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框架」:「你」,就是你腦內的限制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是什麼讓我們如此互不相同?

日文裡有句諺語,叫「十人十色(じゅうにんといろ)」,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擁有獨樹一格的想法、個性、和喜好,就好像是每個人的靈魂,都呈現出獨一無二的顏色。

人類是個內在層次非常複雜的生物。即使身處在同個文化圈或社會組織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得到每個人在面臨相同情境時,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想法和反應。

可以這樣理解,在同個文化圈內的每個人,腦海裡都建構了一個輪廓大致相同的容器,卻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在這大致相似的容器上又加裝了許多形狀和大小不一的配件或管線。如果向每個人的容器裡倒入同樣份量的水,水流的方向和流出來的位置也會不一樣。

我們可以說,每個人腦海裡都有著構造各不相同的思考限制器。

具體來說,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情形呢?我認為有三個重要因素:人格、經驗,和角色。


人格

形成人格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基因、腦部結構等生理因素,也有部分是源自於後天因素,像是原生家庭、成長環境,或是生命中遭遇特殊事件,造成了強烈情緒衝擊,對該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向」和「外向」,是最明顯可見的人格特質差異,觀察一個人在群體之內是否非常活躍、或更喜歡安靜獨處,就可略知一二。

內向人與外向人的差別,據研究可能源自於基因,他們大腦裡的血液流動、和神經傳導路徑的結構就有所分歧。

人格或個性,可說是長期內建在一個人腦海裡,對於多種外在事物慣有的思考、情緒、以及行為反應模式。

就像是我們練武術或格鬥技,面對特定的攻擊,都會學習一套固定而且反射性的對應模式。例如說,若對手揮出右直拳,我們就會練到自己不需費心思考,看到攻擊一來就側身向右閃避、同時向對手揮出右勾拳。

人格,就像是個訓練有素的格鬥高手,對於各種現實生活中的情景都視為是對方的攻擊,並形成了一個應對模式。這些模式組合加總起來,就是他個人獨特的格鬥技術體系。

只是說,每個人的大腦之中這些模式組合並不相同,就算是面對同個情景,他們依反應而使出的招術也不一樣。

就拿剛才所說的內向與外向為例,內向人的大腦對於「處在人群之中」的應對模式是「保持低調、找機會獨處」,而相對的,外向人的大腦面對同個情況,則會採取「積極參與、試圖與多人交遊」的反應。就像是兩位格鬥技高手面對同個類型的攻擊,所接受的訓練不同,會採取的攻擊反應也不一樣。


經驗

除了人格以外,一個人的人生經驗也會影響和限制他的思考和行動。

經驗是什麼呢?在這裡的定義是「大腦因應外部事件的刺激而做出反應,並長期儲存在內部的資料庫」。什麼樣的資料庫呢?包括而不限於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練習而獲得的技能、觀察世界而得到的感受……等所有資訊的總和。

也可以這麼說,一個人長時間與世界互動,這些資訊在這過程中不斷累積,在大腦裡形成了極龐大的資料庫,就是所謂的「經驗」。

經驗會留存在他們的大腦與身體之中,形成模式,以應對各種不同外部情況。就像是一個人除了「人格」這一套格鬥技術之外,又另外學習了「經驗」這個門派的技術來輔助他應對來自世界的各種攻擊。而經驗又會再進一步形塑人格,讓這個人愈來愈強大,更懂得如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經驗不同的人,對於特定的事物自然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反應。例如,一個長得高大又帥氣的男生,從小到大都很受女生歡迎,他自然會認為「女性是很友善而且可愛的」,因此每當遇到陌生的女性就會表現得非常自然而且得體。而一個缺乏與異性互動經驗的男生,就不太可能對陌生的女性採取同樣的行動模式和想法。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經驗,就是一個人把這廣大世界的一小部分切下來,透過體驗的方式來埋藏在自己身體裡。而別人也會用他們的體驗方式,來擁有世界的另一小部分。

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兩個人擁有相同的人生經驗。別人的世界,頂多只會跟你的世界有一點交集或部分重疊,但不會完全一模一樣。

把古今中外曾經存在於世界上的人的人生經驗加以匯總,也無法完全呈現世界的整體樣貌。


角色

除了人格特質和過往經驗,一個人的「角色」也會影響他的思考和行動決策。

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人們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都有特定的社會目標來讓他們試圖實踐,並且有時還會使他們產生與本性並不相符的行為。

角色可以是職業,像是老師、上司、警察等;也有可能與家庭關係、社交圈子或其他身份相關,例如父母、學生、兒女、朋友等。

這些角色之間的不同,在於「所承擔的責任」上。這些責任會對行為和思維上加諸一定程度的限制,讓人們必須在一定範圍內遵守。

角色的職責、責任等於是一種框架,我們的思考和行動在不知不覺中就被限制在這個範圍之內。

我以前在基層工作的時候經常聽到主管說:「等你當上主管之後,你所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了」,當時我不太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後來,在其他的公司裡工作了數年,我開始帶新進的學弟,時常指導他、訓誡他的失誤、收拾他在工作上給我所造成的殘局。此時,我突然理解了這句話真正的意涵。

當我只是新人之時,我的責任範圍僅限於指派在我身上的份內工作,理所當然我的注意力只會侷限在那裡。而當我的角色開始變成「指導者」之時,除了手頭上的工作之外,我還必須去關注「學弟的工作範圍和成長」,我的思考範圍也擴展到了之前所不能及的領域。

現在,因為職涯轉換之故,我又多了一個「老師」的角色,我發現我的思維也隨之改變,我變得在無意識之中思考「學生的成長」更多於「我自己的成長」。

有許多新手爸爸都表示,小孩出生之後,許多心境就變得跟以前單身的時候完全不同。角色,確實會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


這兩個禮拜所談的「思考框架的限制」,感覺上好像都是「人類自己在侷限自己的思維」。

實際上也的確如此。許多過往的案例不斷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某方面上的人格長項,在另外的狀況下可能會變成短板;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豐富經驗,代表著他在其他領域會是個外行;而一個人所伴演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會蒙蔽他的視野,讓他看到某些事物的同時,也會忽略掉另一些事物。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跟其他人交流和互動,因為別人在思考上的限制跟你的不一樣。

這個不一樣,有時就是幫助你突破自身限制的關鍵。


avatar-img
44會員
65內容數
以簡明的文字,探索心智、思考與知識的本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eorge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內在結構的三個主要層:無意識心智的第一脈輪、本能心智的第二脈輪和本能心智的第三脈輪。文章指出了這三個層面如何相互關聯並影響自我功能,並探討了未治癒的記憶創傷對身體和身心的影響。此外,文章還討論了3D個性矩陣以及國家民族的痛苦之身等議題。
Thumbnail
你會怎麼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慣用左腦」的人在乎細節,「慣用右腦」的人看重整體?你更偏向哪一邊?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遇到意外驚喜更容易感到快樂,但也更難抗拒誘惑? 🗯你是依靠正面的「紅蘿蔔」還是負面的「鞭子」機制來學習? 🗯你有多會察言觀色,越過不同大腦之間的溝壑,讀取別人的想法?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內在結構的三個主要層:無意識心智的第一脈輪、本能心智的第二脈輪和本能心智的第三脈輪。文章指出了這三個層面如何相互關聯並影響自我功能,並探討了未治癒的記憶創傷對身體和身心的影響。此外,文章還討論了3D個性矩陣以及國家民族的痛苦之身等議題。
Thumbnail
你會怎麼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慣用左腦」的人在乎細節,「慣用右腦」的人看重整體?你更偏向哪一邊?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遇到意外驚喜更容易感到快樂,但也更難抗拒誘惑? 🗯你是依靠正面的「紅蘿蔔」還是負面的「鞭子」機制來學習? 🗯你有多會察言觀色,越過不同大腦之間的溝壑,讀取別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