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美麗新世界:自由是擁有不快樂的權利

讀後感|美麗新世界:自由是擁有不快樂的權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美麗新世界 | Brave New World

書中建構的是一個怎樣的美麗新世界呢?美麗的核心思想是「社群、同一、穩定」,一切皆與個人無關,群體高於個人的世界。是透過科技,用盡一切方法滿足人類產生的一切物質慾望,卻忽略了深層的內在提升。美麗新世界的安穩、和平、無災無難,就是透過文化和藝術等內在價值所換取的。人們就像嬰兒一樣,只要有慾望就去滿足。

美麗新世界|阿道斯・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阿道斯・赫胥黎

📌無處不在的福特

他們侍奉的新世界的人造上帝,「福特」,就是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那是因為福特汽車所製造模式正是這個世界推崇的工廠式集體生產。

📌安定

這世界透過三種方法來維持社會安定。首先就是制定階級 - 人類的誕生被區分為以下幾個階級:阿爾法(Alpha)、貝塔(Beta)、甘瑪(Gamma)、德塔(Delta)、埃普西隆(Epsilon)。每個階級的人數控制都被必須被孵育暨制約中心精密控制著,階級得以穩定維持在一樣的比例。社會穩定必須建立在壓抑人才數量和創造力之上,所以為了社會穩定不惜犧牲人類的科技發展和創造力。

在他們產生自我意識之前已經透過約制(conditioning)和睡眠治療對他們進行洗腦,人們都只會安分守己的依照著社會劇本走,被洗腦的他們無知的熱愛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新世界的人類,由出生起便被賦予不可逆轉的宿命,當著一群快樂無知的豬群。

第三就是滿足人們一切的慾望,以減少人們激動和動盪的可能性。「面對原始慾望能輕易獲得滿足的社會,反抗的意願可能蕩然無存。」

📌自由VS安定

在書中的後段有一場野蠻人約翰與管理者辯論,對話過程掀開了美麗新世界高層的想法與制度成功的由來。高層認為所有藝術(美感的認知)、科學發展(避免往不可控方向發展)、古老文化書籍(刺激獨立思考)和宗教(福特以外的神)都必須消滅,以防止社會出現動盪的缺口。高層之所以這樣做都是為了人民的快樂,而人們也自由自在的在做他們想要做的事。而約翰則表示,「自由是擁有不快樂的權利。」這裏讓我不禁反思,快樂是否高於一切?當快樂隨處可得,那麼快樂還是否有價值?

作為反烏托邦小說的《一九八四》和《美麗新世界》,很難讓人不為這兩者作出對比。如果說《一九八四》是充滿監控、思想控制,藉由痛苦讓人們服從的極權社會;那麼《美麗新世界》便是沒有監控、痛苦、解放情慾,藉由快樂讓人們順從的人造牢籠。這也是《美麗新世界》裡極權政府高明的地方,面對痛苦顯而易見的高壓統治,自然激發人們的反抗情緒;可美麗新世界卻使用快樂讓人們服從。

「品格高不高尚、行為是否英勇都與文明無關。那些事情不過是政治失能的病徵。我們這個社會井然有序,絕沒有人有機會做君子、當英雄。除非陷入了動蕩不安,才會發生什麼大事。當有了戰爭,讓人各擁其主,或有了難以抗拒的誘惑,或有值得追求或捍衛的對象,在這些情況下,高尚品格與英雄情操才有意義。」

書中描寫的雖然是公元26世紀的世界,但其中描述極權政府如何操縱人民行為、心靈、不公義之事 - 都一一在我們身邊發生,彷彿在警惕我們那種人性的地獄已經距離我們不遠了。大數據掌控難過了人們的喜好,使得人民的意志如此容易被影響,甚至讓人們相信這是自主下的選擇。眼花撩亂的廣告從未消停,讓人們不停消費刺激經濟。洗腦教育荼毒著年輕一代的身心靈。

有天朋友跟我訴苦,他的親人寧可無知也要快樂。朋友與他爭論不休後自覺沒意思,我告訴她,寧可無助也不要無知。掌權者可以限制你的行為,卻不能限制你的思想。趁現在資訊還沒有完全封鎖,多閱讀、多裝備自己的內在、保持批判思考,不要麻木。

‧̍̊˙· 𓆝.° 。˚𓆛˚。 °.𓆞 ·˙‧̍̊

𖤘 書籍資訊

書名:《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作者: 阿道斯・赫胥黎

譯者: 吳碩禹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𓆝.° 。˚𓆛˚。 °.𓆞 ·˙‧̍̊

 ˗ˏˋ 延伸閱讀 ˎˊ˗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aaaaalvaread

avatar-img
再多一頁 one more page
22會員
35內容數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從《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最後以《我們》結尾(我的閱讀順序啦),彷彿抽絲剝繭的了解到反烏托邦世界的誕生。「《我們》故事描繪極權監控社會下,人性醒覺後愈來愈不服從的故事,相較《美麗新世界》則直觀地把握了極權主義的非理性面向。奧威爾其後發表的《一九八四》則揉合兩者元素,並坦言受到《我們》啟發。」三
這本書要講的,是一個和世界關係產生了疏離異變的人。 荒謬,貫穿這整本書。主角不解為何世上大家對於每件事上都必須建立意義,大家都人云亦云地追隨者社會的標準。 這讓我想到濱湖散記裡的:「大部份的人似乎都不曾認真思考過房子的意義,卻認為一定要跟鄰居一樣擁有一棟房子,導致他們一生過著沒有必要的貧苦日子。
「正因為艱難,所以必定更深刻,也必存留更久。」 讀你讀不懂的書,比讀讀得懂的書,要來的重要、來得有價值,這是作者所說的話。所以我也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帶我去了解我不完全看懂的卡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如果想要好好認識卡繆的作品和背後的想法,這一本書真的大推!)
《鼠疫》帶出了人類與荒謬的關係,以及人類面對荒謬所應採取的態度。其最終目的在於,人類需要走出荒謬的狀態。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也浮現了社會正在發生的各種議題。 我們在現實裡再也看不到真實,唯有透過閱讀摸索著破碎的線索,從而參透這個世界。
從《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最後以《我們》結尾(我的閱讀順序啦),彷彿抽絲剝繭的了解到反烏托邦世界的誕生。「《我們》故事描繪極權監控社會下,人性醒覺後愈來愈不服從的故事,相較《美麗新世界》則直觀地把握了極權主義的非理性面向。奧威爾其後發表的《一九八四》則揉合兩者元素,並坦言受到《我們》啟發。」三
這本書要講的,是一個和世界關係產生了疏離異變的人。 荒謬,貫穿這整本書。主角不解為何世上大家對於每件事上都必須建立意義,大家都人云亦云地追隨者社會的標準。 這讓我想到濱湖散記裡的:「大部份的人似乎都不曾認真思考過房子的意義,卻認為一定要跟鄰居一樣擁有一棟房子,導致他們一生過著沒有必要的貧苦日子。
「正因為艱難,所以必定更深刻,也必存留更久。」 讀你讀不懂的書,比讀讀得懂的書,要來的重要、來得有價值,這是作者所說的話。所以我也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帶我去了解我不完全看懂的卡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如果想要好好認識卡繆的作品和背後的想法,這一本書真的大推!)
《鼠疫》帶出了人類與荒謬的關係,以及人類面對荒謬所應採取的態度。其最終目的在於,人類需要走出荒謬的狀態。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也浮現了社會正在發生的各種議題。 我們在現實裡再也看不到真實,唯有透過閱讀摸索著破碎的線索,從而參透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