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真實自我的路徑|觀點小品 Ep.94

通往真實自我的路徑|觀點小品 Ep.9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之前被問到一題:找到自我需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嗎?

坦白說當時講座表現不太滿意,因為這只有點出「形式上的獨處」。

事實上我獨處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寫作,因為這段時間會完全隔絕掉數位時代的資訊,我只有不斷在要寫的內容,和自己的思考之間打轉,然後一字一字把順好的邏輯表示出來,而非偏執的追求產出。

反著說,就是資訊時代讓人時常處於不安寧的狀態

沒有人有太多空間思考自我是怎麼回事,不僅不曾質疑自己信奉的觀念會過期,還把這些片面抓來的東西拿來鞏固信仰,所以這也是很大的疑惑:如果我知道面試要看成績單,那都是哪種人在看,又為什麼看。

是別人的問題就推給他,因為你真的不需要一肩扛起

你的自我是在隱忍理所當然的這一切

你的自我是在隱忍理所當然的這一切


...


感受?

大致看完做自己各種可能方向的說法,這回要提供的就是我的版本了。

這些人看上去假假的當然有原因

這些人看上去假假的當然有原因

丹尼婊姊說:道理其實一般人都知道,但那個「路徑」是什麼

怎麼可以這麼貼切,對普羅大眾來說,確實在這種大家容易被舊觀念綁架的亂七八糟的時代,每個人想解套的方式就是做自己,當然也會衍生出很多 NG 版做自己:有人是放大自己的無禮,有人是談資本 ... 有人是內線右轉。

聽過最多人講的,要先從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開始。

可是還是很虛,因為大多數人是分辨不出來,哪些舉動是他、哪些是別人洗禮的結果,更甚由各種幻覺起家;鍾明軒說他覺得對「做自己有意識」的這件事很弔詭,大概表達的就是:最自然的那個你嶄露出來,不會有任何先決條件

什麼是自己,那個輪廓是由最自然的你的情緒在決定,而不是頭腦的聲音。


就是說如果連面對自己都不誠實,你找到的自我肯定假貨

這就為什麼我不 care 你什麼頭銜,我只在乎你跟我相處的感覺。

去脫掉精神的衣服,怎麼脫,就是把從外界拿過來包裝的名聲、地位、評語,全部扔到地板踩一踩,當自己沒了這些考量,你是誰、你其實最想追求什麼,沒有這些評分標準的時候,天地間就是只有你,所有比較都不再有意義。

穿了幾十年的衣服一脫就是丟掉,然後不要再拿新的穿了。XD

這個過程最大的收穫在於,你的感受會無比清晰,情緒會去導流你的思緒,而且恰如其分:我沒有孝不孝順的包袱,所以可以擺脫情勒;我不需要什麼成績來證明自己「具有價值」,我不屑給人談判的空間,也不給人蹂躪自我的機會。

真實感受就是引出自我的路徑,只是結果呈現就「沒有在刻意上工」了


...


專題推廣

短文一週二集的話沒 ... 沒問題的吧

短文一週二集的話沒 ... 沒問題的吧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
avatar-img
人類量測事務所
28會員
337內容數
致力打造質量創作,涵蓋「人際關係、自我覺察、生涯規劃」等深刻觀察主題:註明作者與原文連結方可文句引用,轉載不讓著作權,未盡事宜來信詳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真正愛你的人,會時刻讓你覺得一段關係問題都在明就需要被呵護長大的你身上嗎?
只要心中存的是惡,那麼不管多有錢,善良都不會是你的選擇。
沒有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很大可能是因為這個模具不是你的。
真正愛你的人,會時刻讓你覺得一段關係問題都在明就需要被呵護長大的你身上嗎?
只要心中存的是惡,那麼不管多有錢,善良都不會是你的選擇。
沒有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很大可能是因為這個模具不是你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沒想到他先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緊張的回頭,一手摀著口罩一手抬了起來說:你不要過來,我確診了,但你不要害怕。阿你不要跟別人說我生病哦!好嗎? 這個瞬間我突然回想起在我生病時,許多附近長輩都提醒我不要提自己生病的事情,以及不斷要我趕快好起來的感受。 但暫時先把自己的感受收起來,先來面對眼前的對話。 -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
沒想到他先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緊張的回頭,一手摀著口罩一手抬了起來說:你不要過來,我確診了,但你不要害怕。阿你不要跟別人說我生病哦!好嗎? 這個瞬間我突然回想起在我生病時,許多附近長輩都提醒我不要提自己生病的事情,以及不斷要我趕快好起來的感受。 但暫時先把自己的感受收起來,先來面對眼前的對話。 -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