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我們如此辯論(大專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蘇軾〈超然臺記〉

2023年的大專辯論比賽,9月30日進行決賽。有點意外,決賽採用非政策雙辯題:

(甲)個人的命運是由個人掌控

(乙)個人的命運是由社會掌控

看見辯題,起初真的有一點失望感慨,難道紅線已經緊緊勒住咽喉,政策辯論快要無處容身?幸好,棧道雖狹,大家仍努力在其中勉力前行。

raw-image

重溫一點主觀背景:2021年6-7月,《眾新聞》與《立場新聞》仍然健在,當時筆者撰寫了兩篇題為《辯論不會死》的文字,回應《辯論之死》這個題目,並訴說對學界辯論的憂思(1)。2021年底,香港電台表示不會(不再?)參與舉辦大專盃辯論比賽準決賽及決賽,剎停了多年的合作關係。再爾後,上述新聞媒體陸續消亡下墮了。

經過好幾年動盪,2023年,香港的學界辯論狀況如何呢?認知所限,只能管中窺豹,觀察一下大專盃。觀乎各場比賽,可歸納為:辯論員表現參差,尚有可觀、辯題固步自封、評判發言常帶驚喜。各場賽事錄影,都可以到YouTube頻道或Facebook觀賞(2)。

觀比賽 審辯題 聽評語

作為大專辯論圈子老鬼,容易對新人指指點點。近年筆者收歛了,皆因回想自己也曾青澀幼稚,經歲月琢磨,才累積了一點老成幹練,對後起之秀理應多一點期盼,少一分老氣橫秋。雖然同學們在比賽中的表現、賽事安排等等,砂石仍多,但明亮閃爍之處也不少。畢竟,辯論員面向公眾,要氣定神閒、掌握節奏、從容不迫、隨機應變,需時日磨練,急不了。至於某些老毛病,例如急口令大賽、最後5秒鐘台下發問、自由辯論慘變泥漿摔角等,持續多年,未見改進,恐怕已融合成結構與賽制一部份。

人的成長可以等待,平庸辯題就令人皺眉了。眼前紅線處處,「危險辯題」還是少碰為妙,關涉民生的「安全辯題」成了大多數。今季的安全辯題,兩言以蔽之:瑣屑、稀薄。例如以下初賽題目:

  • 〈港府應免費提供避孕產品〉(理工大學 對 恒生大學)
  • 〈港府「三隧分流」有效解決過海交通擠塞問題〉(都會大學 對 香港大學)
  • 〈港府應立法保障肖像權〉(香港大學 對 恒生大學)
  • 〈香港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保育古蹟利大於弊〉(城市大學 對 中文大學)
  • 〈港府應推行專營的士計劃〉(樹仁大學 對 教育大學)

等等。

瑣屑,我理解為平常較少映入眼簾的小題目。這些(舊)議題具爭議的內容較少;即使有,只比雞毛蒜皮重要一點,予人觀感是既不夠痛復不夠癢。瑣屑,與稀薄互為表裡,爭議點本就不多,難以充實撐起8位辯論員的講稿,發言內容因此稀薄並缺乏吸引力。我就是納悶:2023年風雲變幻,籌委手上只有這類安全辯題?有沒有一些視野較廣闊的?

有。云云辯題中,最令筆者「痛惜」的,是5月28日一場因評判抱恙而取消的比賽,辯題與「眾籌」有關,一條有機會貼近紅線的辯題。耐人尋味的是,筆者對此辯題驚鴻一瞥之後,有關比賽預告的貼文竟然在Facebook及Instagram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難道全屬筆者腦霧,只是南柯一夢?

也許,筆者應該要善良一點,別立壞心腸。我因這類辯題高呼過癮,他們可能因此惹來麻煩,非我所願見。

同時大家毋須認同筆者。我視為瑣屑,也許出於自以為是、輕看小題目、不懂挖掘小議題背後的大脈絡。舉一個例子,例如下題,我覺得很瑣屑,但可以嘗試透過小議題抓大脈絡:

  • 〈港府應於公營安老院引入外勞護理員〉(樹仁大學 對 浸會大學)

參考社會福利署的資料,沒有公營安老院這種分類,但政府會運用公帑資助部份安老服務,故此政府在其中有其影響力及角色,配合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資源行政雙管齊下,在「拒絕輕率引入外勞」這回事上,可以有點擔當、取態及要求,為業界定指標。當然,政府亦可以把安老視為一般私營牟利服務,因勢利導,交由市場牽扯,但求快、簡、省解決問題,輕率引入外勞護理員。雙方可以就此展開博弈:表面是個別行業勞工短缺問題,實際上觸及勞工、教育及人口政策等大脈絡。

題目沒有明顯觸及紅線,亦有上述發揮空間。回到真實比賽,雙方十分勤奮,著力爭論外勞、本地培訓、透過嶄新護理科技減省人手等等,只是筆者仍稍嫌不足:對「公營」二字依然有鑽研空間,可以更多辯論政府為甚麼要如此作為/不作為。只是在瑣屑辯題中抓大脈絡有一定風險,抓得太狠,容易離題,變成泛議港府的輸入外勞政策。

另一條極有潛質,卻令我極度失望的辯題是以下四強題目:

  • 〈AI法官對人類發展利大於弊〉(城市大學 對 浸會大學)

這辯題值得獨立成篇詳細評論。簡而言之,辯題十分貼地、有視野,但敗筆之一(還有之二之三)在「人類發展」。發展甚麼?文化經濟心靈探索外太空?涉及題材比太平洋還要寬,正方不合理地肩負過多的定義舉證責任,是一條徹底失去平衡的題目。

「有趣」的是,真實比賽中,雙方非常「克制」,沒有爭論「人類發展」的定義,只談改善司法質素,難道大家一齊誤會當日的辯題是〈AI法官對改善司法質素利大於弊〉?細聽辯論內容,筆者按捺不住要老氣橫秋一下……就AI法官這回事,究竟雙方做了甚麼功課?功課做得有多深入?

自ChatGPT橫空出世,「AI」加「甚麼」已經是網絡上一門顯學,雖然材料水平參差不齊,但不缺有深度的大塊文章。觀賞初賽,兩隊處理材料的能力不差,那料到進入準決賽,雙方才陰溝裡翻船。

舉一個例子。正方主辯發言,提及北京法院使用「睿法官」這個已運作了好幾年的人工智能研判系統。正方本該以此為證,大書特書,但發言時只輕輕帶過,實在莫名其妙。反方呢?似乎「聽不見」,沒有回應。

回應甚麼?《法制日報》一篇談及「睿法官」的文章〈法律該賦予人工智慧什麼地位?實現與人的智慧疊拼〉,內有一段文字:

“……人工智慧是法官裁判的輔助,而在可見的將來,甚至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法官裁判的依賴……在大資料時代,法官固然可以通過人工智慧獲得全樣本、全資訊的裁判資料,但現有的演算法能否保證人工智慧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全樣本、全資訊的資料以及能否對它們作出最恰當的分析,仍然是可疑的;另一方面,將充滿豐富的人的經歷、感情的訴訟,交給人工智慧,在法律上和倫理上,也很難得到支持。特別是,越是有可資利用的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法官的敬業與職業倫理也更應該得到強化……” (原稿同日刊登於《法制日報》及《中國日報》)(3)


反方的策略,有上述文字的影子,遣詞用字卻沒有其精練。是反方沒有好好消化這類評語,還是根本不知道關於「睿法官」的評價?正方呢?正方撰寫主辯稿前,是否知悉上述文字?「睿法官」是否正方可以放心引用的好例子?是否準備好駁斥國內學者對「睿法官」的評價?

同場還有另一個極為相似的例子:「GPT-4在律師資格考試可以擊敗90%的考生」,同樣正方發言提及,反方接近沒有反應。就此罷了,留待有機會撰寫賽評時再詳談。

下一環節之前,希望:同學們,下一場比賽努力一點做功課;籌委們切記,把醒目時髦的字眼湊合在一起,不一定會造就好辯題。

今屆比賽另一道風景線來自評判。NBA有所謂MVP(Most Valuable Player,最有價值球員),2023大專辯論比賽有MVJ(Most Valuable Judge)嗎?筆者心目中有兩位:前立法會議員劉慧卿,及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導師蔡鈺玲。兩位在本屆賽事中貢獻良多,多次出任評判,甚至一日評審兩場賽事。她們的賽後評語風格各異,都令筆者印象深刻。

劉慧卿的賽後評語經常「離題」,會借題發揮大談47人案,會鼓勵參賽同學日後參選立法會,為市民發聲等等,我會形容為「口沒遮攔」。這時勢,似乎沒有太多人膽敢在錄影設備前如此放肆。也許她的賽後評語對辯論員的成長沒有明顯助益,但那種放膽直言的氣氛,提醒大家:辯論本該如此,正如她在其中一次評語中,寄望:無論香港處境多麼困難,大家可以繼續辯論,而非人人自我審查,害怕被捕(筆者撮要)。

至於蔡鈺玲,其評語達「示範級」,示範如何發言。總括而言:清晰與優雅。她的賽後評語,強處在於把辯題的關鍵字眼及概念、辯論員發言的毛病,簡潔幾句話就一步到位,論述清楚,不留歧義。至於優雅,是指她那種不徐不疾的說話節奏,並外柔內剛的語氣。其實辯論發言,可以取優雅/儒雅/雍容一途,不一定要戰意濃郁、激昂進取、牙尖嘴利;雖然,後者明顯是主流。至於急口令式發言,雖更等而下之,卻又司空見慣。

有沒有這麼神?比賽錄影都上載了,看一回自有分曉。

真的最後了,我鼓勵籌委們放膽向各大院校提出要求,提供好一點的音響器材,告訴他們:這關乎院校閣下的體面嗎。所謂好一點,是多幾枚無線麥克風,自由辯論環節就不用把拖著訊號線的麥克風傳來遞去。還有幾套可以單手輕鬆調節高度的麥克風架,這種麥克風架面世超過20年,難道大學的倉庫裡連上述像樣的設備也沒有?

 

(也許……待續)

 

註:

(1) 《遊戲、馬戲與把戲:辯論不會死(上) 墮落走樣免不了》 https://vocus.cc/article/60d8869bfd89780001dd9d4f ;

《辯論不會死(下):鳴蟬螫伏 遊走於底線與紅線》 https://vocus.cc/article/60e87514fd8978000172619d

(2) https://www.youtube.com/@22-23-nf9kb/videos ;

https://www.youtube.com/@lokheifoxchan5084/videos       ;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varsity.Chinese.Debate/videos/1260908468641413            ;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varsity.Chinese.Debate/videos/326254653278937

(3) 《法律該賦予人工智慧什麼地位?實現與人的智慧疊拼》 (中國日報,23/1/2018) http://qiye.chinadaily.com.cn/2018-01/23/content_35561996.htm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兩個時代的作者,都深愛這個城市,或察覺城市的淪喪,為之著急;或憂患民間的陰暗,為之立志,否則為何「情動于中,嗟嘆之,詠歌之」?
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際,奏出〈風雨念香港〉,用歌曲直接面對政治現實,是一次「靠邊站」、與香港人認同的本色化/本土化行動!
眼望泥土,少覲天威,難怪換來「中國化/本色化不力」的指責。
即使談教堂建築,背後的美學判斷、符號運用、建築理論、神學義理呢?要認真談外表裝潢,不能避開抽象艱澀的宗教比較、耶儒釋道對話、本色化神學等等。
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本來有先例可循,涉事者不能以一時疏忽為由卸責。另一方面,犯一則,追一責,不能把其他人(例如英華校方)的錯失責任,都往一個人身上推,亦不可把相關或不相關的各種憤恨,一股腦兒宣洩在專業失當者身上。
兩個時代的作者,都深愛這個城市,或察覺城市的淪喪,為之著急;或憂患民間的陰暗,為之立志,否則為何「情動于中,嗟嘆之,詠歌之」?
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際,奏出〈風雨念香港〉,用歌曲直接面對政治現實,是一次「靠邊站」、與香港人認同的本色化/本土化行動!
眼望泥土,少覲天威,難怪換來「中國化/本色化不力」的指責。
即使談教堂建築,背後的美學判斷、符號運用、建築理論、神學義理呢?要認真談外表裝潢,不能避開抽象艱澀的宗教比較、耶儒釋道對話、本色化神學等等。
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本來有先例可循,涉事者不能以一時疏忽為由卸責。另一方面,犯一則,追一責,不能把其他人(例如英華校方)的錯失責任,都往一個人身上推,亦不可把相關或不相關的各種憤恨,一股腦兒宣洩在專業失當者身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怎麼不是?我還記得妳上場的第一場辯論賽,議題是『高中生是否應該擁有戀愛自主權』,妳是正方二辯!」陳奕誠斬釘截鐵。 「唉唷,這種事幹嘛記得那麼清楚?」回想當年讓我覺得幼稚得很尷尬,「而且那題目爛爆了!」 「我怎麼能不記得?我是那場的反方二辯呀!」 「真的?你也在場上?我怎麼沒印象?」這下子換我
Thumbnail
我沒有在一開學就加入辯論社,而是寒假太無聊,被同學鼓吹一起報名,才參加。 寒令營採用奧瑞岡式的辯論制,三天的課程不斷重複熟悉“申論、質詢、結辯”的程序,目標在培育潛在的辯論社新血,能愛上辯論。 我很討厭制式化的活動,加上辯論議題不是「該不該廢除死刑」、就是「升大學應全面實施免試入學」那類正反雙方
Thumbnail
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在發展上,三權有先後;在功能上,三權無上下。於是,實際運作上,三權必須相互尊重、就事論事。一個情緒上來,嘴巴就沒好話,就給了好事者撥弄是非的機會。
Thumbnail
這次總統大選幾個有趣的事件: 1、下個總統一定不是台大法律系畢業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下是香港港姐冠軍兼會考10A狀元麥明詩在經濟一週採訪的回答,值得借鑑參考。 讀書是一個篩選,一個遊戲規則,由社會設計的。 社會用考試去篩選具備毅力,堅持到最後,以及用最多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的人。 當然,讀書不是唯一篩選人們的方法,即便沒有走讀書考試的路,在社會上也會被不同方式篩選。競爭是人類社
Thumbnail
「怎麼不是?我還記得妳上場的第一場辯論賽,議題是『高中生是否應該擁有戀愛自主權』,妳是正方二辯!」陳奕誠斬釘截鐵。 「唉唷,這種事幹嘛記得那麼清楚?」回想當年讓我覺得幼稚得很尷尬,「而且那題目爛爆了!」 「我怎麼能不記得?我是那場的反方二辯呀!」 「真的?你也在場上?我怎麼沒印象?」這下子換我
Thumbnail
我沒有在一開學就加入辯論社,而是寒假太無聊,被同學鼓吹一起報名,才參加。 寒令營採用奧瑞岡式的辯論制,三天的課程不斷重複熟悉“申論、質詢、結辯”的程序,目標在培育潛在的辯論社新血,能愛上辯論。 我很討厭制式化的活動,加上辯論議題不是「該不該廢除死刑」、就是「升大學應全面實施免試入學」那類正反雙方
Thumbnail
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在發展上,三權有先後;在功能上,三權無上下。於是,實際運作上,三權必須相互尊重、就事論事。一個情緒上來,嘴巴就沒好話,就給了好事者撥弄是非的機會。
Thumbnail
這次總統大選幾個有趣的事件: 1、下個總統一定不是台大法律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