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旅行的反思:兩岸三地四種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週因為出了趟遠門旅行,所以週五沒有更新內容,所以今天不聊教育、不聊語言,也不聊明信片,來分享一下這一趟旅行中,所體驗到的兩岸三地四種文化,還有這趟旅行所引發的一些故事,並整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兩岸三地四種文化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兩岸三地四種文化吧:

這次的旅行的旅伴,一位是我在英國念書時的室友,或者說是樓友(我們有各自的房間),他是一位國中以前住在中國瀋陽,但國中畢業後就隨家人移民美國,拿的也是美國護照,但他自己自認是中國人,也已經非常久沒有回中國了。

另外一位一樣是中國人,是前室友在美國認識的朋友,拿的也是美國護照,高中畢業後才去美國念大學,也在美國工作了10多年,近期又因為一些個人的因素,回到上海。

而在旅行中,我們遇到了兩位來自香港的年輕人,就這樣,來自兩岸三地四種文化交織,讓我們這一行人在相處時,多了些微妙的氛圍。

你們從哪裡來的?

因為從口音上,可以很容易分辨,他們並不是台灣人,所以常常會被問是從哪裡來的,但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卻是需要幾個來回才能說明白的問題。也因此發現,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一般來說,我會說我是台灣人,然後指著他們兩個說:他瀋陽、他上海。

有時候,路人會說:我也有去過瀋陽/上海呢!你們那邊現在是不是....…,這時候他們就就會說:我現在住美國,對瀋陽/上海現在的狀況沒有這麼熟悉…

又或者,可能是有比較熟悉現在兩岸狀況的人就會很疑惑的:你們現在能夠來台灣了嗎?他們倆個就會說:喔,我現在住美國,很久沒回國了。

也因為這個情況,我想起了另外的幾個,有關Where are you from的故事:

故事一:我與室友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聊聊我和我的前室友認識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

當初前室友自我介紹的時候跟我說他來自美國,當時我直覺的反應是他是華裔美國人,不會說中文,所以跟對方講了快半學期的英文,直到有次他聽到我跟其他人說中文。 他一臉訝異的用中文說:你會說中文,那為什麼要跟我說英文? 我也一臉無辜的說:你說你美國人,我當然跟你說英文啊! 結果她回了我一句:我只說我是從美國來的,但我是中國人!

藉由這個對話,當我問出Where are you from的時候,我根據對方的回答,認為對方會希望我跟他說英文,但其實前室友則是根據字面上的意思,告訴我他的國籍,或者說他居住的地方。

故事二:兩個美國人

也是在英國念書的期間,有一次和其他系交流的時候,遇到兩位來自美國的同學。其中一位,我暫時稱他為A吧,A的父母都是德裔的美國移民,而B則是好幾輩都在美國的人。當我問出Where are you from的時候,A先說了:We are both from America,但緊接著,B又說:But he is German.

當下,我的表情應該是很疑惑的,這時A才解釋,他雖然在美國出生,但因為他父母都是德國人,所以他也會說德文,家裡也會過德國的節日,當時我就很好奇地問他:那你覺得你自己是德國人還是美國人,A笑笑地說:I am an American with German background.

故事三:旅途中的香港人

再回到這次旅行中遇到的香港人,一開始是我們在民宿的交誼廳遇見的,因為我和他們都在寫明信片,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聊起來了,聊了幾句之後,我發現他們講話有點腔調,而且有點停頓的感覺,於是主動問:說英文會比較好嗎?兩位香港人非常激動的說:需要!

後來香港人主動問:我從哪裡來的,當時我說是台灣人,跟兩位朋友一起出來玩,香港朋友就說:他們也是台灣人嗎?我笑說他們也都是第一次來台灣,並把這個問題丟給他們,這次,那兩位持有美國護照的中國朋友說:We are from China but lived in the US.

後來我們聊到了一些出去玩需要簽證的事情,兩位中國的朋友才說:Oh, we have US passport。

反思:Where are you from的限制

學英文的時候,一定都會學到:Where are you from? 而我們學到的這句話的時候,也或多或少地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問對方自己的國族認同,所以配合這樣的內容,課本上大多會教我們各種不同國家的人的說法:類似我是台灣人(Taiwanese),我是美國人(American).....等等。

但這次的旅行,意外地體驗了兩岸三地四個文化的碰撞,也因此想起了一些我所經歷過的一些,有關Where are you from的一些故事:國籍、出生地、居住地和文化背景,任何一項的不同,都會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

下一次,當問了Where are you from後,或許還需要多問一些問題,畢竟這個問題或許因人而異,尤其對於那些來自複雜背景的人來說,他們可能需要說明自己的國族認同,或者說明一下為什麼他們持有某個國家的護照,但卻因為根植於其他文化中,而選擇說出不同的答案。

最後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按下【追蹤】,我會繼續寫類似的文章。
按下【贊助】,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不是方格子會員,也可以到我的instagram留言或與我討論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

avatar-img
40會員
74內容數
這裡可能會聊聊教育議題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我蒐集到的故事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看到的書、電影或戲劇 不管是什麼主題,歡迎大家一起聊天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awen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文章中聊到學習的自我認知,這篇想來聊聊:學習的動機。同時以自己的背景來聊聊:不只是學習,考試的目的也同樣很重要。 常常聽到學習一定要有目的嗎? 我只是覺得學會這個東西很酷,所以去學,難道不可以嗎? 這一篇文章,就針對這個問題,用我自己的背景和工作經驗來聊聊我的想法。
家中的長輩A常常自誇擅長使用Photoshop,但有一次,家族打算辦個活動,想要製作一份公開的文宣海報,長輩A做出來的檔案卻無法讓大家滿意,最後請了朋友B來救場,因為這件事,在其他人心中,長輩A是不懂裝懂的「膨風仔」而朋友B則是謙虛又有能力的「作品完成者」......到底差在哪裡呢?
這一篇文章,應該算是上一篇文章「新聞反思:外語等人文社會學群缺額率高」的延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自己看到的一篇文章:想要念人文學科的學生非常少,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的缺額也非常的多,針對這個情況,教育部長說會在高中開立更多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這一篇文章,想聊聊:開課是人文社會學科缺額的解方嗎?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的報導中提到,近年外語群等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學群缺額率高,教育部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的人最多,約45%,其次為社會類科,約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與藝術,僅有19%,在今年分科測驗的分發中,人文類科的科系,缺額也是最高的。 到底人文社會學科怎麼了呢? 聊聊我的想法
這一篇是對於金錢觀的「代溝」的反思。 故事發生在我送一台平板給爸媽後......爸媽開始碎唸,連旁觀的阿姨都訓我幾句。 所以寫了這篇文章,除了反思自己和爸媽的消費觀念的差異,以及可能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在討論面對這些「代溝」的不同反應。
這篇文章,聊聊我的名字Yawen,這其實就是我的中文名字直接音譯過來,我的中文名,算是公認的菜市場名之一,大家認識多少個叫做一ㄚˇ ㄨㄣˊ的人呢? 來聊聊,為什麼我明明有英文名字,為什麼我明明知道我的名字就是菜市場名,我還是更喜歡這個名字呢?
上一篇文章中聊到學習的自我認知,這篇想來聊聊:學習的動機。同時以自己的背景來聊聊:不只是學習,考試的目的也同樣很重要。 常常聽到學習一定要有目的嗎? 我只是覺得學會這個東西很酷,所以去學,難道不可以嗎? 這一篇文章,就針對這個問題,用我自己的背景和工作經驗來聊聊我的想法。
家中的長輩A常常自誇擅長使用Photoshop,但有一次,家族打算辦個活動,想要製作一份公開的文宣海報,長輩A做出來的檔案卻無法讓大家滿意,最後請了朋友B來救場,因為這件事,在其他人心中,長輩A是不懂裝懂的「膨風仔」而朋友B則是謙虛又有能力的「作品完成者」......到底差在哪裡呢?
這一篇文章,應該算是上一篇文章「新聞反思:外語等人文社會學群缺額率高」的延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自己看到的一篇文章:想要念人文學科的學生非常少,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的缺額也非常的多,針對這個情況,教育部長說會在高中開立更多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這一篇文章,想聊聊:開課是人文社會學科缺額的解方嗎?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的報導中提到,近年外語群等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學群缺額率高,教育部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的人最多,約45%,其次為社會類科,約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與藝術,僅有19%,在今年分科測驗的分發中,人文類科的科系,缺額也是最高的。 到底人文社會學科怎麼了呢? 聊聊我的想法
這一篇是對於金錢觀的「代溝」的反思。 故事發生在我送一台平板給爸媽後......爸媽開始碎唸,連旁觀的阿姨都訓我幾句。 所以寫了這篇文章,除了反思自己和爸媽的消費觀念的差異,以及可能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在討論面對這些「代溝」的不同反應。
這篇文章,聊聊我的名字Yawen,這其實就是我的中文名字直接音譯過來,我的中文名,算是公認的菜市場名之一,大家認識多少個叫做一ㄚˇ ㄨㄣˊ的人呢? 來聊聊,為什麼我明明有英文名字,為什麼我明明知道我的名字就是菜市場名,我還是更喜歡這個名字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美國,和我想像的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 我不是很喜歡美國文化,但是因為有重要的朋友、喜愛的人在這裡, 於是對這趟旅程仍然充滿期待!
Thumbnail
來到這裡的中國朋友,請不必對我裝成歐美人說英文 因為我真的遇過幾次,翻牆出來找我的中國朋友,裝成人在中國的歐美人,對我說英文 而我剛好這陣子喜歡說些無聊幹話 所以現在決定說說這件事 說真的,我不是不能理解那樣的中國朋友的想法 就我知道的: 可能一 【聽
Thumbnail
2019年到南京參與特殊教育學術會議之後就沒有再去過對岸了。今年一位山友揪我去四川爬山,於是再度踏上這塊我應該很熟悉卻很陌生的土地。 在非華人區旅行時,很喜歡被人問道:Where do you come from?然後就可以很大聲的說I come from Taiwan! 到了對岸,也常常被問到是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美國,和我想像的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 我不是很喜歡美國文化,但是因為有重要的朋友、喜愛的人在這裡, 於是對這趟旅程仍然充滿期待!
Thumbnail
來到這裡的中國朋友,請不必對我裝成歐美人說英文 因為我真的遇過幾次,翻牆出來找我的中國朋友,裝成人在中國的歐美人,對我說英文 而我剛好這陣子喜歡說些無聊幹話 所以現在決定說說這件事 說真的,我不是不能理解那樣的中國朋友的想法 就我知道的: 可能一 【聽
Thumbnail
2019年到南京參與特殊教育學術會議之後就沒有再去過對岸了。今年一位山友揪我去四川爬山,於是再度踏上這塊我應該很熟悉卻很陌生的土地。 在非華人區旅行時,很喜歡被人問道:Where do you come from?然後就可以很大聲的說I come from Taiwan! 到了對岸,也常常被問到是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 常常聽到大家問我:“你過得好嗎?”、“會不會不適應啊?”、“放棄台灣熟悉的人事物,你會不會很想念呢?”等問題。 這段時間過得不錯,在新環境中,每件小事都充滿新奇,另外,在文化、飲食及生活上的適應也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會不太習慣什麼時候要給小費。 目前我最不適應的是交和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