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曾向知名書法家彭老師學過一陣子,可惜他心有旁鶩,要閱讀、要彈古琴又要看電影,以致無法持續學習書法。還好我們與彭老師夫婦仍偶有聯絡,始終友好。
曾於彭老師家看到兩本張木欽的《荷蘭街口夕陽斜》,我借回沒題簽那本。偶然翻出這本書,自覺久假不歸不妥,但又有點捨不得。我跟先生商量,彭老師既然有兩本,我就跟老師要這一本吧。彭老師大量,果然慨然答允贈書,我進一步要求題簽留用,不懂書法的我,建議彭老師以褚體書寫劉禹錫的烏衣巷。我最喜歡的詞人納蘭性德,據說寫的一筆「秀麗的褚河南(褚受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其實我的期待是強人所難,褚體雖自成一家,但歷代未能風行,彭老師若沒下工過功夫不足為奇。彭老師近來致力創造他個人風格的書法作品,為了滿足我的任性,老師勉力以行書題簽,雖與平日特色大異,依然可觀。
要書絕非貪小便宜,之前我四處找不到《荷蘭街口夕陽斜》。上網詢問書友,都說絕版多年,早已買不到。去大將書行之時,也曾請店員幫忙找書,但他說若書架找不到就沒有了。或許部份書局的角落仍有《荷蘭街口夕陽斜》,只是書海茫茫,叫我從何找起?
拜喬甲兩城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峇峇娘惹成為馬六甲觀光資源之一,加上新加坡劇「小娘惹」曾風靡一時,有些觀光客確實會來馬六甲尋覓峇峇娘惹昔日風華。馬六甲雖是峇峇娘惹的原鄉,然而,峇峇娘惹到底是什麼?其生活方式有什麼特殊之處?馬六甲人未必都清楚。關於峇峇娘惹,儘管英文書籍不少,惟罕見中文著作,《荷蘭街口夕陽斜》可能是較為完整的雙語(中英對照)作品。此書理應再度發行,讓更多人有機會進一步認識峇峇娘惹,但願大將書行早日再版,造福想閱讀這本書的讀者。
《荷蘭街口夕陽斜》全書十二篇,並附有多張珍貴照片,圖文對照相得益彰。張木欽以烏衣巷比擬荷蘭街大有深意,峇峇娘惹於今的確是衰落、消逝的族群,他們藉以生存的母土(英國殖民政府)早已離去多時,目前的經濟亦不再是膠園即可致富的年代,峇峇娘惹早已失去昔日在社會舉足輕重的地位。「吃馬來餐、玩英式檯球、拜列祖列宗」張木欽以實例說明峇峇融合華、英、巫三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拼貼並不難,但峇峇的自我認同卻陷入四不像的窘境,或許若有足夠的時間,這個族群能融合三者文化產生出新的面貌。本書介紹了幾位峇峇名人以及他們的努力,同時也看到馬來半島過去的發展軌跡。過去的族群、過去的生活方式,乍看與現在的我們無關,但前人走過的路、前人的選擇,對後人仍是很好的參照標的。尤其在大馬這個移民社會,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又與友族交流,一直是個問題。
書找不到讀者,讀者也找不到書,一直是舉世難題,並非大馬獨有。不過,台灣圖書資源相對豐富,市面沒有的書,不妨去日益蓬勃的二手書市尋寶。若只為了閱讀內容,各地的圖書館亦能借閱或影印,始終看不到某一本書的狀況不多。這一點大馬人就非常吃虧,明知前人已有優秀著作,往往因遍尋不著而錯失學習機會,資訊未能代代傳遞,後人沒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繼續前進,對文化的發展十分不利。如何使本地經典永續傳承,或許是大家該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