • 為何點子沒有成功?若是點子在網路上搜尋得到,別做!
  • 點子失敗怎麼看待?好消息!你已成功發掘一種錯誤方法
    ◎在環境劇烈變化的時代,人們覺得成功率越高的方法,越難產生成果。在這樣的時代裡,不應將嘗試錯誤的過程視為失敗,而避免去驗證。正因為誰都不知道結果,才有反覆嘗試的價值。
    ◎3M和Google實施「20%時間制度」,讓員工有20%的時間可以運用在自己認為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上,毋須證明自己的決定是否恰當或是獲得主管的同意,主要並非在於提供自主性,而是在於將20%時間運用在創造與驗證Google上搜尋不到的假設。
    ◎失敗與成功是一體兩面,就像喜悅與悲傷總是共存,成功背後也伴隨著失敗。換言之,失敗的次數越多,成功經驗也就越多。正因為所有人都厭惡失敗,才會錯失成功的機會。

九、不再紙上談兵,用實際行動超越逆境

  • 很多人只會把管理原則掛在嘴邊,實際付諸實行的人卻少之又少。唯有親自走入第一線,分析問題結構,才能發現真正可執行的觀點。

 

raw-image

參考書目:高野研一(2017),王郁雯譯,《Google、Apple、P&G 如何看到10,000倍的市場缺口:大爆發的業績,得從「假設」思考做起!》。大樂文化 。

人力資源的奇幻旅程  x 肯尼
人力資源的奇幻旅程 x 肯尼
小編為HR工作者,喜歡人力資源、喜歡旅行、喜歡閱讀、喜歡美食、喜歡探尋新事物,深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有好的,有壞的,有歡欣鼓舞的,有刻苦銘心的,但始終相信,只要用心付出,不論結果,都是收穫,也許過程不見得都美好,但這就是它奇幻美妙的所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