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前陣子,我和朋友一起合辦了一場小型的文史活動,主題是新北市的第一家外科專科醫院。
我們請來的講者不只是這家醫院醫生的後代,從小在這間醫院長大,更是現在的文史導覽員。他帶來的不只是資料與史實,還有自己小時候在醫院裡長大的第一手記憶。那些故事串連起了醫療、社區與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
當時聽到這些故事的我,這位講者太會說故事了,說得精彩、生動又具畫面感。所以我當初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專家的故事能成為一個引子,引發大家的思考與回應。我們想聽到的,不是「重述內容」,而是:
「你怎麼看這段歷史?」
「如果你是當時的人,你會怎麼做?」
我們想辦一場能激起個人詮釋與歷史對話的活動,結果卻是——「大家都以為是導覽員訓練」!
大家的成果幾乎都是把專家講的內容整理得井井有條,像是要參加導覽認證一樣,連語速與轉場語都很到位。
這些成果本身沒有錯,也很優秀,但其中幾乎沒有人加入自己的觀點或提問。說實話,當下我有點挫敗,也讓我開始思考:到底是哪裡出錯了?
錯誤一:職業病發作了
我和朋友都是長年在教學現場工作的人,對於「任務清楚、產出明確」這件事再熟悉不過。
在教學裡,如果說明不夠清楚,學生交來的作業可能五花八門。這會讓評分困難,也不利於確認學生是否掌握重點。所以我們早就內建了一種教學邏輯:
任務明確 → 成果一致 → 教學成功
但我們忘了:這場活動不是課堂,沒有「答案」。
即使我一再強調「希望大家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整個活動的設計,還是保留了成果區段與簡報時間,無形中把活動變成了一場「任務型報告」。參與者感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啊,應該要講一段導覽才行吧」。
錯誤二:以為開放,其實模糊
我原以為自己設計得已經很開放——沒有格式、沒有限制,還強調「沒有正確答案」。
但對於習慣「有結構、被教導」的參與者來說,過度開放反而變成了一種模糊與不安。他們可能心裡想:「那我到底該講什麼?會不會講錯?是不是還是照講者的版本最保險?」
活動中,我們不斷提到:「我們不希望只有聽專家說,我們想聽你說!」
其實沒有真正被聽見,也沒有被建立在參與者可安心表達的基礎之上。
如果能重來,我會這樣試:
用故事開場!
這次的活動,我原本期待講者的故事,可以作為引子,沒想到,卻成為了範例。
所以,如果有機會再辦一次活動,我可能會在一開始就丟出幾段「真假難辨」的故事讓大家討論:「你覺得這段是真的嗎?為什麼?」
拿老照片來說即興說故事
如果我希望的活動,是一個讓歷史「不只是過去」,而是一個每個人都能參與的現在,那讓參與者自由想像照片中發生的事,最後再由講者補充真相,打開對話的空間,不只參與者,或許連講師都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他原本熟悉不過的歷史。
邀請你一起思考:
👉 如果你是這場活動的參與者,你會期待怎麼樣的參與方式?
👉 你覺得我這樣的反思,是對的嗎?還有沒有我沒發現的盲點?
👉 如果是你來設計這場活動,你會怎麼做?
也偷偷廣告一下我們的活動:當初為了辦這個活動,我跟朋友半認真地開了一個Instagram來宣傳,如果各位期待看到這個活動後來的發展,或者對於台灣文史活動有興趣,歡迎來找我們聊聊!
最後
我是Yawen,我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並分享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按下【追蹤】,我會繼續寫類似的文章。
按下【訂閱】,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不是方格子會員,也可以到我的instagram留言或與我討論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