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天賦嗎?不知道的話就來看這本《你沒問題,只欠缺找到自己強項》

2020/07/3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無論什麼樣的工作,只要加強與活用自己擁有的「本質」,就必然能獲得成功。-P.104
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希望我們將書念好,考上好大學,進入有前景的科系,然後從事高薪的特定工作(醫生、律師、工程師、金融業)。但是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真的都適合這條康莊大道嗎?
我們每個人在念書與工作上,應該都會有為什麼別人做得到,自己卻做不到或是自己怎麼都做不好的疑問出現吧?
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每個人的天分都不同。這麼說好像有點在推卸責任,可是這個世界上本來每個人就百百種,每個人所擅長的專長都不同、適合的工作自然也不同。
這本書就是在談,你要如何找到你的強項,找到你隸屬於哪一種人,當你在面對與你類型不同的主管、同事、甚至另一半時,該怎麼應對及相處。
如此一來,好好善用強項就能讓你在工作與生活上更快達到目標!

一、4種思考類型

類型不同的人,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這邊書內以布朗寧博士的研究:全腦思維分析,將我們大腦分為左(具理論、數字功能)與右(具直覺、概念、情感表達功能)、上(抽象腦)和下(具象腦),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機能,有些人左腦發達,有些人則是右腦發達,透過知道我們是哪邊發達而有不同的學習及工作策略。
而透過這4種交互重疊的分類,一共分類出4種思考類型:分析型(左腦型的抽象腦)、結構型(左腦型的具象腦)、社交型(右腦型的具象腦)、概念型(右腦型的抽象腦)
要如何知道自己隸屬於哪一種思考思維,可以透過書內的測驗(如下圖)來挖掘你是哪一種分類佔比最高,哪一種佔比最低,不論是哪一種類型,都至少會有一分,絕對不會全部都零。
​來源:你沒問題,只欠缺找到自己強項
當你測驗出你的分類後,就可以優先增強你的優勢,之後再增加次強的部份,並可以透過知道自己的強項選擇適合你的工作。
就像同樣一份業務,4種類型的人都有不同的做法,分析型的人會在進行業務工作時,發覺對方的目的及背景是什麼,也就是對方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結構型的人則是擅長安排先後順序,並且進行仔細說明。社交型的人會努力取得客戶認同。概念型的人則是擅長向客戶提出新奇的創新點子。
而這本書也依序針對這4個類型作更詳盡的解說,包含不同類型的行為個性、職場特徵、習慣養成的方法。

二、3種行為模式

除了前面的4種思考取向外,全腦思維分析還將人們的行為模式分成了三種。
不只在思考方面,我們的行為也擁有著不同的特性,也只有同時結合了思考方式與行為模式,才能讓你更了解自己與他人,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以及和對方相處的模式。
舉例來說,有些人討厭一個人,但是表現的方式卻會截然不同,像是會直接的表現出明顯的不悅,有的則是會礙於氣氛而是面露笑容待人,有的則是小心避開眼神。
而行為模式可分以下3種:
自我表現性:對他人或周遭表達自我的程度
自我主張性:促使他人接納自己意見或想法的程度
自我調整性:接受他人思維、作為或周遭情況變化的程度
其實不論是思考方式或是這段落談論的行為模式,都沒有所謂的好壞,這些都只是展現了我們不同人各自的特色。

三、我使用這本書分析自己的心得

我測驗結果是結構型,再來是分析型和社交型(這兩者的分數居然差不多),最後才是概念型(看來我無法成為暢銷作家是因為本身天分就不夠啊←誤)。
老實說這樣的結果讓我有點驚訝,但也不是那麼意外,因為我原本預想我可能概念型及社交型最低,卻沒想到社交型還比概念型高多了,且結構型的特質以書內來看是最牢靠,或可說是最慎重的思考取向,相較於分析型人側重一些概念性部分(如目的、理由、最後會怎麼樣?),結構型人看重的是眼前具體的事物、我可以怎麼做,並將著眼點擺在如何徹底讓事物具體化的過程。
這樣的分析其實很有道理,因為我真的算是個十分務實的人,親友也都曾這樣說過我,也因此我認為這個測驗的結果是可信的,對於更深部的內部分析也有道理。甚至包含說到結構型的人對於改變現狀,都抱持著非常保守的想法←這還真的是,只是現在的我會努力去跨出舒適圈,試圖改變。
除了深度去解析這4種思考模式的人個性如何等等,書內後半章節也包含了不同類型的人該如何進行溝通,舉例當結構型面對分析型時,就別說太多過程與細節,因為對分析型的人而言,他們在乎的是結果,而不像我們結構型會去在意過程。
認真覺得,讀者們不仿透過我這篇文測試完後,去將這本書找來看看,不論是相信或是不相信書內的解析,都不失是個更加了解自己的機會。
最後,這本書除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特質外,也如我剛說的,教了不少如何面對其他類型的人的溝通術,當然我們要改變的並不是我們的意見,任誰要被逼得改變自己的想法都是很辛苦又困難的事情,因此我們可以嘗試透過改變溝通方式來獲得他人的支持及認同。這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的目的之一。
溝通在現代社會當中可說是越來越重要,就算是獨自一人在家接案者,也不免要與許多廠商跟窗口溝通,要不與親友以外的人接觸、離群索居,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許多溝通書並沒有考量到不同人的個性及思考方式,一味的教導溝通技巧,促使我們看了那些書也不一定能實際派上用場。
這部份讓我想到,我在生命線擔任自殺防治的協談志工,儘管我們在受訓時學到很多溝通技巧,可是真正運用上還是要視個案的狀況而定,有些技巧對A個案有用,對B個案卻沒有用,就像激將法對一些人有用,對另一些人卻沒有用處一樣,因為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擁有溝通技巧的同時,也要懂得去了解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方能將這些工具及技巧發揮的淋漓盡致。

✨喜歡我的文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
154會員
165內容數
熱愛閱讀,現創作內容為:讀後心得、投資理財、課程心得及原創長篇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