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小劇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背景

這是一家收費偏高的護理之家,不到四十床的床位,標榜所有照顧服務員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良民證,護理師佔比高,每年政府評薦,取得好成績,規模不大,是本地需求者的優先選項之一。

目前滿床,想要登記入住的,已排到87號,很難想像有八十七人正等著入住這個機構,顯示很多人口袋很深,以及台灣人口老年化是現在進行式。


陳莉青組長是資深的照顧服務員,與住民、家屬的互動良好,深受各方信任。

她回憶從事這行業的初衷,是二度就業,不知不覺做了十五年了,如今這分工作是她生活的重心,她牽掛工作,放心不下住民,她是真心熱愛這分工作。

只是這個行業辛苦,世人嘴上說專業,心裡不一定這麼想。這個行業不是求職者的優先選項,流動率高,留不住人才,太多因素共伴著,一直是這個行業的困境。


莉青組長對每位住民的性格、身體狀況可謂是如數家珍,能應付各式各樣奇葩的住民。例如愛偷東西的阿香奶奶、不洗澡的老黄,以及侯爺爺的鹹豬手。

當中麻煩製造者是長青伯,他慫恿輕度失智黄伯伯,挑起黄伯伯對失去伴侶的恐懼。此外,他會刁難具有新住民身分的照服員,講白了就是歧視。

莉青組長能一一細數院內所有住民的習性,如果要她要講,可以說上一千零一夜,雖没有阿拉丁神燈的魔幻情節,卻有著芸芸眾生的荒謬。


莉青組長記得住民的家屬。有些家屬每天來探望,可謂有心人。有些是假日來探望,家人彼此閒話家常,住民內心的行事曆抺上幾道彩色,就像每天吃著家常菜,假日總要吃點不一樣的,她是這樣想著。

她有些感慨,剛入職時,有些家屬一個月出現一次,就是繳費兼探視,她暗自取了「月見家屬」的稱號。如今繳費多元化,那些「月見家屬」應該是用線上匯款,再也不見身影了。



除夕的午後

除夕日的工作行程依然和往日一樣。下午三點左右,照服員開始讓午休後的住民起床,在大廳看電視節目吃點心。

不一樣的是,今天訪客變多了,久違不見的家屬也來了,大家互道恭喜發財,很有年味的歡樂。

一些經常來的家屬早早過來,例如,陳伯伯的兒子來了,要接老父親回家過年,年初三才回,羨慕啊!

愛偷東西的阿香奶奶,女兒也早早接老媽媽回家,這些家庭平時就經常探視,過年休假,自是早早接家人回家團圓。


一些面生的家屬也來了。眼尖的照服員看到沒見過的家屬,還能說出:「李伯伯,你兒子來接你了。」儘管兒子不常探視,但強大的DNA,如同複製貼上。照服員們在比誰猜得準,很是有趣!


馮伯伯露出久違的笑容,幾顆缺牙,發亮的眼神,孩童般的純真,發自內心的微笑,如漣漪般地擴散,擴散到許多人不自覺地嘴角上揚。

馮伯伯在年近六十歲時再婚,夫妻雙方各育有二名子女,皆已成年。

馮伯伯當時只想老來有伴,相偕共老,沒想到老伴走的太快,他的兒子在中國工作,生活是女兒在打點,女兒在前年也過世了。

來接馮伯伯的是繼子,和馮伯伯没有血緣關係。馮伯原以為可以與二婚老伴共此一生,竟不可得。但人生難料,他多了一個有情義的繼子。


莉青組長覺得自己就像幼兒園的老師,下課了,整個大廳鬧哄哄的!所有的住民,如同焦急地等著親人接回家的老小孩。

住民的要求的也不多,深知身體狀況不適合回家,家裡設備不足,他們有的也僅僅是吃個年夜飯就要回機構,仍滿心期待這一年一會



除夕夜的團圓飯

有的家屬直接在護理之家陪伴親人過年,免了舟車勞頓之勞,也是一種團圓。

今天護理之家準備了豐盛的年菜。此時住民多已接走,約有三分之一的住民留在機構,猶如留守兒童。

此時大廳顯得空曠,位置空了大半。氣氛也從原先的嘈雜,瞬間變得清冷。春節浮誇的擺飾、豐富的年菜,突顯了有心人的孤獨。


不洗澡的老黄本身就是孤鳥性格,他的女兒在美國,很少回台,他不太在意。在除夕前夕,好不容易勸他洗澡、刮了鬍子,全身大掃除的他,白了很多。他正大口嗑著年夜飯,不與人交談。


此時一聲巨響!盤子碗筷重重摔下,打破大家刻意經營應該有的過年歡樂。

長青伯發脾氣了,一口菜也沒吃,雙手用力一揮,所有飯菜一掃而落。氣氛有如冷空氣般迅速急涷。

照服員一語不發,把地上的餐具、菜肴清理乾淨。

誰都知道長青伯在氣什麼,他的兩個兒子沒有現身,他覺得没面子,這是他過不去的坎。

長青伯平時愛吹噓大兒子、媳婦是美國博士,現在在南部某國立大學教書,平時照服員稱他「博士爸」,哄他開心。

他最愛問照服員:「妳有小學畢業?」「國中有畢業?」他的人生觀,學歷即一切。他是個有優越感的人,有唯恐天下不亂的劣根性,應該没有人喜歡這樣的老人家吧。

今天無疑是被狠狠打臉,他嘲笑的「妻子在外面討客兄的黃伯伯」,他的太太來接老公回家過年,他看不起的馮伯伯,也有繼子接回家,唯獨他......孤獨、寂寞、冷。

莉青組長走上前,「長青伯回房休息好嗎?等一下我拿些夜點給你。」她想化解長青伯及現場的尷尬。

長青伯非但不領情,直接掀翻桌板,顯然連莉青組長的面子也不給。莉青組長把桌板收走,走開了,向組員示意,讓他冷靜一下吧。


長青伯如同丟了顆石頭在湖中,在這個團圓的日子,挑起了其他住民敏感的神經,誰没親人朋友? 只是各有其因緣,缺席這場年度盛宴。

這些人或許傷感,有些人早已習慣、不抱希望,多年來積累的人生智慧,他們早已千錘百煉,無視是否有人陪,日子還是要過,何必辜負美食,為難自己。



煙火美麗卻短暫,如同生命美好的刹那

煙火美麗卻短暫,如同生命美好的刹那


除夕夜的喃喃自語

莉青組長慣性思考下一步,住民吃完年夜飯,又要開始忙碌了。要協助行動不便住民上床,在外面與家人吃團圓飯的住民也應該陸續回來,覺得又像是家屬送老小孩回校,這一年的團圓飯就此畫下句點。

她要把他們安置妥當,與大夜班交班後,她才能下班回家,過自己的除夕夜。

今年只有老公在家。平時下班回去,老公都在看政論節目,今天播放的應該是名嘴談新年吧。

莉青組長的兒子說,趁著過年長假,要和同事一起去泰國旅遊,此刻的他,應該正在異國某地狅歡著。

兒子對除夕的意義,就是一個假日,父母每天都看得到,不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年輕人的想法跟她不一樣了。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如何讓長青伯心情好些?恐怕很難,這個愛面子的老人家,平時没少看低別人,無論是照服員或是住民,唯一底氣是自家的教授兒子,但在關鍵時刻掉錬子,缺席了,讓他没面子。看來用哄的,是不成了。


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








avatar-img
123會員
66內容數
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聆聽,我以這樣的方式生活著。 有時,他們願意說, 我就傾聽, 期許自己成為耹聽者。我期許自己把所理解的,寫成故事。如果你們在當中有所感動,我會很開心。 如果沒有,就算了!因為,在那麼多的文章中,偶然的相見,就是有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有個默契,溪邊有顆石頭,是我們的定情石。我想見春梅時,就在定情石上畫朵梅花,因為她名字有「梅」字,在把畫著梅花那面石頭朝向地面,那時社會是很保守的。 有時我就躲在暗處窺看,春悔趁著沒人看見時,翻開石頭,會心一笑,就趕快擦掉,怕别人發現,那天我則開心雀躍地等待黑夜的降臨。
如果有人對你說出最私密的事,從此之後就成為無所不談的摯友?我的經驗是否定的。那個人成許懊惱著當初的衝動,變得窘迫不自在,後悔當初的坦誠。 玉婷就是如此,那一天她傾訴了積壓多年的秘密,那封曾經在社區炸鍋的黑函。之後我們依舊是不太孰的同事兼鄰居。不到一年,2020年底爆發了Co
黑函 玉婷和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住在同一個社區,三年多來,我們僅是點頭之交。她看上去有如戲劇的苦旦,自帶憂愁的氣質,有距離感,仿佛全身寫著"不要理我"。 我理解她的憂鬱!三年前我們社區的每個信箱,都被放入一張關於她的黑函,大概意思是, 「住在C棟6樓之3的陳玉婷,是全天下最狠毒的女人,她謀
「你好,張總。」我問候大哥。 「你也好啊! 妳 是 誰啊?」大哥一臉疑惑。 「我是你太太的朋友。」我鄭重的回答。 「她是誰?」大哥茫然地問。 「我是太太,你的太太,記得嗎?你的老婆。」怡君沒好氣的回答。 張總經理 他是個中重度失智者,我們認識近三十年,以
頭獎之謎 「現在我們要抽的是頭獎,頭獎是電動機車Gogoro。我們請到方副總為我們抽出幸運的得獎者。」主持人興奮的語氣,台下員工鼓譟著。 「歡迎方副總。」只見方副總走上台,面向台下觀眾,伸手放入抽獎箱,故弄玄虛地翻攪著,底下員工安靜下來看著台上,誰是那個幸運得主呢?方副總說出「林文琪」,接著
小名 今年六月,外甥女成為新手媽媽,我升格為姨婆了,有點不太習憒被稱呼「婆」,現在要學會習慣姨婆這個稱謂。一年後,小孫女會叫姨婆時,甜甜的嗓音、撒嬌的模樣,我應該被徹底地攻克淪陷吧。 外甥女婿姓范,他們家人以諧音梗「小飯糰」做為她的小名,覺得很cute、可愛,我想,不知道這個小小孩有了自我的概念
我們有個默契,溪邊有顆石頭,是我們的定情石。我想見春梅時,就在定情石上畫朵梅花,因為她名字有「梅」字,在把畫著梅花那面石頭朝向地面,那時社會是很保守的。 有時我就躲在暗處窺看,春悔趁著沒人看見時,翻開石頭,會心一笑,就趕快擦掉,怕别人發現,那天我則開心雀躍地等待黑夜的降臨。
如果有人對你說出最私密的事,從此之後就成為無所不談的摯友?我的經驗是否定的。那個人成許懊惱著當初的衝動,變得窘迫不自在,後悔當初的坦誠。 玉婷就是如此,那一天她傾訴了積壓多年的秘密,那封曾經在社區炸鍋的黑函。之後我們依舊是不太孰的同事兼鄰居。不到一年,2020年底爆發了Co
黑函 玉婷和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住在同一個社區,三年多來,我們僅是點頭之交。她看上去有如戲劇的苦旦,自帶憂愁的氣質,有距離感,仿佛全身寫著"不要理我"。 我理解她的憂鬱!三年前我們社區的每個信箱,都被放入一張關於她的黑函,大概意思是, 「住在C棟6樓之3的陳玉婷,是全天下最狠毒的女人,她謀
「你好,張總。」我問候大哥。 「你也好啊! 妳 是 誰啊?」大哥一臉疑惑。 「我是你太太的朋友。」我鄭重的回答。 「她是誰?」大哥茫然地問。 「我是太太,你的太太,記得嗎?你的老婆。」怡君沒好氣的回答。 張總經理 他是個中重度失智者,我們認識近三十年,以
頭獎之謎 「現在我們要抽的是頭獎,頭獎是電動機車Gogoro。我們請到方副總為我們抽出幸運的得獎者。」主持人興奮的語氣,台下員工鼓譟著。 「歡迎方副總。」只見方副總走上台,面向台下觀眾,伸手放入抽獎箱,故弄玄虛地翻攪著,底下員工安靜下來看著台上,誰是那個幸運得主呢?方副總說出「林文琪」,接著
小名 今年六月,外甥女成為新手媽媽,我升格為姨婆了,有點不太習憒被稱呼「婆」,現在要學會習慣姨婆這個稱謂。一年後,小孫女會叫姨婆時,甜甜的嗓音、撒嬌的模樣,我應該被徹底地攻克淪陷吧。 外甥女婿姓范,他們家人以諧音梗「小飯糰」做為她的小名,覺得很cute、可愛,我想,不知道這個小小孩有了自我的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第三章 跟個管師保持溝通管道暢通 當失智確診後,想辦法讓她能維持機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李昕在長照行業的職涯充滿挑戰與挫折,起初對工作的熱情讓她充滿信心,但面對家屬的不滿和自己的能力懷疑,她經歷了身心的掙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老奶奶的一番話讓她重新找回了信念,明白了照顧工作的真正意義。這篇文章探討了李昕如何從困境中崛起,堅定不移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Thumbnail
廟下的長照中心成為了村民們聚集的地方,除了享用政府補助的食物外,也分享自家的食材。在這裡,人和人之間沒有界線,大家開開心心一起活動。雖然有些人會談論護理長是否追求利益,但大多數村民仍然感激她的付出。在這樣的山村環境中,村民們的心胸都很開闊,一起完成更多事,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牛宥傑先生,為桃園私立德宥居家長照機構負責人。從小為外公外婆拉拔長大,對於與長輩相處十分熟悉,逐漸長大後,開始照料年長的外公外婆,對於長者照護有深刻的體悟,感嘆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長照機制卻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因此創立德宥居家長照機構,期盼運用自己的力量,打造更好的照護、善終的服務環境。
「我可以料想你們請到的看護是好的。」以前去做臉,會與美容師H閒話家常,她提到:「客人來這裡都會講家務事,那些愛挑三揀四、我們私下歸類為是奧客的客人,幾乎都遇不到滿意的看護,反而是親切又好相處的那些客人,總會碰到很好的看護。」
工作滿一個半月了,我負責照顧的是長照病房的21位住戶resident。長照病房的住戶都是老爺爺老奶奶,他們是長期住戶,病況也比較穩定,沒有一大堆頻繁入院出院或是要外送醫院的情況,雖然要照顧的病房數比rehab的人數還要多,不過仍然比照顧rehab病房負擔小些,比較適合我這種新護士。 這篇文章我
Thumbnail
高齡照顧成為越來越多台灣家庭的重要課題,據統計,長者由家人自己照顧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配偶居多,或是子女(孫子女),其次,才是社會熟知的外籍看護工來擔任。但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家人不能全天擔任照顧工作,聘請外籍看護工又不符合申請條件,或因經濟因素無法負擔,他們該怎麼辦?   秀琪家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通常承受巨大的心理與生活壓力。本文講述了一位兒少照顧者的真實生活故事,以及他們內心所承受的心酸與矛盾。文章呼籲重視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並提醒人們預防失能、失智等問題。這篇文章深刻描繪了照顧者的內心世界,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照顧這一群體的辛酸與無奈。
Thumbnail
長青村以「只問需求不問資格」接納有需求老人居住的特色,並且透過互助,節約資源,打造一個共融經濟和互助大家庭。本篇文章介紹了長青村的獨特經營模式,如共食、共融經濟、老有所用的理念。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前面談了照服員,現在來說家屬。 在面談完照服員後接到一通要聘照服員的電話, 通常我們接應業務電話的都會先問服務地點 後問病情及相關事宜。 但家屬對我問的問題都不回應,只是一直強調, 我們的病人很好顧,看護來這裡沒有什麼事好做, 很輕
Thumbnail
第三章 跟個管師保持溝通管道暢通 當失智確診後,想辦法讓她能維持機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李昕在長照行業的職涯充滿挑戰與挫折,起初對工作的熱情讓她充滿信心,但面對家屬的不滿和自己的能力懷疑,她經歷了身心的掙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老奶奶的一番話讓她重新找回了信念,明白了照顧工作的真正意義。這篇文章探討了李昕如何從困境中崛起,堅定不移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Thumbnail
廟下的長照中心成為了村民們聚集的地方,除了享用政府補助的食物外,也分享自家的食材。在這裡,人和人之間沒有界線,大家開開心心一起活動。雖然有些人會談論護理長是否追求利益,但大多數村民仍然感激她的付出。在這樣的山村環境中,村民們的心胸都很開闊,一起完成更多事,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牛宥傑先生,為桃園私立德宥居家長照機構負責人。從小為外公外婆拉拔長大,對於與長輩相處十分熟悉,逐漸長大後,開始照料年長的外公外婆,對於長者照護有深刻的體悟,感嘆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長照機制卻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因此創立德宥居家長照機構,期盼運用自己的力量,打造更好的照護、善終的服務環境。
「我可以料想你們請到的看護是好的。」以前去做臉,會與美容師H閒話家常,她提到:「客人來這裡都會講家務事,那些愛挑三揀四、我們私下歸類為是奧客的客人,幾乎都遇不到滿意的看護,反而是親切又好相處的那些客人,總會碰到很好的看護。」
工作滿一個半月了,我負責照顧的是長照病房的21位住戶resident。長照病房的住戶都是老爺爺老奶奶,他們是長期住戶,病況也比較穩定,沒有一大堆頻繁入院出院或是要外送醫院的情況,雖然要照顧的病房數比rehab的人數還要多,不過仍然比照顧rehab病房負擔小些,比較適合我這種新護士。 這篇文章我
Thumbnail
高齡照顧成為越來越多台灣家庭的重要課題,據統計,長者由家人自己照顧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配偶居多,或是子女(孫子女),其次,才是社會熟知的外籍看護工來擔任。但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家人不能全天擔任照顧工作,聘請外籍看護工又不符合申請條件,或因經濟因素無法負擔,他們該怎麼辦?   秀琪家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通常承受巨大的心理與生活壓力。本文講述了一位兒少照顧者的真實生活故事,以及他們內心所承受的心酸與矛盾。文章呼籲重視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並提醒人們預防失能、失智等問題。這篇文章深刻描繪了照顧者的內心世界,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照顧這一群體的辛酸與無奈。
Thumbnail
長青村以「只問需求不問資格」接納有需求老人居住的特色,並且透過互助,節約資源,打造一個共融經濟和互助大家庭。本篇文章介紹了長青村的獨特經營模式,如共食、共融經濟、老有所用的理念。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前面談了照服員,現在來說家屬。 在面談完照服員後接到一通要聘照服員的電話, 通常我們接應業務電話的都會先問服務地點 後問病情及相關事宜。 但家屬對我問的問題都不回應,只是一直強調, 我們的病人很好顧,看護來這裡沒有什麼事好做, 很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